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昆 趙浩宇



從上世紀70年代到今天,電影逐漸地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抹色彩,觀影也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每個重慶人的記憶里,都有說不完的和電影有關的故事,也許是空壩上那張低矮的小木凳,或是老式電影院里那包可口的零食,再或是與國外大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總有一個場景,生長在你的心里。
70年代:如同盛會的壩壩電影
偉大的愛迪生老爺曾經雇傭一批伙計用以發明創造,而最終的成果也自然由他獨享。在眾多的發明中就包括1893年被推出的“物動鏡”,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認為愛迪生是因為沒有在歐洲申請專利,才最終將“電影之父”的名號拱手讓給了法國的盧米埃兄弟。
不過,歷史最終選擇了盧米埃兄弟的原因恐怕并非如此,愛迪生本人始終認為,“物動鏡”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西洋鏡,所以他的活動影像裝置自始至終都以“獨窺”的形態呈現在大眾視野,雖然窺視孔凸顯了一種特權,但卻限制了情感的共享。而電影作為一種多重藝術的結合體,所調動的感官超越了以往任阿的藝術形式,所以當盧米埃兄弟發明的可對多人放映的電影機出現時,愛迪生痛失了這場勝利。
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時候,我國曾刮起過一陣露天放映電影的風潮,在重慶,人們管這種露天放映的電影叫壩壩電影。在那個娛樂項目貧乏的年代,去看壩壩電影成為了一件盛事。大人小孩或站或坐,雖然理論上應該從正面觀看,孩子們呼朋喚友嬉笑的又跑到幕布后面去,神奇的是同樣也有影像。當人們隨著影片人物的悲傷而嘆息、快樂而微笑時,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所具有的強烈的“共情”效用,也被發揮到了最大。
在鄉間,每當人們聽說有電影放映,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會奔走相告,而在茶余飯后流傳的小道消息,也多是電影隊到了哪個鄉鎮,放了哪些電影。只有當看到裝有放映機、音響、影片盒、銀幕、幻燈機等放映設備的大竹箱出現時,人們才確信,期侍已久的電影真的來了。
盛夏時天色暗得晚,人們用過晚飯后早早地帶著板凳、高椅來到放映現場。彼時電筒還不常見,有人甚至會帶上火把,好在歸途中照明。年輕的姑娘和小伙子還會穿上自己最喜歡的衣服,儼然是把壩壩電影當做了一次節日盛會。
電影開始前,人們吸著煙、嗑著瓜子,從婚嫁壽誕、生活趣聞一路天南海北地聊到莊稼收成、時節氣象。可一旦電影開始,在場的每一個人又無不被電影的故事所牽引,這或許與時代有關,但卻不能不說亦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由于拷貝成本較高,若兩地在同一晚放映電影,有時需要將放映時間錯開,利用時間差來在兩地交換不同次序的拷貝,這也形成了類似于城市影院之間的跑片。當然,跑片當中因為某些不可抗力因素而使拷貝延遲出現在放映現場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這種時候,人們會熱切地期盼著拷貝的來到,每每在工作人員帶著下一卷膠片出現的時候,現場的人群中總會爆發出一陣陣雀躍的歡呼聲,這樣的景象在今日實在難以想象。
80年代:看電影成為一種湖流
改革開放,壓抑許久的民間生活隨著開放的浪潮解禁,同時解禁的還有一大批以前被禁的電影,如《劉三姐》《阿詩瑪》《冰山上的來客》……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新拍片也同樣如雨后春筍一樣開始恢復生產,《少林寺》的火爆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輝煌。上世紀80年代被稱作“中國電影的第二春”。
那時去電影院看電影成為了重慶市民最新潮的生活。周末傍晚或者節假日里,電影院都是市民休閑娛樂的最佳選擇。復蘇的市場經濟帶動了各種小生意的興起,所以那時去看電影,不光只在電影本身,影院內外賣的各種小吃也是吸引人的一大誘惑。不管是談戀愛的年輕人,還是帶小孩的三口之家,都免不了要買上點小吃邊看電影邊享用。炒米、泡糖、麻桿、五香瓜子、水煮花生都是那個年代的必備電影伴侶。
除開小吃,80年代的電影生活里,還有一特色:等電影。所謂等電影,其實是因為當時的電影是使用拷貝進行放映的,由于成本高,一部電影的拷貝往往供一整個區域的幾家電影院輪流使用。所以當拷貝沒有按時從上一家電影院輪轉過來時,大家就只有坐在影院里等著。如果是開頭還好,要是看到中間時,下一本拷貝還沒到,那整個電影就熱鬧起來了,吹口哨的,聊天的,重新去買小吃的,嚷嚷要退票的,甚至還有已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站出來給大家講后面的劇情先過過癮這樣的事。拷貝一到,大家又一下子全都安靜了下來,再次融入電影里的喜怒哀樂去了。
90年代:進口大片登陸熒幕
90年代,電影院陸續增多,影片數量也大大豐富起來,看電影不像以前一樣打擠,也不像以前一樣“隆重”了。各家電影院也紛紛打出了自己的特色來吸引觀眾。國泰電影院以廳大、設備好出名;勞動電影院除開正片外還開出小廳放些特色影片;最受電影迷歡迎的是實驗劇場推出的5元早場連看的優惠,整個上午你都可以在里面不出來,到不同的廳看不同的電影,絕對過足癮。
1993年《侏羅紀公園》讓國人見識了最先進的好萊塢特效;1994年《亡命天涯》開啟了中國每年分賬大片引進的制度;1995年《阿甘正傳》奧斯卡最佳影片可以在國內大熒幕上欣賞到了,同年的《獅子王》帶來了迪斯尼的魅力;1996年《勇闖奪命島》、1997年《生死時速》、1998年《泰坦尼克號》更是掀起了一股全國的觀影熱潮。
上世紀90年代,電影生活前所未有的豐富了起來,電影成了市民生活中平常普通,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也是在這個時期,重慶有了第一家真正的頂級影院——1998年11月,重慶環藝電影城進駐解放碑大都會,氣派的觀影大廳、舒適的觀影感受,再一次顛覆了重慶人的電影生活。那幾年,大都會的6樓,每天都能看到購買電影票的長隊,“去環藝看電影”,成為了最潮的娛樂生活。
2000年后:全新的觀影生活
自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各地的人口流動急速加大,隨之而來的還有各地生活方式和建設的逐漸趨同,而這一切,在網絡興起的千禧年,更是打上了一個新的節點。
網絡與計算機技術作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產物之一,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甚至有人戲稱“有wifi的地方就是故鄉,有4G網絡的地方就不算鄉下”。作為一項在日常生活中被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網絡改變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交往方式。
具體到電影,電影票網絡團購幾乎成為了人們在購票時最常用的一種方式,網絡團購不僅降低了觀影的經濟成本,也在購票環節上省去了人們去影院購票的時間成本,同時網上選座也大大加強了觀影者對于觀影習慣和感受的可操作性。
90年代出生的人,或多或少都可以說是在盜版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一批人。2000年后,網絡電影資源也日益豐富,雖然版權問題一直沒有完全得到解決,但對于觀影者來說,能欣賞到未引進的、年代久遠的優秀影片,未嘗不是一件幸事。時間行至今日,人們對于版權也愈發重視,許多電影在下檔后也開始與一些視頻網站進行合作,使觀影者可以付費觀看。雖然網絡曾經長期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之中,但無疑大環境正在向著更加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拋開網絡,2000年后的觀影方式還有著許多源于電影放映技術的革新,4D電影、環幕等技術,都在為人們提供著更加優秀的觀影體驗。
如今,重慶遍布了上百家頂級影城,重慶人的習慣也悄然改變,從“看哪部電影”變為了“去哪家影院”,而隨著民國街、江津白沙古鎮等一批電影拍攝基地的興起,重慶也成為全國重要的電影市場和取景城市。
重慶人的電影生活,不僅是觀影體驗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他們與電影之間第一次變得如此親密,觸手可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