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苗
?
當前大學生志愿活動的調查與分析
何金苗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摘 要:大學生參加志愿活動是其了解社會,積累社會經驗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志愿者作為城市公益活動的主力軍,其參與程度、參與意愿、參與效果有待探究。本文以成都某綜合類高校為例,分析當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意愿,并對當前大學生志愿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和探討,以期對高校社團、社會公益事業和大學生成長做出貢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公益事業
近15年來,青年志愿者的服務領域不斷擴大,在農村扶貧開發、城市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大型活動、搶險救災、社會公益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重點服務項目。主要活動有:青年志愿者社區發展計劃、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保護母親河”中國青年志愿者綠色行動營計劃等。
盡管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卻呈現出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參與比例較往年有明顯下降。為了維持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性,提高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為大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發揮個人力量提供有力的平臺,本文采用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相結合的實證研究方式,研究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原因、現狀、遇到的問題等,為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開展提出建議,為高校改進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提供對策建議。
本文以成都某綜合類高校為例,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120位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男女人數各60,共發放120份問卷,收回118份,缺失2份。
(一)了解和參與程度

調查發現,對志愿者活動有一定興趣的人占了大多數,高達43.2%,說明大學生還是希望了解有關志愿者的活動。其次是對志愿者活動有一定的了解,占總數的31.7%。說明大學生對志愿者活動抱以興趣并非是盲目的,而是理性化的。現實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個人能力與素質是人才競爭的焦點,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也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方面,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而志愿者活動則為大學生感受不同社會環境提供了一個良好渠道,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同時也能幫助到他人,為社會做貢獻。
調查發現,大學生雖對志愿者活動有濃厚的興趣,但實際參加人數不到40%。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隨著入校時間的增加而呈遞減趨勢。比如,大學生志愿者社團在成立之初,報名參加的人很多,社員積極性也很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員的積極性銳減,到大二、大三時,除留下為數極少的幾名骨干成員外,幾乎所有的社員均需從大一的新同學中補充吸收。同時,大學生志愿者的實效性不強。不是社區義務勞動就是敬老院獻愛心,形式過于簡單,缺乏內涵,活動沒有專業特色。同時,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活動的過程中,干多干少一個樣,導致很多大學生參加志愿活動的動力不足。有潛在參與意愿的人數比例超過參加過的人數,達到46%,這部分人是否會將參與落實到行動上,就要看社團活動的組織情況和參與時機等因素。
導致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參與度較低的原因中,認為做志愿者沒有實際意義的僅占15%。這說明志愿者活動的意義是大多數人認可的,但是為何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卻減弱呢?一些學者認為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存在理想和現實的錯位,大學生志愿者是熱心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利用業余時間,無償地參加社會志愿服務的青年,他們的服務活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具有一定專業要求,這種活動具有專業性、技能性、經常性;另一類是圍繞重大活動或某一專項工作臨時加入的,具有集中性、隨機性的志愿者服務。而事實上志愿者個人需求與現實所提供的機會往往不相符。因此,除少數人留下來以外,大多數的同學則逐漸退出活動。
云南省隴川縣位于中國西南邊陲,介于北緯24°08′~24°39′、東經97°39′~98°17′。東鄰芒市,南連瑞麗市,北接梁河縣、盈江縣,西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50.899 km,國土面積193 100 hm2,縣城章鳳距省府昆明779 km,是中國西南邊陲的最前端。區域最高海拔2 618.8 m,最低海拔780 m,境內高黎貢山余脈縱貫,西南走向。地貌特征為“三山兩壩一河谷”,東北高峻,西南低平。隴川縣是一個典型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縣,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19.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22萬人。縣內自然資源優勢突出,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是通往緬甸、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門戶。
(二)參與途徑與原因分析
大學生參與的志愿者活動主要有社區活動、大型賽事、敬老扶弱活動、三下鄉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學校社團成為大學生獲取志愿活動信息、參與志愿者活動的主要窗口,占到64.4%,大學生大部分時間主要呆在學校,因此消息主要來源于學校社團。其它如電視、網絡、周圍人、宣傳海報、其他等方式,僅占到30%左右。調查表明,大學生希望能有更廣闊的信息渠道,而不是僅僅限于學校方面。
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原因主要是為了鍛煉自己,占到總數的66.9%,說明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從志愿者活動中學到知識,豐富個人閱歷。其次是為了解社會,為今后找工作做準備。這些表明了大多數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并非抱著玩的態度,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逐漸趨于理性化,并非社會上所認為的“作秀”。
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當今我國青年參與面最廣、參與程度最高的社會實踐性公益活動,是青年價值觀內化、奉獻社會、豐富人生閱歷和提高綜合才能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是當代青年中最富有創造精神和超越意識的高素質人群,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從整體上看,在目前的青年志愿者行動中,大學生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表現在:
(一)思想認識存在誤區
思想認識的誤區主要表現在高校領導和和志愿者組織上。高校領導認為這是團組織的工作,而對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是高校開展“三觀”教育的新平臺的認識不足。對大學生志愿者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大學生志愿服務在政策保障、人力、物力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
(二)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大學生志愿行動缺少科學、規范、穩定的管理運行機制。階段性活動多而連續性較差;活動豐富但活動支撐點少;活動聲勢大而有效覆蓋不足;參與人員多而持續性服務少等問題。大多數大學生志愿者完成一項志愿服務活動后,只留下其轟轟烈烈的一瞬間,沒有總結。青年志愿者團隊的組織章程、招募制度、注冊制度、考核制度、獎勵制度、優秀志愿者評選制度很不完善,特別是與高校現行的綜合測評辦法和就業相脫節,導致大學生志愿者不明確作為志愿者的權利及相應的義務,無法在大學生中形成以志愿服務為榮的氣氛。
(三)資源網絡不完善
由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社會化程度較低,高校與社會之間缺少有效的聯系,沒有建立穩固的志愿服務網絡。盡管大學生志愿行動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作為連接志愿者和服務對象紐帶的志愿服務網絡建設還很落后。目前大學生志愿行動基本覆蓋了敬老院、福利院等社會公益機構,而各行各業重點服務對象的服務相對貧乏。
(四)隊伍建設不夠規范
高校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在不斷壯大,但是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主要體現在隊伍穩定性不足,不同類型的團隊之間缺乏合作,缺乏有效的任用和培訓機制,對志愿者服務工作的培訓不能滿足需求。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組織一有服務項目就臨時“抓人”,而對什么學生適合該服務項目、如何選拔和培訓,卻缺乏深入的考慮。
基于以上問題,高校社團在開展志愿活動,可以借鑒以下對策:
1.公開招募成員,實行實名制注冊管理,改進青年志愿者組織的管理制度
大學青年志愿者組織是一種非盈利性的組織,要獲得持久、穩定、高素的志愿者隊伍,應首先給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以準確、公平的定位。為此我們加強招募新成員的資格審查,并對審查通過的同學給予相應的身份確認,如建立注冊登記制度、發放證書徽章等。
2.建立柔性組織,加強培訓,提高活動的科技含量
加強培訓、提高組織活動的質量,是加強當前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組織管理的重要任務。志愿者為社會提供的活動主要以服務的形式體現,要求志愿者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和志愿服務能力等。如果志愿者不善于溝通、不能很快融于工作團隊,會導致志愿服務工作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這不僅有違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初衷,還會影響學生以后志愿能力的發揮和繼續提供志愿服務的熱情。
3.建立激勵制度,定期考評、交流,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對工作成績進行考評是進行激勵的前提和依據,否則不但會削弱激勵的正面效應,還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定期交流、總結。青年志愿者組織的管理者可以定期召集一些經驗交流和工作總結活動,對志愿者活動開展好的團隊給予肯定和借鑒;建立縱向激勵網絡,學校方面建立獎懲機制,監督志愿者的活動效果。
除了從考評體系、交流總結、激勵網絡等方面深化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還可以從探索新的服務方式、團隊定位、服務內容多元化等方面繼續探索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動的新思路。實踐證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青年,堅持著眼發展的基本思路,促進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珊,風笑天.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類型及問題[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2]沈燎.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動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