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要:合伙企業法律風險是指合伙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行為主體失范并與現行規則之間發生沖入而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后果。為了深入研究并診斷合伙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法律風險,筆者對某市區的合伙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獲得了詳實的數據支撐。結合相關數據與結論分析,對法律風險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防范對策。
關鍵詞:合伙企業;法律風險;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D9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2
合伙企業法律風險是指合伙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行為主體失范并與現行規則之間發生沖入而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后果,如決策程序的缺失損害投資人的利益、專利許可轉讓過程中法律操作的失誤、國際投資中境外法律規則規制而投資沒有效益等。[1]合伙企業的法律風險嚴重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對企業的持續發展有著嚴重、深遠的影響。本文就對某市區域內的合伙企業的實際調研和分析,診斷其法律風險現狀、揭示其成因,最終探討合伙企業防范法律風險的對策與建議。
為了深入研究并診斷合伙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法律風險,筆者于2016年6月至2016年8月對某市區的合伙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余份,收回85份,其中去除無效問卷以外,有效問卷為77份,有效收回率為25.7%。通過調研,獲得了詳實的數據支撐了課題的研究。
一、調查數據與結論分析
結合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筆者擬從如下幾方面對合伙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進行探討:
(一)總體狀況
總體而言,合伙企業法律風險指數偏高。在77家企業中,近五年發生法律糾紛的有73家,約占全部有效調查問卷的94.8%。
(二)合伙企業內部管理系統對防范風險的作用不高
在這一部分調查問卷中,專職聘請律師或法律顧問參與企業組織架構的不足9家,占全部又掉調查溫暖的11.7%。但是,即使對于這部分而言,依然有3家企業在決策或合同處理中未咨詢律師、法律顧問的意見,占比達45%。而在合伙企業事務執行人執行合伙事務過程中,針對需要經全體合伙人一致同意才能執行的事項進行集體討論的進展13家,占全部有效調查問卷的16.9%。而對于知識產權制度,勞工合同制度等需要法律顧問或律師介入的制度形成過程的,有15家,占全部有效調查問卷21.0%。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存在巨大漏洞,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
(三)合伙企業人員法律素養低下,法律培訓存在嚴重缺失
由于多數企業對律師或法律顧問的不重視,因而此部分的調查問卷主要針對企業經理及有關的業務員。由于法律知識的不斷變動,只有持續性更新固有知識體系,才能確保在應對合伙企業法律風險發揮積極、有益的作用。針對合伙企業近五年是否做過專職法律培訓的調查中,未做過專業法律培訓的合伙企業有66家,約占全部有效調查問85.7%。
(四)業務流程合規性缺乏加大了合伙企業的法律風險
由于合伙企業規模較小、人數較少,往往由一個人辦理數項業務,因而對流程的處理不重視。再加上由于控制機制的就缺失,特別是聯絡主體與審核主體職責權限不分、對外投資決策人與執行人、監督人身份重疊,在合伙企業中數不見鮮。這樣的情況,在合伙企業中有58家,約占全部有效調查問75.3%。
(五)法律費用支出偏低
合伙企業用于法務的費用開支與國際社會或者國內社會中其他法律主體有較大的差距。據調查,在注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上的合伙企業中,法律事務開支在5萬元以上的僅有3家(且基本上主要是因訴訟、仲裁等發生的必要費用支出),約占,3.9%。多數企業甚至沒有為此支出一點費用,此部分比例較高,約占全部有效調查問84.4%,共有65家。這樣的一種規模無法與其他國際、國內主體相提并論,這也是合伙企業合伙人對法律風險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不夠有關。就目前而言,對法律事務費用支出的必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
二、合伙企業法律風險形成原因分析
合伙企業從成立到終止,面臨各種各樣的法律風險,使其權利義務處于不確定狀態。究其原因而言,應該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可以從如下幾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缺失
合伙企業面對各種市場因素時,因法律風險而錯失機遇與商機。主要是由于合伙企業對法律知識的培訓不重視,特別是對合伙企業事務執行人的培訓不重視。普通員工甚至不能區分法律風險是什么、會對企業發展有著怎么樣的影響。高層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的缺失,則會直接導致在涉法事務處理中“走過場”,律師及法律顧問參與率低。
(二)法律風險防范工作機制缺失
合伙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完善的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由于風險的不可測與無法預知,很多合伙企業在面臨法律風險而又無法依靠自身力量來解決的情況下才會利用律師、法律顧問。重大案件糾紛之所以產生,主要是決策上魯莽、審核上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法律論證,機制、體制措施不到位。就整個合伙企業而言,法律風險防范體系的構建也不到位。
(三)內部控制制度缺失
合伙企業的內部控制是為了提高合伙企業的效率,增強經濟效益,在法律規則的許可范圍之內所采取的為了確保目標實現的一系列的措施與方法的總稱。企業內部控制的措施主要是授權與監督。由于合伙企業在設立、發展過程中,權力過分集中,或出現全權授權而無監督,或者監督無法起到制約作用而歸于無效。[2]在這過程中,作為權力集中行使的主體極易導致違規、違法行為的發生,使企業遭受法律風險。
(四)法律風險防范環境缺失
誠信原則在民法中被稱之為帝王條款,是企業的信譽之源、立身之本、發展之基。而作為現代企業發展的大環境而言,誠信里面的確立不僅有利于提升企業自身的信譽度,而且也會影響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但是由于社會征信系統的缺位、個體誠信觀念的缺乏,合伙企業在誠信建設上也必然無法做到符合法律要求,只能“隨波逐流”這方面對合伙企業法律風險的影響是深遠而廣闊的。
三、合伙企業法律風險防范的對策分析
正是由于合伙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缺失、防范工作機制缺失、內部控制制度缺失、防范環境缺失等造成了合伙企業法律風險案件不斷發生。防范合伙企業法律風險的關鍵在于提出的對策建議必須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企業防范法律風險的能力,今兒提高合伙企業的競爭力。擬從如下幾個方面完善合伙企業法律風險的防范機制。
(一)加快合伙企業法律顧問或律師制度的建立,增加涉法事務的費用開支,加強相關人員的法律培訓
企業的營利目的決定了企業必須以較小的頭換取較大的產出。對合伙企業而言,如果要創造100萬的利潤,需要雇傭工人、采購設備和原材料、投入資金,用一年乃至幾年的收入才能產生相應的利潤。但是,如果合伙企業能夠提高從業人員的法律素養,或干脆聘請專職律師或法律顧問從事合同擬定或合同審查。只需要花上幾天時間,就能為合伙企業避免損失或者額外增值超過利潤的所得。
(二)規范合伙企業的業務流程,加強法律審查,預防、減少合伙企業決策中或經營中的風險
合伙企業的經營活動,需要由專業律師或者法律顧問介入,通過他們的法律服務在相關事宜的合規性上確保不發生漏洞。作為法務人員,應該全程參與,諸如合同簽訂、對外投資等活動中去。積極審查相關手續的合規性與合理性,并簽署法律意見,同時需要對此負責,以降低合同簽訂以及對外投資過程中的法律風險。對于合伙企業而言,也可以從中立的第三方中介機構中選舉一個或數個,對財務、會計業務進行委托審計,以提高透明度,規范合同與投資行為,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3]
(三)加強合同管理,防止合同陷阱;正確適用合同擔保,預防合同風險;重視合同證據,防范合同訴訟
具體而言,可以從如下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1.加強合同管理,防止合同陷阱
合同的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談判、簽訂合同一直到最終的履行與結算,這是一個復雜又難以定量化的過程。因此,必須針對制定專門的規章制度,并加以檢查。合同訂立過程中,需要注意合同主體的適格性,同時要保管好合同,建立合同檔案存檔制度。在合同履行中,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并解決,加強相關部門的溝通,將事前調查、事中控制、事后總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正確適用合同擔保,預防合同風險
合同擔保設定的意義在于確保合同債權的實現。合伙企業在提供擔保行為中,應嚴格遵循擔保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對于內容的確定與程序的預設必須切實符合規范,以降低擔保合同風險。合伙企業如果作為債權人,則應審慎地調查大腦人的資信與財產狀況,明確對方的責任承擔;合伙企業如果作為單位,則必須嚴格審核債務人的財產狀況與社會信用,必要時可以要求其提供反擔保,以確保自身合法權益不會遭受非法侵害。同時,要善于利用合同權利加以抗辯,如先訴抗辯權、訴訟時效抗辯等。
3.重視合同證據,防范合同訴訟
由于我國長期盛行“重實體、輕程序”,“重事實、輕證據”,導致合伙企業在合同糾紛處理中“有理說不清的”無奈境地,造成合伙企業的經濟損失。對于法律而言,特別是在訴訟中,證據所起的作用無疑是決定性的。因此,合伙企業在合同管理中應該有意識地保管好相關的文書、合同文本等物證、書證。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有關重要的合同進行公證、鑒證,以確定其法律效力,保證在經濟活動、訴訟活動中的合規性。
總之,合伙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然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法律風險,只有強化風險意識、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做好企業風險防范工作,才能在市場經濟浪場中“迎頭趕上”,創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健剛.對企業經營風險及其法律防范的探索與思考.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14):182-183.
[2]李偉一.論企業經營法律風險控制與防范.商業文化,2009,8:26.
[3]舒勝.試論中小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及防范.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11:177.
作者簡介:張 強,江蘇商貿職業學院,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法學理論、法律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商貿職業學院與南通萬華投資合伙企業(優有限合伙)關于“企業日常經營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研究”(橫向課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