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林
摘 要 本文以引黃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為例闡述了灌區在項目設計前期,對灌區現狀存在的問題做了闡述,提出了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關鍵詞 引黃灌區;存在問題;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 [TV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4-0142-01
1 項目背景
隨著國家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投資力度的加大,為了貫徹落實中央“要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要把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等指示精神,縣人民政府為了充分發揮全縣水利工程在工農業中的重要作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對全縣的水利改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縣丁莊灌區位于黃河東岸,丁莊村北,始建于1966年3月,總裝機4臺/80kW,配套灌渠90km,橋涵閘等建筑物80座,設計灌溉面積3?600多公頃。
近幾年,由于黃河調水調沙工程的實施,黃河河底逐年下降,造成丁莊站引水閘閘底相對抬高,引水流量大大減少,已不能滿足泵站提水要求,急需進行改造。
丁莊引黃灌區工程經過40多年的運行,暴露出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站首泵站老化、閘門銹蝕,渠系建筑物嚴重破損;渠道淤積、滲漏嚴重;田間節水措施不力,節水技術落后;工程效益低;工程管理落后。嚴重制約著灌區效益的發揮。
2 骨干工程在灌區中的地位和作用
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后,能保證灌區農業穩產、高產和增產、增收,改善灌區內農業生產條件,不但對灌區內抗旱保收、增加地下水儲備、促使灌區田間配套起到促進作用,而且將保證灌區3?600多公頃耕地灌溉用水,使該地區農村人畜用水條件及鄉村企業用水保證率得到進一步改善,促進農村經濟快步增長。?
3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丁莊揚水站已廢棄,臨時設置水泵流量小,存在安全隱患
現場查勘發現,由于受黃河調水調沙影響,黃河水位下降,丁莊揚水站機組淹沒深度已不能滿足安全穩定運行的要求,而且進水口已基本淤死,揚水站處于停用狀態,為滿足當地灌溉需要,臨時在岸邊設混流泵1臺,設計流量0.5m3/s,以備應急使用。從現場查勘看,混流泵就在岸邊,缺少防護措施,而且露天使用,難以保證安全穩定運行,且水泵設計流量小,不滿足項目區灌水要求,因此有必要對丁莊揚水站進行改造,恢復其灌溉功能。
3.2 渠道大多已廢棄,現狀渠道漏水嚴重,灌區面積逐年減少
丁莊揚水站初始配套建設南北兩條主干渠,其中南干渠渡槽1978年被黃河大水沖毀,致使南部灘區330多公頃耕地喪失黃灌能力,1999年耿山口泄洪閘報廢時又將穿堤涵閘拆除,最終導致南干渠報廢。北干全長7?500m,寬度在3m~4.2m,深1.5m~2m,0+000—4+500段為干砌石矩形結構,后采取水泥砂漿勾縫處理過,其余渠道為土渠,均未采取防滲措施,滲漏嚴重。北干渠歷經多年使用,20世紀90年代逐漸出現老化、損毀現象,其中國道以西0+000—3+600段,年年修補勉強能用;國道以東土質渠道居多,跑冒水嚴重,以至于無法進行輸水灌溉。
泵站提水能力不足,加上輸水渠道逐年縮短,造成丁莊灌區3?600多公頃的設計引黃灌溉面積,縮減到不足333公頃,僅有站首附近的耿山口、戰屯、馬山頭等3村5?000人受益。
3.3 現狀渠道過流量小,流速小,渠道淤積嚴重
由于渠道沒有自然沉沙條件,干渠現狀為寬淺式渠道,渠內水流速度較小,挾沙能力低,經過多年運行,渠道淤積嚴重,特別是渠首段,現狀渠道基本被淤平,致使渠道輸水能力下降;局部渠段雜草叢生,渠道糙率增大,更加劇了上游渠道的淤積。
3.4 沿線建筑物配套不完善,建設標準氏,損毀嚴重
渠道沿線建筑物配套不完善,年久失修,損毀嚴重。現狀節制閘破損;引水口結構簡易,閘門缺失,無啟閉設備;沿線缺少生產橋,影響兩岸生產交通,部分生產橋為當地村民自行搭建,建設標準低,存在安全隱患。
4 項目的建設的必要性
丁莊引黃灌區是銀山鎮的糧食產區。為了適應市場經濟下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2個根本性轉變,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對灌區引水工程骨干工程進行續建配套已迫在眉睫。?
1)丁莊灌區由于工程老化、荒廢嚴重,眼見著有水用不上,農民意見很大,爭水、搶水現象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大局,對縣丁莊引黃灌區進行節水改造是極其迫切的。
2)由于灌區內渠道淤積、建筑物損毀、滲漏,造成灌區灌溉保證率低下,灌區許多地方守著黃河水農田卻成為“望天田”,糧食產量低,影響到當地的糧食安全。灌區改造對增加當地糧食產量,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是極其必要的。
3)縣委、縣政府及灌區所在鄉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各項農業政策,緊緊抓住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4)丁莊引黃灌區位于縣城西北部,屬溫帶季風大陸型半濕潤氣候,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適宜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灌區是縣糧經作物主要產區,由于該區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偏小,降雨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勻,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是冬春旱、伏旱最為明顯,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威脅。?
5)灌區內已建有國道220省道101及湖大堤作為項目區主干路,與項目區內“村村通”等鄉村瀝青路形成交通網絡;灌區內通訊發展迅速,電力有保證,給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總之,灌區內基礎條件好,土地資源開發潛力大。但土地資源潛力開發必須以水利為主導因素,以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為先導。?
6)縣經濟以農業產業為基礎,全縣有耕地68?000公頃,有效灌溉面積51?000公頃。丁莊引黃灌區位于縣西北部,設計灌溉面積3?600多公頃,在全縣耕地面積及灌溉面積中占很大比重。因此丁莊引黃灌區建設對改善和影響縣農業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由于主干渠滲漏、淤積、堤壩缺失,中、下游基本上見不到黃河水,缺水已成為制約灌區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焦點,這些都離不開水利的支撐和保障。對主干渠進行以渠道節水改造增強輸供水能力為重點,以渠域生態綜合治理為輔助的工程建設,能夠使黃河水得到有效利用;通過干渠輸沙、支渠及以下渠道和田間分散沉沙,可以改造土壤結構,減輕上游清淤;通過林、渠、路綜合治理,可以改善兩岸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
8)丁莊引黃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進行田間工程配套,縣、鄉、鎮各級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群眾積極性高,要求迫切。
5 結論
丁莊引黃灌區工程承擔著灌區內的農業灌溉用水、工業用水、城鎮生活用水等多項任務,工程建成以來,對灌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灌區設施的配套不斷完善和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從提高灌區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運行機制著手,實現灌區建設與管理的科學、規范化,使灌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增長,實現灌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水利水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規程[S].SL618-2013.
[2]大中型灌區技術改造規程[S].SL418-2008.
[3]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S].GB50288-99.
[4]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灌區管理辦法,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