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明, 陳 虹,李遠航,任曉雪,趙連海
(1.濟南市英雄山風景區管理處,山東濟南 250002;2.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101)
?
園林植物在城市綠地活力空間構建中的作用
方李明1, 陳 虹2,李遠航2,任曉雪2,趙連海2
(1.濟南市英雄山風景區管理處,山東濟南 250002;2.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101)
摘要人是社會的主體,各行各業無不將滿足人的需求、需要作為主要研究內容、目標,風景園林也同樣如此。園林空間是人們最主要的戶外活動空間,研究根據目前園林空間活力存在的問題,從園林植物角度對植物構建“生長”空間、“自潔”空間、“多樣”空間、“適宜”空間、“多彩”空間、“區域個性”空間等方面內容加以研究分析,旨在提升園林空間的空間活力。
關鍵詞園林植物;園林空間;活力
凱文·林奇從人類學角度將城市活力定義為:一個聚落形態對于生命機能、生態要求和人類能力的支持程度,而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護物種的延續[1]。我國城市規劃學者蔣滌非認為城市公共空間活力是城市活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城市公共空間旺盛的生命力,即公共空間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強調了公眾的歸屬感和場所精神[2]。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反映的是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程度,而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需求,是各行各業研究的內容和目的。城市綠地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就是滿足人們活動的心理、生理需求,改善空間中必要性活動和自發性活動的條件,間接促成社會性活動發生[3]。具有生命特征的園林植物是構成園林空間的最活躍要素,也在締造園林活力空間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園林活力空間的構建主要是以人為本,滿足空間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使之得到物質、精神享受。園林植物越能充分構建空間,預示著園林活力越強。目前,我國園林空間的建設中存在著空間活力缺失的現象。城市綠地空間活力不足,無法滿足各年齡、各層次人們對不同空間的需要;空間尺度脫離人體尺度,尤其一些廣場大而空,缺乏人性關懷,形成失落空間;城市綠化“千城一面”,缺少個性;園林空間的發展與社會經濟和歷史文脈脫節[4];活力空間的發展無法適應生態園林的發展要求[5];場地建設推倒重來,割斷歷史延續性等。解決或緩解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很多,筆者從植物運用的角度對以上問題加以探討、研究,旨在提升我國園林空間的活力。
1運用園林植物構建“生長”空間
園林植物都有從幼年期生長到成年、老年期的過程,尤其是喬灌木生長期間樹體的大小、體量變化明顯,由其構成的園林空間也隨之發生變化。隨著植物生長變化從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發展成為半開敞空間、封閉空間或覆蓋空間;也能從封閉空間轉換成半封閉空間。如圖1中所示,景觀亭前由大葉黃楊樹叢形成的空間視野開闊,隨著樹木的生長,大葉黃楊的高度增長到2~3 m,將人的視線完全遮擋,其景觀亭構成的空間也變成了封閉空間。再如園林建設初期喬木高3~4 m,能夠封閉人的視線,隨著生長,分支點增長至3 m以上,使得人們可透過樹干觀察空間外的事物。而就落葉樹種的年周期來講,一年中也是有變化的,尤其冬夏兩季,即綠色期與落葉期變化明顯,以其為主構成的園林空間對人們視線的遮擋程度是有差異的。園林植物構建的“生長”空間給人不同的體會,提升了園林空間的活力,這是其他園林要素不能比擬的。

圖1 景觀亭前的大葉黃楊Fig.1 E.japonicus in front of the landscape pavilion
2運用園林植物構建“自潔”空間
園林植物能夠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持碳氧平衡,改善城市小氣候,降低噪聲等。其中,很多植物具有粗糙的葉表面或腺體、各類絨毛,能夠吸附空氣中的灰塵微粒,降低PM2.5的含量;有的植物能夠分泌殺菌素,吸收有毒氣體;有的能夠吸收或固著土壤、空氣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等。城市綠地空間,尤其是在醫院、康復中心、公園老年人活動區等園林空間設計中,園林植物構建滿足人們心理、生理需求的自潔空間是活力空間的有力體現[6]。
3運用園林植物構建“區域個性”空間
任何植物均有其分布區域,不同區域的植被、鄉土植物不同。我國南北地區、東西地區、高低海拔地區主要植物群落的組成、特征均有所不同。這些不同區域的建群種及伴生種等是構成當地特色園林空間的主要植物,不同城市的市樹、市花也是打破“千城一面”的生力軍。古樹名木是一個區域、一個地方文化歷史的見證者,其存在見證著區域的歷史,折射出區域的傳統與文化。通過市樹、市花、古樹名木等鄉土植物可以與其他構成要素(如地域特色的建筑)等共同構成區域特色的園林空間,與當地的文化、傳統協調一致,形成獨特景觀。
4運用園林植物構建“多樣”空間
人們的年齡不同,受文化程度不同,性格愛好不同,也就需要不同的活動空間。園林植物由于其體量大小、形態多樣,可針對人們對空間的不同需求,獨立構成不同的園林空間。4.1封閉空間運用園林植物群落的復層結構,如喬灌草或喬、灌或大灌木、小灌木結合布置與空間環境的周圍達到3/4以上的水平視線的圍合,構建封閉空間,以適合或安靜,或私密,或需隔離的活動形式,如私密交流、靜坐觀賞、練功、下棋、兒童游戲等活動。
4.2半封閉空間羅楊等的研究表明,在戶外活動中大多數人喜歡半私密空間,運用超過人們視線的植物構成封閉的部分,而低于視線的植物構建開敞的部分,使得在其中活動的人能夠或欣賞或參與,游刃自由。
4.3開敞空間運用低于人們視線的植物塑造開闊的草坪空間、廣場空間等,活躍而熱鬧,是集體活動的適宜場所,人們既可以擁抱自然,又能夠放飛心情,心曠神怡(圖2)。

圖2 植物形成的開敞空間Fig.2 The open space formed by plants
4.4覆蓋空間主要利用喬木或大灌木濃密的樹冠或枝干構建頂部封閉覆蓋的空間。如道路中郁閉的行道樹所形成的空間,給行人提供一個陰涼的環境,避免陽光暴曬(圖3)。

圖3 植物形成的覆蓋空間Fig.3 The covering space formed by plants
4.5垂直空間運用樹形陡峭,樹冠狹窄,分枝點低的樹木,使行進方向的兩側視線受阻,迫使人的視線向前或向上,引導人們向著平行的兩個方向移動。道路兩側種植行道樹,道路越窄,樹木越高,空間限制性越強,垂直脅迫性越強。
4.6空間的分割與聯系各類城市綠地是由不同園林空間組成的有機整體,在這一關系中,園林植物除了直接構成空間、參與組成空間外,還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園林植物可將各種不同的園林活動空間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同時,園林植物的分割、分隔作用能夠使不同空間滿足不同需求,在其中活動的人互不影響,各自獨立。如在同一場地中,有人喜歡安靜獨處,有人喜歡三五成群聊天、打牌等,有人喜歡熱鬧的大型集體活動,應用綠墻或綠籬、叢植、群植、行列栽植等園林植物種植形式,使人們互不干擾的需求得以實現。
4.7空間序列類型豐富,體量、形態多樣的園林植物可以構成不同類型的空間序列。一方面,可以通過樹木的樹冠形態來改變空間的頂平面,通過不同的植物設計技巧來引導和阻止空間視線;另一方面,可通過對植物的設計實現空間的縮小和擴大,引導人們走進和穿越每一個空間,形成抑揚頓挫的空間層次,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5運用園林植物構建“適宜”空間
尺度是通過尺寸、比例等訴諸于人的視、聽、行等各方面的生理感覺[7]。人們外部空間活動空間尺度一般劃分為3個層次,即宏觀、中觀、微觀尺度。研究表明,視距25 m是人類社會中關系最舒適、最得當的尺度,形成寧靜、親切、宜人的空間尺度,人的交流空間最適宜的是1~3 m微觀尺度[7]。在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人性化空間構建中,園林植物的圍合及植物本身的形態質感等發揮了重大作用。
6運用園林植物構建“多彩”空間
植物自身色彩豐富,形態多樣,其果、花、葉等色彩、形態多樣,單單只是綠色的葉,也有鮮綠、黃綠、淡綠、深綠、亮綠、墨綠之分。由豐富植物構成的活力空間,不但美化彩化環境,還能豐富人們的視野,愉悅人們的心情,陶冶人們的情操。同時,很多植物自身具有香氣,或清香、或淡香、或濃香,豐富人們的嗅覺體驗,吸引人們停留。
7結語
園林活力空間的構建是所有園林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充分發揮園林要素的各自功能,才能滿足人們各方面的活動需求,單單只靠園林植物構建的園林空間,往往不能充分滿足人們休憩等活動的需求,還需要建筑與小品、各類設施
(如座椅)、水體、地形等其他要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建成健康、潔凈、舒適、和諧的場所,空間活力才能得以實現。但在這些構成要素中,園林植物無疑是最活躍,最具生態意義的要素。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城市形態[M].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87-93.
[2] 蔣滌非.城市形態活力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15-20.
[3] 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2-5.
[4] QIU P F,WU N,LUO P,et al.Analysis of dynam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wetland landscape in Zoige,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J].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9(1):42-55.
[5] FU B J,LIANG D,LU N.Landscape ecology:Coupling of pattern,process,and scale[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1,40:385-391.
[6] QIN J,DING Y J,WU J K,et al.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mountain landscapes on water balance in the upper Heihe River watershed in northwestern China[J].Journal of arid land,2013(3):366-383.
[7] 傅兆國.創造人性化的城市廣場[J].新西部,2007(6):253.
作者簡介方李明(1970- ),男,安徽桐城人,高級工程師,從事城市園林綠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11
中圖分類號S 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4-209-02
Study on Func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Vitality Green Space
FANG Li-ming1, CHEN Hong2, LI Yuan-hang2et al
(1.Jinan City Hero Mountain Scenic Area Management office,Jinan,Shandong 250002;2. Art School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1)
AbstractHuman beings are the mainstay of society, which requires various professions to aim at satisfy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needs of citizens. Landscape should take humanized thoughts into consideration as well. Green space is extremely essential for the out-door activities despite that some problems about dynamic space have been found.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vitality of landscape space can be improved by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growing” space, “self-cleaning” space, “diversified” space, “appropriate” space, “colorful” space as well as “regional character”, which was simply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Landscape plants; Landscape space; Vit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