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摘 要:根據“2011計劃”,建設分別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平臺。結合郭菊娥、李圭泉提出的4類協同創新中心的治理模式,對協同創新不同治理模式的特點和選擇進行了分析,以期創新組織發展的治理模式。
關鍵詞:協同創新;2011計劃;自主創新;治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4.041
為了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提出的“推動協同創新”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教育部、財政部聯合推出“2011計劃”。這是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實施的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2011計劃”的核心目標是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把協同創新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4種類型。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以自然科學為主體,以世界一流為目標;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以增強我國文化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為目標;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體,以促進企業產業發展為目標;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目標。不同類型的協同創新中心有著不同的創新主體和目標。為了適應不同類型協同創新中心的發展,需要構建不同類型的協同創新平臺,并發展適合于不同協同創新中心的治理模式。
1 協同創新平臺與模式簡介
根據教育部“2011計劃”,堅持“高起點、高水準、有特色”,在國家的引導下,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資源,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及地方政府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適合于不同類型的研究、形式多樣的協同創新模式,構建一批相對獨立、集人才培養和解決重大問題為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具體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平臺。
郭菊娥、李圭泉提出了4類協同創新中心的治理模式,分別為以大學管理、教育、學術交流為中心的大學中心型,對現有資源進行分散化管理、集中性交流的多中心型,進行企業化管理的實業實體型,進行市場化管理的企業實體型。
2 平臺與模式的特點和選擇
這4類治理模式各有特點,需要根據具體的創新平臺種類、社會需求等加以選擇。
2.1 面向科學前沿
對于圍繞科學技術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就要依托高校的優勢基礎學科,通過開展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院所以及與國外研究機構間的實質性合作,以某一個高校或科研院所為牽頭單位,聯合有特定學科優勢的大學、有資源設備優勢的科研機構以及國外走在該課題前列的學術機構等,建立一個資源共享、知識分享、協同創新的平臺,更好地整合利用各獨立創新主體的資源與設備,加強科研人員的交流,以“有形學院”的形式促進學術溝通,從而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與創新要求。
2.2 面向文化傳承創新
對于適應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文化傳承創新問題,需要我們對學校人文社會主義方面的學科資源和人才進行整合,構建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促進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的密切結合。由于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完全以市場化的方式融合。這就要求各創新主體,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擇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中亟待發展的理論、制度等,在全社會范圍內搜尋具有研究此課題興趣和人才、科研優勢的合作單位,共同組建基于文化傳承創新理念的協同創新平臺。針對面向科學前沿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平臺建設問題,可以采用高校中心型治理模式,企業作為資金支持者和成果轉化基地,而國外的學術機構和事業企業可以作為合作伙伴與實習交流平臺,以便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在人才培養、科研交流及擴大我國學術的影響力方面也更有優勢。
2.3 面向行業產業
在行業產業內,企業往往比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具有發言權,對于該行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市場前景以及瓶頸問題和需要克服的難題更加了解,信息也更加充分,與現實的聯系更加密切。高校與科研院所在牽頭組建協同創新平臺時,一定要與企業積極溝通,利用好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優勢、市場優勢,以便更好地實現科研技術的成果轉化。針對此問題,可以采用多中心型的平臺治理模式,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實施混合所有制,從而發揮各自的優勢,決策更加科學、公正,人才培養也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資本、知識和信息能夠更好地融合,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基地。
2.4 面向區域發展
對于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問題,一定要發揮政府的主觀能動性。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之后,政府要學會從以前的投資發展型轉向民生服務型,做好頂層設計、區域規劃、政策支持,并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之間構建多元化的成果轉化與輻射模式,帶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發展。針對此問題,可以實施政府主導的事業單位法人制。但科學研究的主體是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研發部門,政府要做的是充當“發起人”和“保姆”的角色,在政策、資金與人才培養方面予以引導和服務。這樣,分工明確,權責明晰,便可以使區域創新體系中的各種力量發揮各自的優勢。
3 結束語
不同的治理模式具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各個協同創新中心應該根據本身平臺的需求和側重點,選擇合適的協同創新治理模式,準確把握“2011計劃”的理念和要求,提升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教技〔2014〕2號.關于印發《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發展規劃》等三個文件的通知[S].2014-04-05.
[2]郭菊娥,李圭泉.“2011計劃”的目標追求及其實現路徑[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3]邵云飛,楊曉波,鄧龍江,等.高校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4).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