
摘 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某些重要經濟指標上已趕超公有制經濟。但不管從量上還是質上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仍未動搖。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國有經濟在某些行業“有進有退”,最終都是為了改善國民經濟結構,提高國有經濟質量及其控制力。
關鍵詞 公有制 國有經濟 實證分析
一、導言
黨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辈⒅赋觯骸皣薪洕鹬鲗ё饔?,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分布?!鄙a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特征。近年來,非公有制經濟在許多重要經濟指標上都超過了公有制經濟,面對這種現實,有些人對“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心存疑慮。而且隨著新一輪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在理論界產生了“國退民進”的偽命題,進一步動搖了人們對“國有經濟主導地位”的信心。本文通過相關經濟指標的統計與分析,來說明“我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及“我國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并未動搖,也不會動搖。
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實證分析
理論的發展與近三十多年來的實踐,使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我國國民經濟在統計上分為九大類別: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個體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臺投資經濟、其他經濟。其中,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臺投資經濟和其他經濟中的國有和集體成分;非公有制經濟則包括除公有制經濟以外的國民經濟。本部分采用資產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來分析我國所有制結構,但考慮到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在具體處理時將有所取舍。
從量上看,公有制經濟仍占優勢。從表面上看,作為公有制主體地位在量上的重要體現,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已經不占優勢。但是,公有資產不只是工業企業中的公有資產,還包括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各種資產,如國有和集體所有的事業單位的資產、政府部門的資產,以及土地、各種自然資源等。表1中只包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數據,并不包括第一產業以及其他公有資產的數據,而以集體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農戶經濟是農業經濟的主流,屬于公有制經濟的特殊形態,所以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遠高于表1所示。因此,盡管現在很多指標上已經顯示出非公有制企業在數量上占了優勢,但這并不能改變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的量的優勢,不能改變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從質上看,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與其在就業、產出方面的貢獻不匹配。由于公有制經濟分布在大量基礎設施領域和關系國計民生的要害部門,屬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加上其經濟外部性需要,導致其在就業、產出方面所占比重偏低,但這并不影響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反而說明了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性。此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發展變化規律看,隨著國有企業真正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趨于完善和成熟,我國公有制經濟比重會逐步上升。
三、“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實證分析
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應該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重要的基礎產業,包括大型水利設施、能源、交通、郵電等。第二,經濟支柱產業,包括金融、鐵路、信息、航空、鋼鐵、石油、石化、汽車、電力、電子等。煙酒行業在中國屬于高利稅產業,也可歸于支柱產業。第三,高新科技產業,包括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機器人、超導工程、微電子工程等。第四,公共產業,包括市政建設、自來水、燃氣、環保工程、國防等。國有經濟控制住這四個重要方面,就做到了控制全局。本部分在《中國統計年鑒(2015年)》所分的45個行業中,選取13個具有“控制力”的行業數據對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進行分析。
在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占比為38.81%。②但在具有控制力,也就是對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的行業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處于絕對或相對的優勢。在本部分選取的13個行業中,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的百分比分別如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為70.94%;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為94.07%;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為46.21%;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為44.76%;非金屬礦采選業為30.96%;開采輔助活動為85.35%;煙草制品業為98.80%;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為54.31%;汽車制造業為47.70%;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為55.9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為89.98%;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為53.12%;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81.22%。③13個行業中,9個行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占比在50%以上,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其中有5個行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占比在80%以上;4個行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占比基本在40%~50%之間,處于相對優勢地位。
從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的支配地位來看,這一地位在不斷得到加強。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公司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除少數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的企業仍然保持著國有獨資公司的形式外,絕大多數國有企業都是采取了混合經濟的形式,即以多元產權為特征的公司制企業形式。在很多行業和領域,國有經濟采取的是控股(集團)公司的形式,即由國有經濟對其主要子公司控股,再由其子公司對其下屬公司控股,通過層層控股的形式實現國有經濟在這些行業和領域的支配地位。所以,隨著國有企業在改革中的不斷完善升級,在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國有經濟的支配地位是在得到加強,而不是削弱。
四、結語
無論從量上、質上,還是發展變化規律上看,我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沒有動搖,在將來也不會動搖。國有經濟通過加強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的支配地位,來體現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和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并最終體現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注釋:①數據來源:《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12年)》,以及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的資產之和表示公有制經濟成分的資產。
②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年)》。
③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年)》數據計算所得。
(作者單位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簡介:佘淑媛(1993—),女,湖南邵東人,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價格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楊春學,楊新銘.深化所有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J].天津社會科學,2015(06):98-106.
[2] 顧鈺民.科學把握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1):77-80.
[3] 裴長洪.中國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2014(01):4-29+204.
[4] 胡建蘭.新中國所有制和階級關系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