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異化”就是將幸福的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將人類社會活動的目的與手段顛倒過來,割裂幸福的本意并扭曲幸福的本質,致使幸福的重心錯位和價值失衡,最終將幸福變成不幸。幸福異化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勞動的異化。要走出幸福異化的困境,必須尊重人的主體地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揚棄勞動異化,實現人的自由自覺勞動;注重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
關鍵詞:幸福;幸福異化;異化勞動;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7-0051-0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解讀”(14BKS05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曹鳳珍(1985-),女,河北唐山人,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幸福哲學。一、幸福異化概念的界定
要探討和界定“幸福異化”,首先必須厘清“異化”概念。 “異化”一詞源自拉丁文,有轉讓、疏遠、脫離、出賣、受異己力量統治、受別人支配等意。在哲學上“異化”泛指主體發展到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變為與主體相對立的異己力量。也就是說,“異化”表明一種對立的社會關系或社會狀態,是主體的生產及其生產的產品反過來統治主體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現象使人喪失能動性,使人的個性片面甚至畸形發展,從而給人的生活帶來災難或破壞性的影響。例如:“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盵1]51人為了得到精神上的快樂與安慰而創設出宗教與上帝,結果人失去了創造者的地位反倒成為上帝的奴仆;科學家為造福人類而發現原子能和核能,但最后導致原子彈和氫彈出現而威脅人類生存,如此等等。概言之,“異化”就是由主體產生出來的客體總是作為主體的對立面,成為一種外在的異己力量而反對和支配主體本身。
其實,異化現象并不神秘。尤其當人自覺而有目的地進行活動時,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人預料和控制之外且凌駕于社會生活之上的敵對力量,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現象就是異化現象。幸福是人類永恒的終極目標,所以追求幸福是全人類最大的愿望和永恒課題。那么,在人類追求幸福的社會活動中未免也會出現異化現象,我們稱其為“幸福異化”。所謂“幸福異化”也就是將幸福的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將人類社會活動的目的與手段顛倒過來,割裂幸福的本意并扭曲幸福的本質,致使幸福的重心錯位和價值失衡,最終將幸福變成不幸。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就人與自然關系而言,“幸福異化”表現為根基與工具的異化。自然是人類生命存在和本質力量展現的根基,也是人類實踐得以進行的唯一環境。因此,損害自然生態也即動搖人類生活的根基,毀壞人類實踐的前提條件。異化的幸福觀決不認同這一前提,它始終把自然當作滿足主體欲望的工具,從而孕育著人類的生活根基向工具理性異化。然而,主體的欲望卻是一個無底深淵的需求,擁有著滿足的不可能性。恰如萊易斯所說:“根植于人類的社會本質中的不滿足的欲望,意味著征服自然也沒有一定的目標,也沒有內在的終點?!盵2]也就是說,無論物質財富多么豐富都不可能滿足主體的貪欲,所以,人們只有通過無限度地開發、耗費自然資源,使得主體占有更多的物質財富來滿足其暫時的心理平衡。其后果是導致大氣污染、水資源枯竭、土地和森林大面積流失等多方面生態問題,致使人們離自然界越來越遠,凸顯人與自然界的嚴重對立。
其二,就人與社會關系而言,“幸福異化”表現為目的與手段的異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的一切。但是,由于異化的存在,“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盵1]55可見,異化不僅把人降低為動物,同時還使人被物所役而成為物的奴隸,所以人只有在對物的消費中才能找到幸福的感覺。因此,對物的消費原本是人獲得幸福的手段,卻因異化的存在而變成了幸福本身。于是,從根本上扭曲幸福的本質并造成文化價值觀的錯位: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與社會價值不是看他對社會的貢獻,而是看他吃什么、穿什么,甚至看他居住什么。
其三,就人與自身關系而言,“幸福異化”表現為個人生存意義異化。人是一種高于動物的特殊存在,這種特殊存在表明人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生命存在,更重要的是人會超越生命存在而不斷追求理想世界以實現自我人生意義。馬克思曾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3]可見,人生的意義在于通過自由自覺的活動而實現人自身的全面發展,這也是人類的幸福要達到的終極境界。但異化的幸福觀卻主張個體到物質幸福中尋找人生意義,從而將幸福的標準定位于“個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多少”。除此之外,再也沒有的別的東西可稱為幸福了。然而,單純的物質幸福畢竟無法承載全部人生的幸福意義?,F代人雖然在物質生活上豐裕愜意了,但在精神生活上卻更加焦慮、痛苦、壓抑和憂郁。
二、幸福異化原因的揭示
揭示幸福異化的原因對于深入理解人們的社會生活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幸??偸侨说男腋?,人是幸福的主體,離開人談幸福,沒有任何意義。因此,說到底幸福異化就是人的異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異化歸根到底是勞動的異化,這是人的一切異化的基礎。據此而論,幸福異化的原因歸根到底也是勞動的異化。顯然,異化勞動理論在幸福異化中扮演著基礎性的、核心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集中論述了異化勞動問題,并從四個方面作了說明:
第一,物的異化:工人同勞動產品相異化。馬克思從經濟事實出發指出,物的世界越是在增值,人的世界越是在貶值。“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盵1]52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成為廉價的商品。馬克思承認,勞動作為一種物質生產活動,是一個對象化的過程。但是,在異化勞動中,勞動的對象化卻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皠趧訛楦蝗松a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盵1]54這就使工人同他自己生產的勞動產品相異化。
第二,自我異化:工人同勞動過程相異化。馬克思指出,勞動作為人的本質,應該是自由自覺的、能動創造的活動。但是,在異化勞動中,勞動不是內在的,而是外在的。“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盵1]54因此,勞動不是自愿的,而是強迫的;不是自身的需要,而是謀生的手段?!爸灰怏w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1]55此外,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他也不是自己的,而是屬于別人?!斑@是不依賴于他、不屬于他、轉過來反對他自身的活動。”[1]5556
第三,類本質異化:工人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在這里,馬克思借用費爾巴哈哲學術語——“類存在物” “類生活” “類本質”等——來說明人的本質。當然,馬克思是用生產活動來解釋人的類本質,賦予費爾巴哈哲學術語新的內涵。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盵1]57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與動物的生命活動的直接區別在于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所以,“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蛘哒f,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盵1]57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生產活動才是自由活動。但是,“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生產的對象,也就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類生活,即他的現實的類對象性,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點變成缺點,因為從人那里奪走了他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盵1]58因此,異化勞動把人的類本質和類生活變成緊緊維持自己肉體生存的手段。
第四,直接結果:人與人相異化。上述三種異化勞動表現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勞動產品是異己的,生產活動是異己的,人的類本質也是異己的,那么,上述所有的異己的東西到底屬于誰呢?它們既不屬于神,也不屬于自然界,而只能屬于另一個有別于工人的他人。因此,勞動和勞動產品所歸屬的那個異己的存在物,“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盵1]60因為,“人對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他對他人的關系,才成為對他來說是對象性的、現實的關系?!盵1]60由此可見,馬克思是把人與人的異化,看作是異化勞動中的最根本的、總體層面的異化。他還指出:“在實踐的、現實的世界中,自我異化只有通過對他人的實踐的、現實的關系才能表現出來。異化借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盵1]60這就更加充分地表明人與人的異化是物的異化、自我異化和類本質異化的直接結果。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的四個方面是緊密相連的,且存在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可以說,所有形式的異化都源起“工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這一基本經濟事實。工人對其勞動成果占有權的喪失導致勞動過程的異化,勞動過程的異化又導致類同人相異化,在此基礎上最終導致人與人相異化,人與人異化的直接反映必然是幸福異化。雖然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是在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之所在,但同時它也為全人類幸福指明了一條道路——勞動解放。因此,異化勞動理論仍然是我們重新審視一切異化現象的重要理論武器,是揭示幸福異化的原因之所在的根本依據。
三、走出幸福異化的困境
從馬克思理論角度看,私有制是異化勞動和一切異化現象的根源,異化產生于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其中,資本、雇傭勞動和剩余價值是異化勞動的外在表現形式,商品、貨幣和市場是異化勞動的必備條件。當前,市場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種趨勢,而異化勞動是市場經濟出現的必然產物,在現階段條件下,異化現象不可能完全消除,幸福異化也在所難免。因此,運用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更加科學地分析和認識幸福異化現象,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在現實層面也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消除人的自我異化,走出人類幸福異化的困境?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盵1]81就此而言,只有當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直至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會自由、平等,勞動才是主體自由自覺的活動,整個社會才能實現高度的和諧統一。也就是說,只有在這樣的社會里,人的異化才能徹底消除,人類的幸福才能徹底實現。然而,不容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是人類要實現共產主義理想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從根本上講,幸福異化現象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顯然,擺脫幸福異化的困境是人類面臨的長久性課題。那么,如何走出幸福異化的困境呢?筆者認為:
其一,尊重人的主體地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是自然的改造者和歷史的創造者,因此,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地步何種階段,人的主體地位都不容忽視并應該得到尊重。尊重人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尊重人的主體價值。人應該是生活的主宰者,勞動僅僅是生活的手段,因此,人在勞動中應該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質,不是否定自己而是肯定自己,不是感到不幸而是感到幸福。其次,發揮人的主體作用。人是勞動的主人,而人自身往往蘊含著巨大的潛能,所以人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勞動中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正如馬爾庫塞所言:“潛能的實現意味著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的個體充分發揮他自己,成為一個獨特的、唯一的、與他人有著種種區別的人,他感到自己就是自我行動的主體。”[4]可見,主體的能力直接影響著主體的對象?!皩τ跊]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毫無意義,不是對象。”[1]87最后,保證人的全面發展。人是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實現人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全面滿足。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因為“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1]58就此而言,人的真正幸福就是人的全面發展。
其二,揚棄勞動異化,實現人的自由自覺勞動。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的勞動史,勞動是一切社會關系生成的基礎。異化勞動是隱藏在物化對象中的人的生命活動與自身的分裂、人的類本質與自身的分裂、人的社會關系與自身的分裂,因此,異化勞動造成人的奴役、強制、不自由和片面畸形發展。人類發展在一定歷史階段不得不采取異化的形式,但同時它也為人的解放和勞動異化的揚棄準備了條件。正如馬克思所講,自我異化與異化的揚棄走同一條道路。而共產主義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標志著人向人的本質的復歸。在那里,人將擺脫一切形式的人對物的依賴,勞動也不再成為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而是變為人之為人的最后依據即人的本質——自由自覺的勞動。在這種意義上,勞動真正成為自我的存在形式和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能通過勞動真正實現自我并獲得幸福。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屬性,“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盵1]58由此可見,自由自覺的勞動既是人為求得生存的本能需要,又是作為實現人的幸福的理想追求。
其三,注重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中蘊含的和諧思想為走出幸福異化的困境提供了一種和諧思維。這種和諧思維是一種系統性思維、實踐性思維,運用和諧思維形成和諧意識,注重和諧關系形成和諧社會,對走出幸福異化的困境不僅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理論上,和諧思維可以使我們對幸福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關系進行更加深刻的認識;在現實上,和諧思維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人的和諧共處、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因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5]所以,和諧的社會關系是人類追求幸福的重要保證。正如馬克思所構想的:“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6]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異化將被徹底消除,每個人將得到自由和諧發展,從而實現全人類偉大幸福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6∶3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4]張璐.弗洛姆的人性異化理論與人的全面發展[J].國外理論動態,2009,(8).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責任編輯: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