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徐赫男,劉袁穎,李哲賢,邢建華
?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對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近期預后的評估價值
王麗梅,徐赫男,劉袁穎,李哲賢,邢建華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體公司中心醫院(河北廊坊 065000),E-mail:124821800@qq.com
摘要:目的探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對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近期預后的評估價值。方法連續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且年齡大于65歲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200例,病人入院時即刻抽血化驗血常規,記錄NLR,以四分位法將其分為4組,并對入選的病人隨訪3個月,觀察3個月內各組病人不良終點事件的發生情況,并確定其與不同NLR水平之間的關系。結果通過多因素變量回歸分析,包括基本的人口統計學、臨床、生物化學相關變量分析,隨著NLR的升高,其不良終點事件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0.315,P=0.03)。住院及隨訪期間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及死亡的病人共24例,且隨著NLR的逐漸升高,發生率也逐漸升高,最高四分位數病人的發生率是最低四分位數病人的10倍以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NLR可作為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短期預后評估的獨立預測因子。
關鍵詞:急性心力衰竭;老年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心血管事件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用來描述心力衰竭發病或癥狀或體征改變速度的醫學術語。此綜合征的患病率與冠狀動脈疾病及年齡的增長有關。AHF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重癥,救治難度大,是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相關研究表明:人們年齡每增加10歲,心力衰竭的發病率就增加1倍,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對其作出危險分層并進行預后評估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白細胞計數增高與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增加相關。此外,中性粒細胞增多與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發病率增加有關,也與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發病率有關。而相對淋巴細胞減少已被證明是心力衰竭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近期國外的一些臨床實踐研究表明:白細胞(WBC)計數及其分類計數是心血管疾病中的經典炎癥標記物[1]。最近,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已成為強有力的更穩定的綜合炎性標志物,可以作為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2-4]。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作為簡便且廉價的炎癥標志物近期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國內有學者采用NLR評估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但NLR對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預后評估的價值如何,尚未見相關報道。本研究通過分析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NLR的變化,探討其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近期預后中的評估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且年齡大于65歲的病人200例,男122例,女78例,年齡66歲~95歲(75.6歲±5.9歲)。所有病人均符合衛生部規劃教材《內科學》第6版急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已知的影響白細胞總數及其分類的疾病,如造血系統疾病,癌癥病史和/或行化療治療,慢性炎癥,感染;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和/或入院3個月前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急性心肌梗死,或在過去的6個月行冠狀動脈血運重建;3個月內失訪的病人。
1.2研究方法所有病人均于入院后用藥前即刻抽取靜脈血,應用日本Sysmex公司推出的XE2000i血細胞分析儀,采用電阻法及激光技術相結合的原理,進行白細胞分類計數,將NLR按四分位法分為4組。并對4組病人隨訪3個月,分別統計各組的基本資料及3個月內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加重或再入院) 發生情況。
1.3統計學處理所有資料利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入院時不同NLR水平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一般臨床特征入選的200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按NLR分為4組,中位數為4.78, 第1組四分位數(0.32~2.15)、第2組四分位數(2.15~4.78)、第3組四分位數(4.78~6.27)、第4組四分位數(6.27~21.36),每組50例。隨著NLR的增加,病人白細胞計數、B型鈉尿肽(BNP)水平逐漸升高,射血分數逐漸降低,Killip分級Ⅲ級~Ⅳ級病人比例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其他各組相比,最高四分位數病人的年齡較高,在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等心力衰竭相關因素方面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不同NLR水平病人的不良終點事件發生率NLR與病人的不良終點事件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315,P=0.03),最高四分位數組是最低四分位數組病人的10倍以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臨床基本資料比較
2.3影響不良終點事件的單因素分析與未發生不良終點事件組間有顯著性差異的臨床及實驗室檢查項目有:年齡、Killip分級Ⅲ級~Ⅳ級、射血分數、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BNP、NLR(P<0.05)。詳見表2。
表2 影響不良終點事件發生的臨床特征單因素分析
2.4影響不良終點事件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上述單因素分析差異有顯著性的7項指標為自變量,病人是否發生不良終點事件為因變量做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Killip分級、射血分數及NLR與病人的不良終點事件密切相關,其中NLR預測值最大(OR=1.156,95%CI為1.001~1.334,P<0.01)。詳見表3。
表3 影響不良終點事件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討論
通過此項研究發現:較高的NLR水平是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短期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的較強的獨立預測因子,不依賴于其他的心血管危險因素。
急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重癥,是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死亡風險極高,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對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早期進行危險分層,并做出預后評估,進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延緩其病情惡化,減少再住院率、病死率尤為重要。
既往已經有許多關于急性心力衰竭與炎癥之間關系的相關研究。許多研究以作為炎癥標志物的白細胞及其亞型來預測心血管疾病預后[5-6]。中性粒細胞數量與淋巴細胞數量是炎癥的標記物,它們隨著炎癥的嚴重程度而變化。由于皮質類固醇激素水平的升高和淋巴細胞的減少在應激反應中比較常見。也有報道稱淋巴細胞減少是由炎癥急性期淋巴細胞凋亡增加引起[7]。國外研究發現較低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可以作為急性冠脈綜合征住院病人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還有一些研究表明相對低的淋巴細胞百分比與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住院率及死亡率相關[8-9]。除此之外,相關一些研究也表明中性粒細胞數量升高與此也有關系。NLR整合了兩種白細胞亞型的預測風險為單一危險因子,因此升高的NLR可作為獨立的預測因子,比其他任何單一的指標具有更好的預測價值。因此,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可作為心血管疾病預后的標記物。
綜上所述,NLR可作為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短期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其他的炎癥標記物沒有與NLR進行比較分析。另外,此研究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雖然所有的血標本都是在病人入院后用藥前采集,但在入選病人中采血的時間不統一,可能對于觀察結果有潛在的影響。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大樣本前瞻性的研究,在實施過程中要強調臨床的重要性和在急性心力衰竭病人中NLR的應用。
總之,NLR是一個比較容易獲得的炎性反應標記物,可作為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危險分層的簡單、快捷的工具,在臨床中可以得到廣泛的應用,可更好地指導臨床醫生對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臨床治療決策。
參考文獻:
[1]Nieminen MS,Brutsaert D,Dickstein K,et al.Euro Heart Failure Survey Ⅱ(EHFS Ⅱ):a survey on hospitalized acut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description of population[J].Eur Heart J,2006,27:2725-2736.
[2]Tamhane UU,Aneja S,Montgomery D,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dmission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m J Cardiol,2008,102:653-657.
[4]Duffy BK,Gurm HS,Rajagopal V,et al.Usefulness of an elevated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in predicting 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J Cardiol,2006,97:993-996.
[5]Tssl JC,Sheu SH,Chiu HC,et al.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total and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risk of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7,23:111-118.
[6]Ndrepepa G,Braun S.Total leucocyte count,but not C-reactive protein,predicts 1-yea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lin Sci(Lond),2009,116:651-658.
[7]Thomson SP,Gibbons RJ,Smars PA,et al.Incremental value of the leukocyte differential and the rapid creatine,kinase-MB isoenzyme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n Intern Med,1995,122:335-341.
[8]Nunez J,Nunez E,Minana G,et al.Effectiveness of the relative lymphocyte count to predict one-yea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J].Am J Cardiol,2011,107(7):1034-1039.
[9]Ali S,Shahbaz AU,Nelson MD,et al.Reduced relative lymphocyte count in African-Americans with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Am J Med Dci,2009,337(3):156-160.
(本文編輯郭懷印)
基金項目:河北省廊坊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No.2014013117)
中圖分類號:R541.6R256.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1.026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11-1261-03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