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南
?
傳統竹制品與現代竹產品
金克南
中國美術學院創意產業發展公司現代設計研究所
摘 要:竹編是傳統的制竹工藝手法,竹制產品一直是我們的生活必需品。材料的特征決定了其制作工藝,我國傳統竹編工藝分精細竹編工藝和粗編工藝兩大類型。當今傳統竹編工藝與新材料的不合理運用,使設計進入了誤區。傳統竹編工藝結合工業設計的思維方式,用標準化、精細化、量產化來制造三維產品,使我們把理想變成了可能,把想象變成了現實。
關鍵詞:傳統編織;工業設計;標準化;三維產品
如果把傳統產品和現代設計對立起來看,其實就是對工業設計的不理解。
很早以前,竹子就是我們祖先的生活必需品。從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掘來看,七千年前的竹席就已經和現在的竹席采用了同樣的編織方法。包括后來在浙江吳興山漾遺址出土的竹簍、簸箕、筐、籃、匾等竹器實物,與現在使用的器物編法幾乎一樣。傳統竹編工藝,雖然相隔千年,制品卻無大的改變,這是因為“竹”這種材料的性質使然,也是竹材自身性質的完美體現,正因為按照材料的特性而制作,人們的審美意識自然而然的一直貫穿其中。
在眾多的竹制品加工手段中,竹編是最傳統的一種制竹工藝手法。通過匠人之手,用編織的方法,制造出形態各異的器物。在反映宋人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圖》中,竹編制品已經頻繁出現,數不勝數的竹器物,廣泛而又悄無聲息地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我國傳統竹編工藝以地區的竹子生長特點來歸類,主要有兩大類形式:
2.1以盛產特長節的慈竹西部四川、重慶為代表的精細竹編工藝
慈竹是當地特有的竹子品種,以節長為其特點,每節可長達40-50公分之多,用到的是竹皮部分的纖維層。慈竹的材料特性,能將竹絲劈成極致;細者能在3厘米內編進150根篾絲,其工藝精湛可見一斑。竹子經過破竹、去節、選料、刮青、烤色、分層、定色、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藝精細篩選,加工成粗細不同,輕薄柔軟、色澤光亮的竹絲,方得竹編所需之上乘良材。細如發絲,薄如蟬翼,從一根竹絲開始,竹編在制作過程中全憑匠人的雙手和一把刀,是巧思,更是絕技,全是手工操作。
【瓷胎竹編】:瓷胎竹編運用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節慈竹,充分發揮材料特性,是精細竹編工藝的典型。瓷胎竹編產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層,纖維十分致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干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首先要制作出精細的竹絲,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發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瓷胎竹編的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面,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
【以竹作畫】:用竹絲編織書法、山水、花鳥、人物等各種圖案,技藝精湛、畫面極富筆情墨趣,各種圖案栩栩如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2.2以盛產毛竹為主的江浙、江西、安徽、湖南等長江中下游為代表的粗編工藝
毛竹,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學性能,可與高密度的闊葉木材相媲美。靜曲強度、彈性模量、強度是一般木材的2倍。具有分布廣、生長快、用途多、生態和經濟價值高等特點,毛竹以其無與倫比的優勢已被當作是樹木的最好替代品,使用的是竹肉的木質層和竹皮的纖維層為主的部分,用以編制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制作過程是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凈的篾絲,經過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多種復雜工序,然后編結成各種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籃、果盒、屏風、門簾、扇子等。
幾千年來,民間大量用竹子進行粗編生產竹編涼席、涼枕、扇、籮、筐、籃、箕畚等生活日用品;南方地區則逐漸形成富于地方特點的竹編用具和手工藝品,如安徽的舒席、浙江東陽、嵊州,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等。
傳統工藝下的每款產品,都是傳統手工藝者獨立手工制作而成,是每一位師傅個人技藝的充分表現。制品的好壞與價值,完全取決于制竹藝人在制作過程中所投放的責任、心血和自身所具備的技能,技能在這里發揮著主要作用。
隨著生活的變遷和時代的更替,傳統的竹制品因為制作程序的復雜和艱辛,習藝過程的枯燥和漫長,傳統手藝下的竹產品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之外。業已演變為一種為我們懷念的手工藝時代,田園牧歌式的生情之物。竹編工藝,逐漸從人們生活所需實用性的日用品,步入了追求高雅性的藝術品。
新材料的接替也使得竹制品在當代生活中與我們漸行遠去。例如:不合適的材料,配合了變調的設計語言,便出現了這些莫名其妙的產品(如圖),這種用金屬的語言來解釋竹子的性質制品,僅僅是一種形式的追求,顯然是對設計理解上的誤差,設計似乎進入了一種誤區。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今天的竹編工藝怎樣才能符合正確的發展規律。

工業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只是把物件裝飾美化一下那么簡單,而是讓我們明白事理。能夠在生活中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工業設計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從60年代把設計理解為美術、圖案、裝飾,70年代理解為造型美術,到80年代懂得工業設計,90年代到現在逐步認識到設計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明白設計是宏觀、系統、多元的全方位的大概念設計,是需要依靠群體的力量來完成。
“設計創造生活方式”。
4.1現代竹產品設計
現代產品設計首先要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適應當下我們的生活方式,能體現科技含量。需要標準化、精細化、量產化,將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相結合,是我們從新開發現代竹產品的真正目的。“標準”是首要關鍵因素,傳統的精細竹編工藝,具備了所需的先決條件。制作精準的模具,創新的竹工藝手段,都將是竹編產品生產標準化和量產化的保證。
4.2竹燈具的設計
普羅米修斯帶來的太陽之火,照亮了人類文明之路。自古“燈”這一物象,就是以能充分發揮“火和熱”的特性來呈現,因為運用材料的不同;使用狀況的不同;適應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了功能不同形態各異形狀的燈。電的出現使燈的形式豐富多彩到已經超乎人們的想象,“電燈”設計的新穎造型,似乎成了燈具廠家和設計師們的追求目的。
時至今日“燈”的發展已經不是概念中的“火”“熱”“電”,LED技術使人們對于燈的理解,已經超乎大小、體積、面積、空間等尺寸的約束。工業設計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燈具的設計并不是僅僅解決燈本身的造型問題,而是要解決人所需的照明方式。
傳統的竹編工藝,可以是現代批量生產“零件”的前期準備,編織的半成品經過裁切、組合等裝配過程成為產品。精細竹編燈具的設計,就是將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最好嘗試。當我們把竹子剖削成足夠薄的時候,就會具有一定的透光性,這是其材料的魅力所在,透過精細編織的竹片,光線溫和而飽滿,色澤漂亮而自然,帶給我們光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溫暖。


平面的任何一個點均可由兩個坐標軸(如:X軸、Y軸)進行定位,這便是現代設計的標準化,尺寸的精準、機械制圖的表現方法。從標準化的平面編織到三維立體的產品成型,使竹編這一流傳了上千年的手藝,經過了工業設計的整合,使制品以更精細、標準、量化的現代形式進入到我們的現代生活。
參考文獻:
[1]柳冠中.《設計的目的:提升生命品質》[R]2016年1月
[2]雷達.清幽竹語·新設計叢集4[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3]李允.《華夏意匠》[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