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蔚一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
網絡自拍現象中人的主體性的建構
續蔚一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移動智能設備的日益完善,網絡自拍作為一種圖像傳播方式,在各類社交媒體上受到歡迎,自拍者主體性的發揮也愈加明顯,這種主體性集合了人類在新媒體時代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又包含了人對虛擬社區、社交媒體的理解。以新媒體時代為背景,從人的主體性的角度對目前盛行的網絡自拍現象進行剖析,使人們對網絡自拍現象有一個理性、客觀的認識,對正確引導“網絡自拍”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網絡自拍;主體性;使用與滿足;角色扮演
上傳自拍照片已經成為社交媒體用戶以及網民發布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CNNIC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社交網絡日趨“視覺化”?!坝脩襞恼掌⑸蟼鞯缴缃痪W站所占的比例達到52.7%”[1]。微信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朋友圈月活躍用戶達到2.7億,每日上傳圖片數量過億[2]。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設備的日益完善,網絡自拍在社交媒體以及一些綜合社區網站蓬勃發展,流行于國際間的臉譜網(Facebook),至今已擁有約9億用戶,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社交網站,該網站以會員分享各種類型的自拍照片而聞名。截止2015年10月,美圖軟件已擁有超3.7億用戶,月活躍用戶9 000萬,每月產生照片38.7億張,從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可以看出“自拍”已逐漸成為全民習慣[3]。其次,各種網絡社交軟件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的興起,也為“自拍族”帶來了巨大的展示平臺。
“主體性”這一概念來源于西方傳統哲學,李澤厚在1979年出版的《批判哲學的批判》一書中提出并引入中國。他提出“主體性是人面對世界進行著自覺自由的實踐活動,是把人的實踐作為核心,讓客觀的對象世界和內在的心理世界圍繞人的實踐建立、運動、發展”[4]。網絡自拍的主體意識是指人意識到自己是網絡自拍的主體,自覺地在拍攝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網絡自拍作為網絡社區是一種存在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成為網民實現其主體性構建的平臺。
依據伊萊休·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人們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基于個人的需求和愿望,而這種需求與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網絡自拍的主體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照片上傳至社交媒體,也是尋求心理需求的滿足。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有分享,交流的欲望,想將自己的想法和觀念通過某種方式得到宣泄和表達,而網絡自拍正是這樣一種對內心壓力的釋放,拍攝者將自己平時的生活照,工作照等通過專業且操作簡單的美圖工具進行適當美化之后,上傳至論壇以及社交媒體平臺,向虛擬空間的陌生人更好地展現自己,渴望得到夸獎與贊美。南京大學教授周憲在《文化表征與文化研究》一書中指出:“視覺消費從根本上說是一個體驗式消費,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視覺快感的滿足,一種通過視覺產生的自我認同的滿足感”[5]。自拍照被自拍者上傳至網絡以及社交媒體,受到好友的“點贊”,從而在心理上獲得自我認同的滿足感。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個人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梅洛維茨在《空間感的失落》一書中將其稱為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微信朋友圈、博客、微博等雖然屬于私人領域,但卻有著批判學派哈貝馬斯所提出的“公共領域”的特征。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當下人固守著屬于自己的相對獨立的小空間,越來越重視自身的感性體驗,卻同時又不斷地將視線投向更大的公共空間”[6]。很多網民將展示自我形象、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的照片分享在朋友圈、微博、空間相冊,獲得他人的贊賞與關注,而這些私人空間在使用和功能上都表現出很強的獨占性和排他性特征,因此,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開始轉換,公共空間的使用也呈現出私人化的特征。而網絡自拍作為表達私人感情,尋求自我認同的形式,公共空間的私人化為個體的自我展示和自我欣賞提供了空間,為自我在網絡上的存在構建了一個穩定的存在位置。
符號互動論大師喬治·米德的把人們通過辨認交往符號和角色而預知對方反應的能力稱為(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7]。不同于社會角色的是,網絡環境是與真實環境脫離的虛擬存在,很多在現實社會中不能實現的愿望在這里都可以被完成,例如一個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通過操作簡單的修圖軟件,對照片的光影、色彩、構圖精心修飾,就可以獲得一張具有明星氣質,甚至可以和時尚雜志封面人物媲美的圖片,或是通過修圖軟件中的場景設置,將自己置身于世界各地的風景名勝。更有甚者,借助于修圖工具中強大的美容功能,提高照片的質量和表現力,再將修改和美化過的照片,分享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使得個體的形象和角色更加形象與多樣,在虛擬空間中實現著自我期待和角色扮演。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中提出印象管理的概念。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在頭腦中所具有的目標是什么,也不管他達到這個目標的動機是什么, 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這種控制將主要通過影響他人而逐漸形成的限定而實現,而且他能通過給他人某種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現自己達到影響這種限定的目的,他給人的這種印象將引導他人自愿地根據他的意圖而行動。[8]”網絡自拍會傾向于這種“控制性”的表達,圖片在拍攝地點的選取以及美化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性,與面對面的溝通和交往相比,即更容易進行印象管理。自拍者在拍攝照片時可以選擇生活場景,根據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塑造形象,遮蔽不被他人接納的弱點,展現出令他人欣賞的一面,無論是拍照的背景環境、拍攝角度、拍攝時間還是自己的裝扮、表情和姿態都完全由自己掌控。而用戶在對自己的照片進行處理時,也獲得了對自我形象的操控權。例如,很多自拍照片的背景是旅游景點以及高檔酒店等,這就是自拍者在用一種更直觀,更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方式向他人展現超前的生活品味,出眾的才能,時尚的生活方式等,從而呈現出自己內心中對理想形象的期待。
總之,我們需要以辯證的眼光和冷靜的心態來看待當前的“網絡自拍”現象,智能手機技術在革新,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變化,社會也在歷經轉型,目前所做的研究也許只能涉及“網絡自拍”的一個方面。讀圖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很多網民將自己的照片配一些輔助性的文字說明,通過分享的方式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贊揚,張揚個性、理想與追求,讓自己內心的欲望得到宣泄,從而獲得心理滿足。其次,網絡自拍作為一種人際間的交流與互動,構建了虛擬社區,促進了虛擬社區的繁榮與發展,這是社會演變和生物進化的結果,我們不能抵抗這種潮流和趨勢。因此,我們應該持寬容的態度,防止自拍文化被主流文化吞噬,保持其趣味性和創意性,更重要的是網民的自我約束,把握好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界限,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同時,網站論壇以及社交媒體的管理者也要承擔社會責任,做好“把關人”的角色。
參考文獻
[1]“拍照和上傳”功能大受歡迎[EB/OL].(2014-09-11).http://www.aliyun.com/zixun/content/2_7_10921.html.
[2]微信合作伙伴大會披露:每日朋友圈上傳圖片數量過億[EB/OL].(2013-11-19).http://media.sohu.com/20131119/n390406030.shtml.
[3]美圖公司9億終端覆蓋四大領域投資引領美麗產業新風暴[EB/OL].[2015-11-20].http://finance.jrj.com.cn/2015/11/20093620106570.shtml.
[4]李澤厚.關于主體性的補充說明[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1):14-21.
[5]周憲.文化表征與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孟建.圖像時代:視覺文化傳播的理論詮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7]喬治·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8]芮必峰.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4(4):64-70.
作者簡介:續蔚一,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2-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