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甜
摘 要 高職院校學生干部的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學生干部隊伍是高校黨團組織的重要任務。本文分析了日本的教育改革之路,提出了全球化時代大學生干部隊伍建設要求。
關鍵詞 全球化 大學生 干部隊伍建設
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國際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已由以資源為主導轉變為以人才為主導,把握了人才優勢也就處于國際競爭的制高點。21世紀,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縱觀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發達國家均較早開展教育改革,并普遍重視教育創新,尤其重視教育的社會經濟實用價值。這些成功的教育方式帶來了高質量的人才、高端的科技以及經濟的持續發達。
一、各國的教育改革之路——以日本為例
梳理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之路,可以審視我國教育改革所處的環境,給我國的教育改革一個參照系。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已走上或接近全球技術前沿,其教育質量特別是基礎教育質量被認為是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來臨的背景下,日本發現了自身存在的問題。中小學生不具備應有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考能力,這種能力的缺失成為在高等教育層次上開展創新性研究的一個主要障礙。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第三次教育改革,臨時教育審議會在《關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審議報告》(1985年)中指出:“在未來的社會中,教育不僅僅是單純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還必須重視自如地運用各種知識及技能,培養獨立思想、創新、活用的能力。”此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劃一性、封閉性、僵死性等弊病,確立重視個性的原則。后來在1989年和1998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分別提出以態度和能力為中心的新學力觀,以及在“寬松”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進入21世紀,日本教育在不斷反思中重新定位,從大學生學力下降到基礎教育的“學力低下”“學力危機”,爭論焦點直指“寬松教育”。到2008年出臺《教育再生計劃》,又開始反思“寬松教育”,培養生存能力教育的實踐轉向“確保質量”。至此提出今后10年在義務教育階段培養所有學生社會獨立生存的基本能力,確保扎實的學力,提高公共教育質量;在高等教育階段要實現領導國際潮流的領袖人才,培養杰出人才的目標,推動社會發展,培養主持社會活動,為此要保證高中和大學的教育質量,培養能夠貢獻于“智能”創造的人才。縱觀日本的教育改革之路,總體上提倡學生的個性化,加強了對情感、創造力和其他技能的關注。
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過程中,在教育上提出了學歷與能力的關系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在教育改革中,幾乎都突出了能力培養的要求。日本教育改革提出了從“學歷社會”向“能力社會”的轉變,培育扎實的學力,學力要素包括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應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所需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表現能力以及學習意愿。歐盟則提出了涵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能力框架”和“能力序列”,歐盟的教育理念將能力解讀為用知識、技巧和態度三個層面的微觀標準落實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歷資格根據個人實際知識、技術和能力水平對其具體學習與培訓成果進行等級評定,以衡量一個人終身學習的成果,而非拘泥于學習與培訓的時限與形式。總之,倡導終身學習、關注核心能力成為各國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趨勢。
二、全球化時代大學生干部隊伍建設要求
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充滿跳躍性和復雜性。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從農業經濟過渡為工業經濟,并迅速向知識經濟推進。這個社會包含了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乃至知識經濟的全部元素,其復雜程度有如棋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時代的教育,注定充滿艱辛,歧路連連。替這個時代把脈,為這個社會“量身定做”合適的人才是各高校崇高的職責。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迅捷的交通讓人們想去任何地方都不再是難題;產業分工全球化,形成全球優勢互補;人員流動便利化,人才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私有”資產;通信技術更為全球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這個時代再也恢復不到各自為政的時代了。深受閉關鎖國之苦的中國,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全球化帶來的紅利,但這些紅利大多建立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之上。社會已向知識經濟社會轉型,倘若我們的教育還沒能為知識經濟社會作好人才準備,中國將在全球化進程中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全球化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而我國卻處于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時期,這就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既要滿足工業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又要為知識經濟社會儲備人才,盡可能地直接培養人才,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已經包含了知識經濟社會的各種元素。20世紀的學校教育讓年輕人為工業社會作準備,培養了眾多具有基本技能、能適應工業社會需求的學生。而在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發展的參照是由面向過去、面向現實轉向面向未來。因此,學校教育在繼續培養學生有序而高效的工作習慣的同時,更要培養他們銳意進取、執著探索、大膽預測的精神,以及跨區域、跨年齡、跨文化的團隊合作的能力。
國際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有一些成功之處,尤其是項目管理方法。我們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借鑒發達國家的教育管理經驗,走中國的教育改革之路。
近年來,各高校在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和培養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學分制的逐步實行,學生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更為靈活。作為具有“橋梁和紐帶”作用的學生干部群體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學生干部隊伍建設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為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