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君



山城、火鍋、索道、輕軌、大橋、輪渡、解放碑、磁器口……這些具有重慶特色的標志性符號反復在電影中出現,讓無數人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印象。重慶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城市人文形成了與其他電影派別不同的風格,也吸引了更多電影導演的青睞。
無法抹去的紅巖文化
一提到紅巖,人們就會想到重慶,紅巖文化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無法抹去的歷史記憶。抗日戰爭時期,重慶肩負著統一民族戰線的任務,以紅巖為中心傳達出了保家衛國、抵抗外侵的民族精神。紅巖文化因此作為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內核,不斷被電影所書寫。電影《江姐》,表現了中共地下工作者與國民黨特務殊死搏斗的故事,被叛徒出賣的江姐,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江姐寧死不屈,用生命譜寫了一曲革命贊歌。江姐的故事走上熒幕,從此家喻戶曉,成了紅巖文化精神的杰出代表。還有同類題材的電影《烈火中永生》,改編自小說《紅巖》,故事是根據重慶解放前夕發生的一段真實的歷史創作,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出版后轟動一時。于是,編劇在原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塑造出了令人難忘的熒幕形象:在獄中裝瘋多年的地下工作者華子良、面對酷刑寧死不屈的革命女性江姐、天真可愛而富有正義感的小蘿卜頭等,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真實感人。
紅巖文化對于推動全國民族運動的勝利曾發揮過巨大作用,而影像也恰到好處地對紅巖文化進行了準確詮釋。如今,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字處桂園、八路軍辦事處舊址、曾家巖五十號周公館、紅巖魂廣場、渣滓洞、白公館和紅巖革命紀念館等地,依然會在許多影片中得到呈現,成為紅巖文化傳承的最佳載體。
霧都、山城與江城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的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道出了重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山巒、霧靄、細雨、長江,像一幅唯美的山水畫,讓人迷戀。
2001年,導演霍建起來到重慶拍攝《生活秀》時說:“我很喜歡重慶,山城、萬家燈火,那種霧蒙蒙雨蒙蒙的感覺,還有雨中的石板路,都能給人以一種想象。”本來故事發生在武漢,但為鏡頭美感,導演選擇了同為碼頭城市的重慶。在導演眼中,江、山、霧便是最好的自然環境,加之新老城交替,建筑錯落有致,景物的層次感、立體感讓重慶這座城顯得厚重、有歷史滄桑感。對于土生土長的重慶導演張一白來說,“重慶是最適合拍片的地方,加上重慶特有的地形地勢,給電影藝術者提供了豐富視角和影像特點。”因此,他把作品《好奇害死貓》和《秘岸》的故事背景都選在了熟悉的故鄉,用他的視角去詮釋重慶的方方面面。重慶素有“霧都”之稱,“霧”成了電影在重慶取景的必用情景之一,導演甚至把霧作為一種意象的存在,不僅可以渲染氣氛,更可以借此抒情。在張一白的《秘岸》中,霧的意象一直貫穿影片始終,從小川父親失蹤到小川最后解脫,“霧”表達著底層小人物生活的迷惘與困頓。一向追求畫面美感的導演張一白把這部場景雜亂的影片拍出了不一樣的意象。
而在重慶取景,怎么都避不開山。從空中俯瞰,山城掩隱在峰巒疊嶂的山脈間,獨特的地理環境賦予這座城市靈動的美。因為山的存在,到處都有爬坡上坎的人們。重慶什么最多?坡最多。最苦名的就是下半城的“十八梯”,眾多影視作品相繼在此取景,它不僅是一條連接繁華商業區和老城區的老街道,更是重慶市井生活的縮影,斑駁、古老的石梯兩邊居住著普通的老百姓,樓上是住家,樓下是商鋪,街邊有掏耳朵的、修腳的、做木工的、當裁縫的,還有遠近聞名的捧捧軍,他們不但是老重慶的標志,也是電影中獨特的人文景觀。
除了霧都和山城,重慶也是一座“江城”。長江和嘉陵江交匯于城市之中,加上山的映襯,更多了一份靈氣與活力。長江與嘉陵江如母親河一樣,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重慶人。重慶人對江有著特殊的情結,像是一種不舍的鄉情,而江也帶給眾多電影工作者無限的靈感。《生活秀》里陶紅坐船去江對岸看望弟弟,在船上不經意的顯露出生活的疲態;《瘋狂的石頭》中,郭濤臨江而坐,遠處的城市輪廓在薄霧中若隱若現,重慶的美展露無遺。
行走中的重慶光影
重慶是山水之城,特殊的地理環境下衍生出了蜿蜒交錯的石階以及索道、輕軌,它們儼然成為現代重慶的標志性景觀。
由于江與山的存在,在重慶,橋成為了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大大小小的橋不下百座,重慶也是當之無愧的“橋都”。在電影《雙食記》的結尾,新婚燕爾的男女主角,握緊雙手在橋上奔跑,此刻,橋見證了他們的幸福;而在《瘋狂的石頭》結尾,因為偷了面包在引橋上被店家追趕的黃渤瘋狂地跑著,怕是另外一種心境了。
重慶的長江索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條空中走廊和“山城空中公共汽車”,是重慶都市旅游唯一的空中交通載體。全長1166米,在運行的4分鐘里,重慶江景與城市的融合盡收眼底,成了山城地標性的文化景觀,也讓導演情有獨鐘。在影片《周漁的火車》、《瘋狂的石頭》、《好奇害死貓》中都有長江索道的身影,長江索道成了重慶獨特的景觀標志。電影《瘋狂的石頭》中,謝小萌的那段臺詞被人們記住:“老天對我太不公平了,我天天坐索道過江,居然從來沒有看見過你,也許是我太關注這個城市的風景了,誰叫我是攝影師呢?”很多重慶人看完這部電影都感嘆不已,突然發現坐索道是一件無比浪漫的事,一段邂逅也許就此發生。
穿梭于山城的輕軌,既形成了一道壯麗的風景線,也成為了許多導演鐘愛的影像。《火鍋英雄》里男女主角在輕軌站糾纏拉扯,鏡頭轉換,下一幕就是輕軌從樓中穿過的奇妙場景。這現實中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在電影中成了一段華麗的光影。
一鍋熱辣的火鍋
重慶火鍋名揚天下,最初源于碼頭,是船工纖夫們的飲食方式。毛肚火鍋是最早的重慶火鍋,而重慶火鍋的第一次興盛,則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有一個童謠,是這么唱的:“街頭小巷子,開個么店子。一張方桌子,中間挖洞子。洞里生爐子,爐上擺鍋子。鍋里熬湯子,食客動筷子。或燙肉片子,或燙菜葉子。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輩子。”
重慶火鍋的真正興盛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從此聲名遠揚。對于來重慶取景的電影人怎么可能放過這極具重慶特色的飲食文化符號。他不僅是重慶美食的代表,更是這座城市性格的最佳體現,重慶人的熱情與豪爽其實也在這口鍋里。至今火鍋仍是重慶人最愛的聚餐方式:一張方桌,一口鍋,九宮格子,條形長凳,一件山城啤酒,朋友圍坐一起嘻嘻哈哈燙毛肚。在電影《重慶美女》中,火鍋成了影片中最主要的食物。在熱氣騰騰的火鍋中大快朵頤、盡情喧鬧,如此場面才是真正的火鍋精神,才是重慶人的真正生活。而剛剛上映的《火鍋英雄》中,隱藏在防空洞內的火鍋店極具重慶特色,掛在墻上的風扇、沾著油漬的瓷磚、墻上貼的江小白、冒著熱氣的紅色鍋底,不僅讓電影畫面裝進了濃濃的重慶味道,也勾足了每一位觀影者的癮。“看完電影就去吃電影里面那家火鍋”,成為了觀影者不約而同的念頭。
“城與人”的書寫
有人說:城市是一個規模龐大、人口密度集中的異質個體的居住場所,因其特有的多變性與復雜的城市空間而備受電影導演的青睞。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就是電影,城市中的人就是電影敘事的主體,城與人又有著密切的關系,于是電影導演抓住了重慶獨特的城市環境與重慶人鮮明的性格特征,使影片頗具重慶味道,也易產生強烈的視角沖擊。導演寧浩第一次來到重慶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人都是山城的那種性格,嗓門很大,每天吃麻辣燙,很直爽。我覺得這樣的人會最具備產生各種各樣故事的可能性……新與舊、時尚美女和捧捧軍、寶馬和拖鞋都在城市里交融,誰也不嫌棄誰,任何人都能在這里找到歸宿感。”
導演在敘事表達的同時也反映了這個城市的個性與風格,也反映了這座城市的人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面貌。重慶的碼頭文化,書寫著江水哺育的重慶人的質樸與勤勞;重慶的老城記憶,記錄著重慶老一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重慶的高樓和輕軌,見證了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重慶的每一處角落與變化都與重慶人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電影中“城與人”的書寫展現了重慶的真實面貌與文化內涵。
重慶符號不僅僅記錄了重慶的變遷和發展,更是一個承載了巴渝文化的品牌與名片。現在的重慶,正通過電影將他的歷史文化、魅力符號向世界娓娓道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