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民間童謠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自覺或不自覺的潤色加工,已經形成了十幾種備受兒童喜愛的特殊的傳統藝術形式,如搖籃曲、游戲歌、數數歌、問答歌、連鎖調、繞口令、顛倒歌、字頭歌和謎語歌等等,它來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語言明快、生動,節奏感強、詼諧幽默、音節和諧、形式簡短,讀來朗朗上口,易于背誦。它來自于民間、來自于大眾,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富有教育性和知識性,幼兒們通過傳唱童謠,既可得到快樂,又可以學到知識。而富有音樂感、節奏明朗、生動活潑的民間童謠不但能激發幼兒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更能促進幼兒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完整性、主動性和趣味性。
一、利用童謠的節奏,增強幼兒語言表達的連貫性
有些童謠附上節奏后,說唱起來鏗鏘有力。由于簡練,無形中增強了幼兒語言表達的連貫性,不但可以從吸收到的各類語匯中擴充了知識的領域,而且可以從這些語匯的運用中提高聯想及數數的能力。
如童謠《手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到,見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只?讓我數一數。數來又數去,一二三四五。”合上節奏,邊拍邊唱,幼兒說起來容易整齊一致,在節奏的影響下,學起來也很振奮。特別是膽小的幼兒敢說話了,口吃的幼兒通過童謠的學習和訓練,言語比以前連貫了。幼兒們不但學會了童謠的內容,而且也訓練了手口一致的協調能力,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創編童謠,增強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性
中國民間童謠是一個較為龐雜的系統,其間魚龍混雜,精蕪并存。要讓幼兒感到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就需要我們在浩如煙海的民間童謠中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興趣需要篩選和創編健康向上、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寓趣味性、知識性、審美性為一體的童謠。如問答歌《請你猜猜在哪頭》(公雞頭,母雞頭,請你猜猜在哪頭;在這頭,在那頭,黃豆黃豆在哪頭)的游戲中,幼兒邊念童謠邊玩猜豆游戲,在幼兒對這一游戲的玩法已經熟悉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幼兒對其進行創新,提供一些隨手可得的材料,如綠豆、扁豆、紅豆等讓幼兒創編童謠:“……在這頭,在那頭,x豆x豆在哪頭?”等等。
又如民間童謠《拉大鋸》,其內容很適合幼兒學說:“拉大鋸,扯大鋸,鋸木頭,蓋房子。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請你去,小外甥兒你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戲。”幼兒們兩兩相對,雙手相握,前后搖擺,他們邊玩邊學,一首童謠就學會了。這時,有個別幼兒在游戲的時候分散了注意,干擾其他幼兒玩游戲,于是,我隨口念道:“拉大鋸,扯大鋸……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戲。就是不讓……”故意在童謠的后面加了一句,但又不點明“不讓”什么。結果有個別幼兒點出了那個干擾其他幼兒的名字。于是,就成了“就是不讓××去”。而被點到名的幼兒自然接口說:“要去要去,我也去!”這是一次自然而然的創編過程,自己編童謠了,一旦得到老師的肯定的時候,那是一種莫大的驚喜和鼓勵!幼兒們在編童謠的過程中既開發了智力,又發展了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利用童謠獨特的趣味,增強幼兒語言表達的主動性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游戲是幼兒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幼兒最基本、最喜歡的活動。民間童謠的游戲歌、顛倒歌等都有很強的趣味性,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以游戲的形式來激發幼兒們主動地學習童謠。我經常在表演區里帶領幼兒們把童謠改編成小型故事表演,在改編過程中,讓幼兒們自由想像,自由表演,一旦有了興趣,他們便會樂此不疲,學得不亦樂乎。如:童謠《小老鼠上燈臺》活動中,我讓幼兒分別戴上貓和老鼠的頭飾,啟發幼兒模仿貓和老鼠的動作,玩小老鼠上燈臺的游戲,邊玩邊念童謠,然后,角色交換,游戲重復。由于以游戲貫穿始終,所以孩子們興趣倍增,持續的時間也較長。
又如,我在帶領幼兒學習童謠《顛倒歌》時,事先準備好了動物的頭飾,讓他們戴著頭飾模仿不同的動物,比一比誰模仿得像。接著老師念童謠,請幼兒仔細聽,念到哪個動物就請戴著頭飾的幼兒做出兒歌中相應的動作。由于兒歌中動物的動作是與平常的動作相反的,孩子們感覺非常好玩,一邊朗誦兒歌一邊做動作,就這樣,幼兒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學會了童謠。他們還可以互相交換動物頭飾,重復游戲。整個表演過程中,幼兒通過自己和同伴的表演,感受到了童謠的趣味,領略到其中的情趣,能主動表演,主動朗誦,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在表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幼兒還能自己動腦想象,自編動作,這樣既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鍛煉了表演能力,使教學目標輕松地完成了,真正做到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四、使用多樣化的童謠教具,增強幼兒語言表達的趣味性
在實踐中,我還發現直觀形象的教具能更有助于激發幼兒學習民間童謠的興趣。因此,充分運用教具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可以提高幼兒們的語言表達水平。以下幾種教具是我在引導幼兒們學習童謠時常用的。
顏色鮮艷的圖譜:有些民間童謠的內容比較抽象,我就將童謠里的內容逐句按需要描繪下來,制作成圖譜,使童謠的內容變得更加形象化。在教學中,幼兒們往往會被圖譜吸引,看著圖譜念著童謠,很快就學會了,活動結束后將圖譜投放在語言區里,幼兒們經常會看著讀童謠,愛不釋手。
形象逼真的動畫:經過觀察,我發現幼兒對動感的畫面特別感興趣,而電化教具具有色彩鮮艷、形象具體、動感強等優勢,彌補其他教具的不足。為此我經常制作幻燈片或網上搜索課件進行教學。如:在童謠《小蝴蝶》的教學中,我在網上搜索了課件,整個活動中幼兒們都被動畫所吸引,幼兒們在不知不覺中會跟著讀,學著讀。
利于表演的手偶:手偶通常以一個角色的形象出現,它幽默夸張、鮮明有趣、操作性強而深受幼兒喜愛。因此,我充分利用指偶、木偶來進行教學活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活動中,幼兒們為了能戴上手偶都爭先恐后地來念童謠,學得不亦樂乎。
總之,民間童謠以它獨特的形式,讓幼兒們既得到了快樂,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但愿這朵傳統而綺麗的小花在幼兒園開得更加燦爛多姿,給幼兒們帶來更多的歡樂,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區白沙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