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夏卿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
傳媒專業大學生媒介接觸習慣的現狀調查
——以鄭州市高校為例
孫夏卿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摘要媒介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強了他們意識到媒介信息并非環境的簡單鏡面映射,而是有選擇性的傳遞這一認識,有助于提升他們在面對當今紛紜復雜信息充斥的輿論和媒介環境下,甄別信息、創造和生產各種媒介產品的能力。為此,要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媒介接觸和使用習慣的現狀,筆者用調查研究的方法來獲取相關資料。
關鍵詞大學生;傳媒專業;媒介接觸
研究方法上基本都是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結合,主要運用實證調研、文獻資料查閱和對比研究等方法,輔以觀察法、訪談法等獲取數據和信息,對傳媒專業學生的媒介使用現狀進行深刻的歸納和分析,并進行論證和反思。調查對象為鄭州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和河南藝術職業學院3所高校的新聞傳媒類專業的300名在校生,這3所學校的辦學規模和特色皆有不同,充分體現的調查樣本的廣泛性。大學生群體涉及新入學不久的大一學生到即將畢業的大四生,樣本中的專業涵蓋了新聞、傳播、影視廣告以及多媒體設計、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傳播等眾多學科。調查問卷發放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5份。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并參閱大量資料后,隨后跟蹤觀測走訪了相關的學生,對大學生的媒介使用和素養展現了以下的特點。
調查中我們看出,在面對問題:你平時經常接觸的媒體有什么(多選)時,答案較為集中,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手機、網絡、電影、電視、書籍。由此不難看出以網絡和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在大學生群體的媒體習慣中占據了優勢的地位,所占比重分別高達94%和88.7%。進一步對每日接觸媒體的時間進行調查,其中接觸過網絡的大學生有超過45.5%的人選擇了“1到3小時”,近一半的人答案是3小時到5小時,有3%的人時長高達5小時以上,而答案為“1小時以下”的只有區區的2%。
從調查數據中我們也看到,選擇網絡和智能手機作為日常媒體信息來與案的學生中,80%以上的群體都注冊有微博賬號,基本所有的學生手機中都有微信App,60%的大學生會選擇每天都使用這兩款社交軟件,這也進一步表明,在校大學生受制于時間限制、環境限制的條件下,在年齡結構、知識水平的影響下更愿意用較為迅速便捷、互動性強、富有趣味的新媒體作為獲取信息的渠道。面對“你會時常習慣性的看手機嗎”問題,80%的學生都會表示會經???,并且90%以上的學生都會表示會用課間或者飯后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時間來用手機上網,利用手機App進行社交活動,由此也反映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型媒體已經逐漸被大學生所依賴,并在改變著他們的思維和生活習慣。
根據媒介依賴的調查研究我們也不難看出,對一天不接觸網絡媒介就會感到坐臥不安的學生占比15.4%;尚可接受一天不接觸網絡媒介的學生64.4%;覺得沒有網絡媒介,生活不會有變化的學生數量比為20.2%。時間延長至一個月,覺得難以接受,人會瘋掉的學生占34.6%;會感到不安、焦慮的占據30.3%;勉強能適應,還是想使用的占25%;也有10.1%學生表示一個月不接觸新型網絡媒體也會覺得完全無影響。
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自媒體的出現和繁榮,博客、微博、人人等等這些自媒體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也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媒介的進入門檻變低了,越來越多的“草根記者”涌現,他們與傳統媒體的記者一道,加入到新聞傳播的大軍中。其中,尤以大學生群體最為活躍,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是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往往走在時代的最前沿,他們發出的聲音某種程度上引領著輿論場,也建構了一個特殊的網絡生態環境。
當問及媒體對現在的生活有哪些影響時,88.42%的學生認為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更加便捷、快速;74.74%的學生認為使得溝通交流更方便,可隨時隨地進行交談。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使用新媒體可以達到勞逸結合的狀態,只需花費少量時間,就能夠使娛樂與學習相輔相成。然而,一部分學生對此持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新媒體的使用減少了外出鍛煉的時間,造成了大學生體質的普遍下降,該部分學生比例約為52.63%。此外,40%的同學也表示了類似的擔憂,由于時間的固定性,大量使用新媒體會減少學習時間,易導致荒廢學業等現象的發生。只有極少部分的學生認為這樣可能會讓大學生沉溺于網絡,降低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
調查表明,46%的人曾經有過網絡留言,23%的人參加過微博互動,15%打過熱線電話,10%投過稿??梢姡髮W生對傳統媒體的參與程度比較低,但網絡吸引了大量大學生的參與。調查表明,學生對不同新媒體資源的使用偏好差距較大。目前本科生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信息、娛樂、打發時間和結交朋友,因此作為聊天工具的QQ,使用人群明顯多于其他新媒體工具,約54.74%的學生使用;作為學生間發布生活狀態、互相聊天、尋找同學的重要工具,人人網有40%的學生最常使用。對于一些社會熱點話題,大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公民意識讓他們對一些事件、話題保持著時刻的關注,也會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但是公開發言、表態則是比較謹慎的。有同學表示:“哪怕是在我最熟識的微博這個開放的空間里,也一定要謹慎自己的言論”。
高校大學生長期處于較為封閉和單調的大學校園內,活動空間有限,根據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不斷發展的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App對在校的高校學生產生的影響可謂深遠,依照媒體的接觸習慣來看,互聯網以及手機移動網絡客戶端已經成為大學生媒介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信息來源的占比顯著地要比電視、廣播、報紙這一類傳統媒體要高,甚至在以前為高校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布告欄這樣的發布形式也落于下風。智能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終端設備,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率基本達到100%,這一數值遠遠高于筆記本電腦的占有率。這一說明,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在校大學生主要的媒介信息來源。
進一步調查數據表明,移動互聯網中,經常使用的手機軟件,居于前列的是即時通信、熱點搜索、社交互動、網絡購物這4類網絡軟件,日常的使用率高達七成以上,即時通信和社交互動因為其可以很好展示大學生自我,促進交流的特性更是在學生常用軟件中占了頭等地位,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更渴望融入社會,不喜歡在高校校園內自我封鎖,渴望交流,他們重視“和小伙伴們一起”這種感覺,通過移動互聯網,借助于智能手機提供的各類App服務,他們可以便捷的和朋友一起展示自我、分享快樂,也因此使得這類軟件成為在校大學生使用率最高的軟件。
移動互聯網中可以向用戶提供及時服務和社交的網站有很多種,像較為常用的QQ、微信、微博以及大學生社交平臺人人網,研究結果我們看到,微博、微信以及QQ已經成為目前大學生常用的社交軟件,尤其是以智能手機為平臺的微信更是占據著主導地位。通過調研我們看到,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基本普及,移動App軟件成為學生借助智能手機接觸媒體信息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微信軟件,借助其騰訊平臺優勢和朋友圈分享功能以及紅包功能使得用戶對微信的黏性持續加強。
雖然大學生頻繁接觸以及使用媒介,但是也存在有對媒介信息喪失基本警覺性的問題。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不是很好的選擇者、分析者、判斷者、傳播者。
面對互聯網背景下信息資源泛濫,真假難辨,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信息更變得全天候、全方位,當今社會的“90后”大學生體會到了其對社會規則的擾動。怎樣讓她們對網絡信息加以甄別,建立正確的態度面對網絡信息,以一種健康的姿態對媒介進行讀取和判斷,已經成為當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數字化生存技能必修課。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068-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項目《新媒體時代高校傳媒專業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及教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5-JKGHYB-0709)的部分成果。
作者簡介:孫夏卿,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新聞傳媒系教師,研究方向為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