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蕾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6-000-02
摘要目前中國正處在一個矛盾頻現、危機頻發、風險叢生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十分突出,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手機功能的迅速拓展,帶來了信息傳播手段的深刻變革,已經并將繼續對意識形態領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人手一臺手機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每個人都可以是負面消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負面消息呈現多樣化和不可控性。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企業信息傳播
信息的爆炸性傳播是它的又一個顯著特點,“兩微一網”時代的到來,加速了信息傳播速度,低成本傳播”方式讓公眾日漸善于表達自己的意愿,形成輿論,對企業管理進行監督。負面消息一經啟動,立即引發全民大討論。突發輿情對企業的沖擊是巨大的,企業多年來辛苦經營建立的形象頃刻間遭到破壞,品牌信任度下降,美譽度快速下滑,企業正常運轉受阻,經營工作受到牽連,經濟利益蒙受損失,甚至一方陣地可能丟失,企業發展停滯不前。要做好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工作,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的入手:
一、建立輿情監控預警制度
首先,企業要做到未雨綢繆,一方面,要積極應對,建立輿情監測系統。加大對網絡輿情的監測,一旦發現就要快速反應,主動出擊,爭取在第一時間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或盡量為應對危機爭取時間,主導輿論話語權。對熱點、難點問題,不能火上澆油,要耐心釋疑、疏導、化解矛盾,促進問題解決。另一方面,要用好網站、兩微等新媒體,加大證明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打造輿論陣地。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跟不上宣傳手段的進階,工作必然備受制約。企業要懂的利用新媒體和新形式,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示企業發展理念和成就。
二、建立良好的媒體公共關系
用事實回應輿論質疑。突發事件發生后,公眾往往非常關心事件發生的原因、造成的損失、涉及哪些責任等消息,并基于社會監督的熱情容易對事件進展發出質疑,給突發事件的處置和企業聲譽、公信力帶來負面影響。為防止輿情危機出現次生災害,企業應該快速開展調查工作,正確處理好輿情應對的“堵”與“疏”,主動、全面、高頻次、多渠道把事件信息發布出去,減少不必要的大眾恐慌和無端猜忌,更不能對事件不理不睬或態度傲慢;我們要主動與媒體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往,滿足媒體報道需求和公眾知情欲望,通過媒體架起與公眾交流與溝通的橋梁,贏得輿情引導主動權。
三、提高危機事件中輿論引導的能力
危機事件的爆發最能刺激人們的好奇心,常常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媒體捕捉的最佳新聞素材和報道線索。首先,在突發事件中,我們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行事,樹立自身良好的公信力,還要堅持有序引導的原則,以客觀理性的處置方式,回應社會上特別是網絡上出現的虛假、不實信息和傳聞,引導輿情朝著正面、理性、平和的方向發展,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其次,企業要學會通過正確、有效的新聞發布與信息傳播,扭轉危機,擺脫被動。而在危機處理中表現不當,則會使突發性事件進一步惡化,造成新一輪的危機。因此,在危機事件當中平息事端、釋疑解惑、疏導情緒、化解矛盾確實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它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應對媒體的經驗、方法和技巧。最后,在處置突發事件時,必須考慮民眾的心理認知,依據社會常識常理對事件進行妥善處置。一旦合法性和合理性有沖突,應當充分考慮公眾的情緒化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損害法律權威的情況下,靈活安撫輿論情緒,避免隨意定性引發輿情危機再生。
四、提高企業領導者面對記者的能力
西方人稱記者為“無冕之王”。記者具有兩重屬性:最基本的、共性的職業道德是向公眾提供事實真相,這是記者的自然屬性;而核心的、特殊的職業規范是維護階級與國家的利益,這是記者的社會屬性。通過記者來傳遞信息,這是與媒體接觸的主要目的。所以企業領導干部一定要克服輕視記者、回避采訪、盲目應對、蔑視媒體的心理狀態,要坦誠、自然、客觀地面對記者。具體而言:一要尊重每一位記者。要善待記者,不要敵視記者,要以平等的態度面對記者。二要及時回應記者的來電來訪。三要提供記者所需要的背景資料。四要利用事實來抓住記者的注意力。五要以事實為基礎答復記者。六要盡量不使用“無可奉告”之類的語言。七是不當眾拒絕某位記者的提問,不公開表達自己的偏見。八不要企圖控制記者,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企業領導干部如果能夠把握新聞報道的特點與規律,將有助于減少與記者的矛盾與沖突,并會吸引記者的關注力,激發記者報道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五、有效維護好企業公信力
在突發事件輿情引導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堅持科學適度的引導原則。首先,回應輿論的言語不要說的太絕。突發事件后,在面對媒體表態時說話要留余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輿論被動;其次,面對民意要求,不應過度承諾,一旦承諾無法兌現,結果使自己陷入被動,承受更大輿論壓力,付出更大代價。可通過應用輿情監測工具,獲取網絡輿情動態,了解突發事件后公眾和媒體的所說所想,了解輿論背后的民意訴求,然后做出相應的回應和采取合理的措施,從而化解輿情危機,有效地維護好企業公信力。
六、提高面對采訪的能力
接受采訪是與媒體面對面就某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溝通、交流的大眾傳播方式。接受采訪也是企業向公眾傳遞信息,溝通情況,展示觀點,樹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在生活節奏日益加速的今天,公眾通過記者的采訪可以直接了解企業的工作、理念以及價值取向。所以,作為企業領導干部要作好隨時接受采訪的思想準備。除此,為了更好地處置輿情,我們還要緊緊依靠地方政府力量幫住我們化解矛盾,達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大力提升現場工作人員辦事水平和服務意識,提高事發現場最高負責人對輿情的重視程度。廣泛做好宣傳動員,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使每一個職工像愛護自己眼睛和生命一樣,高度重視突發輿情的出現,高度忠誠地維護企業形象。
當今時代,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企業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如何運用好新媒體做好工作,是各級黨委、新聞宣傳工作者的必須課。必須切實改變新聞采訪報道和傳播模式,不斷提高新聞宣傳的引導實效。要善于學習,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搏,發出時代最強音。隨著全球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也迎來了“知識爆炸”的時代,各類新知識、新觀念推陳出新的速率大大加快。要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打通并用好同群眾信息交流的新渠道。在萬眾創新的時代,新聞宣傳作為引導輿論的重要工作,尤其要求我們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積極改革創新,全面提高能力和水平,才能開創出全新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