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澤,王 顯,高聯義,黎 明,焦慶清*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泰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泰州 225300;2.江蘇省泰州市植保植檢站,江蘇泰州 225300)
?
泰州小麥赤霉病發生及防控對策
胡中澤1,王 顯1,高聯義2,黎 明2,焦慶清1*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泰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泰州 225300;2.江蘇省泰州市植保植檢站,江蘇泰州 225300)
摘要介紹了江蘇省泰州市近4 a小麥赤霉病發生情況,分析了發病原因;總結了泰州市小麥赤霉病的防治經驗,提出了田間赤霉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防控;原因對策
小麥赤霉病危害小麥生產,主要由禾谷鐮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為主致病菌侵染[1-3]。該病己成為全國麥區的普遍性、常發性病害[4]。由于連續數年使用多菌靈,赤霉病菌抗藥性逐年上升[5],其抗性基因在染色體中穩定遺傳[6]。病原禾谷鐮刀菌在侵染小麥后產生脫氧雪腐鐮刀烯醇(DON)等多種真菌毒素,被人和牲畜食用后產生廣泛的毒性效應[7-9]。由于殺菌劑的長期使用,病原菌已具備不同程度的抗藥性[10-11]。我國從20世紀初便從全球各地收集小麥種質材料,并從抗病、品質、農藝性狀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12-15]。因此,加快選育抗性品種對于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泰州市地處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位于長江與淮河之間,區域內河湖縱橫,北部屬于里下河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南部為沿江高沙土地區,地形復雜,土壤質地相差較大,且受季風環流影響,具有典型的季風性特征。該氣候使泰州地區小麥抽穗開花期常遇陰雨天氣,從而成為傳統的小麥赤霉病高發區域。為了實現泰州地區小麥赤霉病的有效防控,筆者調研了泰州近4 a來小麥赤霉病發生情況、發病原因及防控成效,分析了存在問題,并提出了應對策略。
1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
1.1近4 a發病情況逐年下降該病害發生情況在泰州地區近4 a來逐年下降,2012年小麥赤霉病大發生,發病面積高達16.25萬hm2;2013~2015年是輕發生年份(表1),但發病面積也達11.33萬hm2。
1.2發病情況呈區域性差異共調查泰州4個縣市的小麥赤霉病發病情況,自北而南分別是興化、姜堰、泰興和靖江。2012年是泰州市小麥赤霉病重發生年份,興化、姜堰、泰興在4月下旬就發病,2013~2015年是輕發生年份,但赤霉病發病情況呈現南北差異,緯度較高的縣市小麥赤霉病病情指數和平均病穗率比緯度低的縣市發病情況高(圖1)。以2012年為例,全市病穗率在0~1%的面積有12.55萬hm2,大部分地區屬于該類型,病穗率在1%~5%的面積有5.58萬hm2,絕大部分在興化;病穗率大于5%的面積有0.67萬hm2,全部集中在興化。
表1泰州市近4 a小麥赤霉病防治情況
Table 1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tuation ofFusariumhead blight in Taizhou in recent 4 years

年份Year發生面積Occurrencearea∥萬hm2防治面積Preventionandcurearea萬hm2挽回損失Lossretrieve百萬kg實際損失Autualloss百萬kg201217.3425.43146.2741.76201310.5431.1434.101.54201411.5128.4762.369.91201511.3429.3342.226.41
1.3赤霉病大發生年份不同小麥品種間發生病害程度差異明顯在赤霉病大發生的2012年全市調查中,興化地區鄭麥9023、鎮麥168、揚麥13、揚糯麥1號發生最重,揚麥16、揚幅麥2號、揚幅麥4號次之,寧麥13、寧麥14、揚麥11、揚麥14等發生相對較輕。泰興地區揚麥16發病最重,其次是揚麥13、寧麥17、揚麥20,寧麥16、揚麥18、揚麥21發病一般,寧麥13發病最輕。另外,在姜堰地區對同種環境條件下,同一時間用藥、同藥劑配方的不同品種進行調查,揚麥系列品種重于寧麥系列,揚麥13、揚麥16、寧麥13病穗率、病指分別為7.39%、4.26,7.20%、3.07,2.17%、0.99(表2)。而輕發生年份(2013~2015年),同一地區播種的寧麥系列、揚麥系列等品種無明顯差異。
1.4不同防治水平導致赤霉病發生情況差異較大2012年在泰興曲霞鎮調查同一塊田,品種為揚麥20,用40%多·酮100 g防治1次平均病穗率為20%、病指為10.00,而對照未施藥區域平均病穗率為60%、病指為36.80。在泰興宣堡鎮調查,同是揚麥16,防治2次平均病穗率為31%,防治1次平均病穗率為80%,未防治田塊平均病穗率為92%。另據大面積調查分析,用兩交藥的平均病穗率為10.6%,幅度為4%~18%;病指為4.75,幅度為2%~11.5%。用一交藥的平均病穗率為21%,幅度為6%~42%;病指為9.10,幅度0.5%~28.8%。未用藥的平均病穗率為77.4%,幅度為60%~92%;病指為55.40,幅度為36.8%~74%。

圖1 泰州4個縣市2012~2015年小麥赤霉病發病情況Fig.1 The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four counties in Taizhou City during 2012-2015

品種Variety病穗率Diseasedspikerate∥%病指Diseaseindex揚麥13Yangmai137.394.26揚麥16Yangmai167.203.07寧麥13Ningmai132.170.99
1.5赤霉病菌對多菌靈產生明顯抗性2012年在興化取78個樣品送浙江農業大學對多菌靈抗性進行測定,其中有13個產生抗性,占16.7%,抗性超過10%;在姜堰取樣檢測,赤霉病菌對多菌靈的抗性菌株高達24.8%,為安徽、江蘇兩省之首。靖江赤霉病菌子囊殼孢子對多菌靈抗性菌株比例達20%,病穗分生孢子對多菌靈抗性菌株比例達40.5%。當抗性菌株比例超過10%時,單一藥劑已無法滿足豐產的要求,因此,不要單用多菌靈,應改用與其他藥劑(如戊唑醇、氰烯菌酯)混合成復合藥劑[16]。
2發病原因分析
2.1菌源充足泰州市屬于長江中下游麥區,多為水稻-小麥輪作,隨著近年來秸稈還田技術大大推廣,且農戶多采用免耕或淺旋耕的耕作方式,為赤霉病菌的越冬提供了便利條件,就2012年在興化調查稻樁子囊殼平均帶菌率為9.76%(表3),雖為近4 a帶菌率最低,但也達到了病害流行的菌源指標要求,由于當年防治意識不強,造成了小麥赤霉病大面積發生。
2.2小麥生育期遲緩水稻高產模式的推廣導致小麥播期推遲,同一品種不同播期小麥的發病程度差異明顯。主要體現在播期早的小麥病情指數低,播期晚的小麥病情指數高。另外,泰州市還存在小麥品種雜多、生育期進程不一致等復雜情況,加大了植保部門檢測預報和藥劑防治等指導工作的難度。
表3泰州市2012~2015年赤霉病菌菌源量

Table 3 Microbial biomass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Taizhou City during 2012-2015 %
2.3氣候因子泰州地區小麥揚花期的氣候條件對赤霉病的流行發生極為有利。大面積小麥揚花與高溫高濕天氣完全吻合,這是泰州地區2012年小麥赤霉病大發生的主要原因。小麥揚花期是最易感病階段,泰州地區4月下旬氣溫達19.9 ℃,比常年偏高3.5 ℃,有5次降雨過程,雨日達 7 d,雨量達45.3 mm,是常年4倍。且過程性降雨造成多次高濕段天氣,如4月21~25日、4月29日至5月2日、5月8~15日,平均濕度均在80%以上。高濕遭遇高溫,加快了病菌的侵入速度,從而造成2012年小麥赤霉病發生時間早、發病速度快、病穗率高。此外,缺乏健全的預測預報體系也影響農戶適期用藥。而赤霉病輕發生年份在小麥揚花期的平均氣溫和降水量都不高,以2015年為例,大部分品種的揚花時間集中在4月下旬。 4月中旬平均氣溫為14.1℃,降水量為24.7 mm,下旬平均溫度為18.2 ℃,降水量為27.9 mm,比常年略少。在泰州市北部地區,5月2日、5月8日、5月12日3次降雨,生育期晚的田塊小麥揚花與雨期吻合度高,該部分田塊病穗率相對較重。
3防控措施
目前,小麥赤霉病防治主要以抗病品種為基礎,穗期化學防治為重點,結合農業防治的綜合治理策略。
3.1加強監控力度,及時有效預測與氣象部門溝通,及時了解氣候變化走勢;與各類媒體協作,及時宣傳技術指導農戶施肥用藥,提高農戶自主防控赤霉病意識。同時,積極建立基于移動網絡的赤霉病預警系統和防控信息平臺,在不同地點設立實時檢測病情,進行小麥赤霉病的預測預報。
3.2選用抗病耐病品種 國內外專家學者已經通過普通雜交、遠緣雜交、化學誘變和分子育種等多種育種方法培育出多種抗病、耐病品種。2009年10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培育的第1個高抗赤霉病新品種“生選6號”通過了國家審定,標志著國內抗赤霉病品種選育工作登上新臺階[17]。南農9815、揚麥158、寧麥9號和寧麥13號等品種豐產性較好,并且具備中等以上抗病性,同時也符合泰州本地實際情況。此外,選擇品種還可利用一些早熟品種,使得抽穗揚花期避開有利于赤霉病大發生的氣候條件。
3.3加強農藝措施管理及肥料帷幄 適時早播,使小麥抽穗揚花期提前,避開高溫高濕度天氣。合理施肥,合理灌溉,開溝排水,控制地下水位,避免漬害和降低田間濕度。農業科技人員做好病蟲害調查情況,給農戶提供適時的防治時機和配方。
3.4提高防治赤霉病宣傳力度2012年赤霉病發生時間早,且流行速度快,病穗率高,農戶施藥時期延誤,導致大面積發生;2013年加強赤霉病防治工作,組織培訓244次,培訓人員2萬多人次,發放技術宣傳資料38萬份等,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將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傳達到每個農戶。2014、2015年的防治工作在2013年基礎上,與財政部門協作,合理推進“一噴三防”農業補助政策的落實,發放補助物資約900 t。其中,發放多酮約381 t,氰烯菌酯約51 t,戊唑醇約102 t以及葉面肥約391 t,防治宣傳徹底,督查到位。
4討論
小麥赤霉病是全世界均有發生的流行性真菌病害,多發生在穗期多雨、氣候潮濕地區,其中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和東北春麥區危害最重,其病原菌寄主范圍廣,病害的流行程度以及強度取決于品種的抗病性、當季氣候條件以及病原菌量。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應采用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選育抗病、耐病品種,化學防治為輔助的綜合防治方式。選育抗病、耐病品種是防控小麥赤霉病最科學、最根本的途徑。此外,隨著水稻高產模式廣泛推廣,造成小麥生育期推遲,今后禾谷鐮刀菌侵染小麥造成病害的情況將常態化,成為小麥上減產的重要原因,應引起廣泛的重視。
另外,在現階段缺乏抗赤霉病小麥優質品種的情況下,防治措施重點是選擇合適的藥劑適時防治。筆者在泰州各縣市取樣進行藥劑抗性測定,平均抗性超過10%,證實單一藥劑已無法滿足生產上防控的需要,不同藥劑的復配劑交替使用將成為藥劑防治主流。
近年來小麥秸稈全量還田和少免耕技術的應用、極端天氣的影響、以及致病菌抗藥性的增加為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帶來了新的問題,應不斷加強有關赤霉病新型高效藥劑的研發和篩選等研究工作,為赤霉病的有效防控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BAI G H,SHANER G.Management and resistance in wheat and barley toFusariumhead blight[J].Annu Rev Phytopathol,2004,42:135-161.
[2] GOSWAMI R S,KISTLER H C.Heading for disaster:Fusariumgraminearumon cereal crops[J].Mol Plant Pathol,2004,5(6):515-525.
[3] WANG J H,NDOYE M,ZHANG J B,et al.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Fusariumgraminearumspecies complex[J].Toxins(Basel),2011,3(8):1020-1037.
[4] 孔令聰,汪建來.安徽省小麥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對策[J].安徽科技,2013(4):25-27.
[5] 李恒奎.氰烯菌酯新型殺菌劑對禾谷鐮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 的生物活性及其抗藥性風險評估[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19-20.
[6] 崔云鳳.小麥赤霉病菌對多菌靈的抗藥性及致病性缺陷菌株的回復突變檢測[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7:11.
[7] SUTTON J C.Epidemiology of wheat head blight and maize ear rotcaused byFusariumgraminearum[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82,4(2):195-209.
[8] GILBERT J,TEKAUZ A.Recent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onFusariumhead blight of wheat in Canada[J].Canada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0,22(1):1-8.
[9] DESJARDINS A E,PROCTOR R H.Molecular biology ofFusariummycotoxins[J].Int J Food Microbiol,2007,119:47-50.
[10] LIU X,YIN Y N,WU J B,et al.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endazim-resistant isolates ofGibberellazeaec[J].Plant disease,2010,94:1137-1142.
[11] 葉鐘音,周明國.江淮地區小麥赤霉病對多菌靈耐藥性的測定[J].植物保護學報,1985,12(4):18.
[12] 李小軍,徐鑫,劉偉華,等.應用SSR分子標記分析國外種質對我國小麥品種的遺傳貢獻[J].作物學報,2009,35(5):778-785.
[13] 黃惠,胡琳,王根松,等.意大利小麥種質資源材料的引進與評價[J].河南農業科學,2003(9):8-11.
[14] 胡東梅,王志偉.加拿大優質春小麥品種的適應性篩選與分析評價[J].種子,2003(5):66-67.
[15] 杜久元,魯清林,周剛.引進國外小麥種質資源抗條銹性鑒定及其利用價值評價[J].植物保護,2006,32(1):83-85.
[16] 王麗芳,王越,陳雨,等.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27):9342-9343.
[17] 范春燕.駐馬店市小麥赤霉病發病因素及防治策略[J].農業科技通訊,2011(3):161-162.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CX(15)1001]。
作者簡介胡中澤(1987 -),男,江蘇興化人,研究實習員,碩士,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大田作物防治等工作。*通訊作者,副研究員,推廣碩士,從事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
收稿日期2016-04-06
中圖分類號S 435.12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4-185-03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FusariumHead Blight in Taizhou
HU Zhong-ze1, WANG Xian1, GAO Lian-yi2, JIAO Qing-qing1*et al
(1. Tai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zhou, Jiangsu 225300; 2. Taizhou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The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Taizho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in recent 4 years was introduced, the causes were analyz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xperiences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Taizhou City were summarized, and som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drug resistanc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Fusarium head bligh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