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邸凌月
?
奧雅設計IPO:毛利率低于行業平均子公司頻虧盈利承壓
本刊記者邸凌月
深圳奧雅設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雅設計”)日前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公司此次IPO擬公開發行新股不超過1066.67萬股,募集資金1.34億元,投入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擴建項目、創意研發中心擴建項目和信息化與協同平臺建設項目。
然而從奧雅設計的招股說明書來看,目前公司還面臨著許多問題。一方面,公司償債能力和毛利率水平還處于弱勢;另一方面,奧雅設計旗下一半的子公司2015年業績虧損,這與公司管理層能力的欠缺不無關系,此在背景下,公司募投項目能否帶來較高的利潤增長點也是一個問題。
招股說明書顯示,奧雅設計近三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973.86萬元、2066.65萬元和2196.12萬元,2104年和2015年凈利潤增速為4.7%、6.26%,業績看似亮眼,但記者發現公司的毛利率卻是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
奧雅設計2013-2015年毛利率分別為43.03%、39.69%和46.54%,公司2014年毛利率較2013年下降3.34個百分點,2015年雖然同比增長了6.85個百分點,但依然低于行業平均值,而同行業的泛亞國際(06128)近三年的毛利率分別為54.95%、53.14%和53.46%。
對此,奧雅設計表示,從行業經營特點及競爭格局來看,公司所處行業的毛利率受諸多因素影響,除了自身的資質、品牌、設計能力及員工薪酬水平等因素外,還與宏觀政策、客戶性質、與客戶的過往合作經歷、項目的設計難度、設計面積、設計周期、品質、所屬區域、風險評估、風格定位、合同服務的階段結構和類型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不同行業、不同地區設計業務毛利率都會存在差異。
同時,公司2013-2015年銷售費用分別為575.5萬元、900.32萬元和1658.75萬元,2014年和2015年增長率為56.44%和84.24%,增幅較大;而營業收入在2015年同比增加率僅僅為9.7%,較2014年下降16.86個百分點。
奧雅設計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在招股說明書中也表示,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增長,與銷售相關的職工薪酬、差旅費、品牌宣傳費和市場開發費等增加所致。而近三年銷售費用的增長高于銷售收入的增長,主要原因系公司為成功獲取項目,加強了獲取項目前期的服務水平,投入的員工費用增加所致。
公司是以土地規劃為基礎、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綜合服務商,業務涵蓋經濟策劃、規劃設計、景觀設計、軟裝與專項設計,服務于社區、商業綜合體、市政及公共空間和旅游度假等人居環境領域。
其實,公司在償債能力方面處于弱勢已從多方面體現。招股說明書顯示,奧雅設計2014年短期借款為500萬元,2015年為1500萬元,同比增幅為200%。
不僅如此,2013-2015年,公司流動比率分別為1.2、1.19和1.23,而招股說明書所列競爭對手山鼎設計(300492)同期為 2.23、2.12和3.43,而且奧雅設計較低的流動比率已在行業內墊底。同時,公司2013-2015年速動比率依次為1.2、1.19和1.23,對比行業平均值1.77、1.91和2.36,依舊遜色。
考慮到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奧雅設計解釋到,公司報告期內基于自身未來業務發展考慮,使用自有資金購置了房產用于未來公司業務區域擴張的經營場所,并且經公司董事會決議,暫先用于出租,以獲取租金收益,通俗自有資金購置的房產作為非流動資產投資性房地產核算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奧雅設計的利息保障倍數在2013-2015年分別為75.98、50.07和35.64,呈明顯下降趨勢,但公司并未對此進行說明。一般來說,利息保障倍數作為重點衡量企業支付利息能力的指標,只有當公司有足夠大的息稅前利潤時,利息的支付才不會發生困難。
招股說明書表示,公司此次IPO擬募集資金1.34億元,投入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擴建、創意研發中心擴建和信息化與協同平臺建設項目,其中,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擴建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8457.22萬元,占總比重的63.33%,公司稱項目達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為1億元,可實現稅前利潤1298.11萬元。
但記者注意到,截止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奧雅設計旗下有7家全資子公司和1家控股子公司,除了3家子公司未披露財務數據,其余5家中有4家子公司業績在2015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虧損,而且皆與母公司主營業務基本一致。具體來看,2015年洛嘉文化、成都奧雅、青島奧雅和長沙奧雅的凈利潤分別為-48.54萬元、-270.49萬元、-107.64萬元和-162.78萬元。
其實,公司也在招股說明書中多次提到,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與國民經濟景氣度關聯性很強。國家近年多次采取金融、稅收、行政等一系列手段對房地產行業進行宏觀調控,以抑制房價上漲過快,這無疑從需求層面間接給項目帶來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奧雅設計一方面擬大手筆投入擴建項目,但另一方面前期投資的子公司表現又欠佳,未來是否能保證該項目會帶來較高的利潤增長點,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