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影
摘要:新常態下黨和國家的反腐力度空前加強,各層級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通過嚴懲腐敗吸引人們注意以樹立廉潔政府形象加強政府權威,以此提高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但現實情況卻是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影響群眾心目中政府形象的貪污腐敗案件、群體性事件和危機性事件頻頻曝出。在這樣的新常態背景下,民眾的政治信任度究竟如何?本文依據對溫州十個縣、市、區的調研進行分析,以此探究不同民眾對不同層級政府的信任度現狀,以此構建對策設想重塑良好政府形象,提升民眾政治信任度。
關鍵詞:新常態;政治信任;實證分析;對策設想
中圖分類號:D6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46-02
一、研究背景與相關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政治信任是廣大人民群眾與政治系統之間的互動與評價,民眾的信任度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的穩定度、政府公信力大小及制度合法性權威建設。梳理文獻可以發現多項對當代中國政治信任狀況的實證研究表明我國公民對政府的評價較為積極。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改革攻堅期,隨著互聯網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及社會結構的固化與分層,公民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民眾話語空間不斷擴大、群體性事件及危機性事件頻發、貪污腐敗案件層出不窮。如此新常態背景下,不同民眾的政治信任度究竟如何?
本文基于對溫州鹿城區、甌海區、龍灣區、樂清市、瑞安市、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文成縣、泰順縣十個地點的問卷調查及實證訪談對當前民眾的政治信任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具體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不同階層民眾(市民與農民、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網民與非網民等)之間的政治信任差異如何;民眾對不同層次政府機構的政治信任存在怎樣的差異;是否真的存在一些學者提出的“差序政府信任”。此次調研每個調研點至少發放50份調查問卷及至少5份實證訪談,共計發放510份調查問卷及45份訪談記錄,其中回收問卷51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490份,有效率為96.1%,實際有效訪談為30份,有效率為66.7%。本文所涉及數據及所得結論全部來自調研的問卷調查及訪談記錄。
(二)相關概念界定。
1.新常態:習近平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態”,他說:“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①百度百科上把“新常態”解釋為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后重新恢復正常狀態,②本文所依據的“新常態”概念是指不同于以往的、體現出新特點的正常穩定狀態。這一概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否定之否定規律,是人類認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進的成果。
2.政治信任:最早研究信任問題的是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他認為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③國內學者劉昀獻認為政治信任是公民與政治系統之間的一種互動,是涉及公民、政治系統與特定價值之間的特定關系,是民眾基于理性思考、實踐感知、心理預期等對于政治制度、政府及政策、公職人員行為的信賴。④宋少鵬認為政治信任是一種現象,是發生在政治生活中各種信任關系的總稱,即民眾對政府的信任。⑤管玥認為政治信任即民眾對于政府能夠根據他們的期望而運作的信念和信心。⑥本文所研究的政治信任是劉昀獻學者所提出的概念,其主體是指廣大人民群眾,是廣大人民群眾基于與政治系統的互動而產生的情感,是一種價值取向,是一種情感支持。
二、新常態下民眾政治信任差異調查結果分析
(一)新常態下民眾政治信任度總體情況。
本調查民眾政治信任度的總體情況主要由兩方面衡量,首先是民眾對當前政府的總體信任度;其次是民眾對當前政府總體的工作能力評價。這兩項指標都對中央與地方不同層次的政府作了區分。調查發現近乎50%的群眾都對中央政府很信任、對地方政府不信任;不到6%的人對中央政府不信任、對地方政府信任。從對政府工作能力的評價中可以看出:超過60%的人都認為中央政府能力比地方能力強;13%的人認為中央與地方都沒有能力。這兩個問題對照來看,民眾對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及能力評價是一致的,總體信任度一般,但是對中央和對地方的評價差異較大,相當一部分人對中央政府的評價較為積極,對地方政府的評價不容樂觀,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之前學者提出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
(二)不同民眾政治信任度差異。
研究不同民眾的政治信任差異主要區分了農民與市民、網民與非網民、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不同職業民眾的政治信任差異狀況。利用SPSS技術的相關性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民眾的政治信任度與以上四個方面的相關關系都不是很明顯,甚至不呈現出相關性。
本次調研樣本所涉及的人民群眾自身差異較大,其中將近半數的受訪者學歷水平為大學,大多數人來自農村地區、網上關注政府及其事務也不是主動為之,70%以上的民眾都是偶爾關注或碰巧關注,并且受訪人員來自各行各業。通過分析數據我們發現,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無論是學歷高還是學歷低,無論是網民還是非網民,他們對中央的信任度都遠遠高于對地方的政治信任度,都認為中央更有能力而地方的能力較弱。農民對地方政府的不滿情況稍有嚴重,市民相對較信任政府,這也因為市民相對農民打交道的政府是更高層級政府。而網上披露的地方性群體事件都對民眾的政治信任度很有影響,不受網上披露事件影響的政治信任度人群所占比例不足10%。
(三)影響民眾政治信任的因素分析。
問卷設置了三個問題來探究這一問題。其一是民眾最不滿意的政府部門,所占比例較高的是醫院、城管執法部門、教育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其二是影響民眾政治信任度的因素,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人都選擇了政府政策好壞、老百姓能否得利及政府的廉潔程度、政府辦事快慢這三項因素。其三是加強民眾政治信任度的措施,調查反映塑造政府的合法性權威,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將利民惠民的政策落到實處,讓老百姓成為實在受益群體;其次是繼續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以上三個問題都體現了政府的廉潔程度對民眾的政治信任度有很大影響。
三、提升民眾政治信任、樹立政府權威的對策設想
通過實證調研我們發現:當前民眾的政治信任度總體不高,并且呈現鮮明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不同民眾對政府信任度差異不大,具體表現在農民和市民、網民和非網民、知識分子和非知識分子對政府的信任態度一樣;當前高強度的反腐倡廉措施得到人民群眾的一致認可,要想提升民眾的政治信任度必須繼續嚴厲懲治腐敗。針對以上調研結論,本文構建以下對策設想來提升民眾政治信任、樹立政府權威:
(一)政府政策要切實有利于民,讓百姓真正受益。
老百姓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政府人員是人民的公仆,政府政策首先考慮的應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人民群眾真正獲益政府政策才是真正有效。事實上,政府已出臺了相當多的政策來保障人民群眾利益,政府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效果不甚理想,很多政策或是流于形式或是難以操作,沒有發揮實際效果,難免招致老百姓不滿。要提高老百姓的滿意度與信任度,政府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切實讓老百姓得實惠,享其利。這一方面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吸納一些群眾代表參與到政府政策制定過程中,給予他們一定發言權,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可以將制定的政策以先行試點的方式運行,看政策的實際效果,在運行時針對問題不斷完善,待老百姓切實受益時再將政策擴大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政策運行的風險與成本。
(二)加強政府廉潔度、樹立廉潔政府形象。
政治信任是基于公眾對政治權力關系的認可而產生的情感支持,要獲得人民的認可與支持首先就是要實現對權力的認可,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權力是公共權力,是人民群眾信任政府所以賦予的權力,公共權力是為了服務人民、便民利民而產生,要切實為民謀益而不能以權謀私。建立廉潔政府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公共權力運行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我國必須繼續以零容忍的態度反腐倡廉,持續堅持加大查處腐敗案件的力度,老虎蒼蠅一起打。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密切聯系群眾,群眾才會自覺地聯系政府,政府和群眾才會建立互相信任的局面,才會有交流的氛圍與環境,群眾的滿意度也會自覺提高,也會更加信任擁護政府。
(三)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真正做到政府高效。
辦事效率是影響老百姓對政府滿意度評價的直接因素,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政府部門要將一次性告知事項落到實處,一次性能辦完的事情決不能拖沓,以免給老百姓帶來不便,努力做到讓群眾滿意、舒心、便捷。這就要求建立人民群眾與媒體力量對政府部門辦事效率的監督機制,增強辦事過程與辦事結果的透明度,隨時舉報、曝光政府部門的懶散不作為行徑,讓政府切實感受輿論壓力的強大,這樣也有利于樹立良好政府形象,提高民眾政治信任度。
注釋:
①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新華網.2014-11-09
②百度百科“新常態”(習式熱詞之一)
③唐斌.政治信任的概念、特征與價值[J].理論月刊,2011,08:49-52
④劉昀獻.當代中國的政治信任及其培育[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9,04:57-60.
⑤宋少鵬,麻寶斌.論證政治信任的結構[J].行政與法,2008,(8):12.
⑥管玥.政治信任的層級差異及其解釋:一項基于大學生群體的研究[J].公共行政評論,2012,02:67-99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新華網.2014-11-09
[2]百度百科“新常態”(習式熱詞之一)
[3]唐斌.政治信任的概念、特征與價值[J].理論月刊,2011,08:49-52
[4]劉昀獻.當代中國的政治信任及其培育[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9,04:57-60.
[5]宋少鵬,麻寶斌.論證政治信任的結構[J].行政與法,2008,(8):12.
[6]管玥.政治信任的層級差異及其解釋:一項基于大學生群體的研究[J].公共行政評論,2012,02:67-99
[7]李思然.我國政治信任的層級特征及其形成原因[J].學術交流,2013,08:42-45.
[8]上官酒瑞,程竹汝.政治信任的結構序列及其現實啟示[J].江蘇社會科學,2011,05:99-106.
[9]李艷霞.政治信任生成的心理機制與實踐悖論[J].中國行政管理,2013,05:104-107.
[10]程同順,張文君.網絡反腐提升政治信任的邏輯批判[J].理論與改革,2013,04:50-54.
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視野下“五水社會共治”研究”(項目編號2015R42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