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推行的亞太戰略,無論從其動機、背景還是從實際步驟和具體措施來看,遏制中國的戰略考量均十分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重返亞太的過程中,不僅在軍事等硬實力方面強化其在這一地區的主導地位和不斷尋求相對于中國的絕對優勢,還靈活運用其軟實力資源,試圖以強化聯盟、開展高層外交、主導多邊對話、進行文化滲透等多種軟實力策略來達到其在亞太的戰略目的。對此,中國必須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以應對和消解美國重返亞太對中國造成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美國亞太戰略;中國考量;軟實力策略;應對
中圖分類號:D8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7-0110-03
作者簡介:李家祥(1967-),男,河南固始人,許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一、美國亞太戰略中的中國考量
隨著美軍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逐步收兵并最終撤出,美國戰略重心逐步向亞太轉移。自2009 年奧巴馬總統高調宣布重返亞太以來,美國就在有條不紊地實施其亞太戰略。無論從其重返亞太的動機和背景還是實施亞太戰略的實際步驟和具體措施來看,其遏制中國的戰略考量十分明顯。
1從動機上看,美國亞太戰略意在遏制中國。冷戰結束后,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為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始終把中國看做潛在對手或戰略競爭者,無論是美國的政界、軍界還是智庫均把一個“有遠大抱負的正在日益崛起的中國”看成是美國最大的挑戰和美國對外政策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冷戰后中美關系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雖然中美關系一直處在可控的態勢下不斷向前推進,但也屢次出現過由美國挑起的諸如炸館事件、南海撞機事件等所導致的中美關系極度緊張的對峙局面,其中更不乏由美國發起的此起彼伏的貿易摩擦、人權交鋒、售臺武器之爭等嚴重影響中美關系的事件。應該說,在冷戰后的對外政策和行為中,美國從沒有放棄對中國某種程度的防范和遏制。即使在中美兩國利益高度捆綁的今天也不肯放下戒心,并通過強力推進其亞太戰略來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
2從背景來看,美國實施亞太戰略與中國的國力增強和地緣地位上升有關。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科技實力和國防力量也逐漸壯大,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而美國盡管在各方面仍然保持著很大優勢,但由于近年來深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一直低位徘徊,維持全球霸權越來越力不從心。當前,中國作為實力不斷上升的新興大國,又處在世界經濟中心——亞太經濟增長帶上,加上隨著冷戰結束和美國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中國所處的亞太地緣政治地位上升,這些必然會引起實力相對下降的守成大國美國對中國的警惕和防范。有分析認為,美軍從伊拉克撤出和北約從阿富汗撤軍,與其說是美國結束了由其發動的反恐戰爭,倒不如說美國接受了恐怖主義存在這個事實。這種變化促使美國所關注的國際關系主題從非傳統安全問題又回歸到了傳統安全問題。對中國來說,美國這種認知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使得其再次傾向于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甚至敵人。[1]
3從實際步驟和具體措施來看,美國亞太戰略中針對中國的戰略考量更為明顯。自2009 年奧巴馬總統高調宣布重返亞太以來,美國便全方位有條不紊地推進其亞太戰略,不僅在外交、政治、經濟等方面通過加大向亞太地區滲透以達到排擠中國的目的,更是在軍事領域不斷采取實質性步驟和強硬手段來遏制中國。無論是美國加強其在太平洋上各島鏈的軍事部署,還是近幾年來美軍在亞太地區開展的各種“聯合軍演”和“聯合巡航”;無論是直接插手南中國海爭端,還是在釣魚島問題上偏袒和縱容日本,其背后均指向中國。
在過去的2015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活動表現出更加明顯的遏制中國的傾向和態勢。奧巴馬政府一改軍事和安全領域中的溫和基調,在派遣軍事力量進入中國聲明主權的海域和售臺武器兩大問題上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措施。不僅如此,美國作為域外國家,頻繁派出驅逐艦、航空母艦、遠程戰略轟炸機以及偵察機全數通過靠近南海敏感區域炫耀武力,有些軍用艦機擅自進入中國有關島礁鄰近海空域和領海,對中國進行挑釁和高頻度的抵近偵察。從美軍一年來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美國針對中國的亞太戰略正在不斷升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新年伊始,因朝鮮一意孤行進行核試驗及發射火箭行為使東北亞局勢再度緊張,美日韓聯合加大對朝鮮制裁,美國趁機把“薩德”反導系統部署到東亞,明眼人一看便知,“薩德”反導系統的部署不僅僅用來防衛韓國,其背后還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用來針對中國。正如王毅外長在參加第52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時嚴正指出的那樣:美國有可能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且“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表示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借用半島核問題侵害中國的正當權益。[2]與此同時,美國還通過大肆炒作“中方在南海修筑沙島長城”“南海航行自由”“南海問題國際仲裁”等話題,甚至把“南海軍事化”的帽子扣到中國頭上,蓄意制造不利于中國的緊張氣氛,為其進一步插手南海問題創造條件。
二、軟實力策略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運用
如前所述,美國亞太戰略中遏制中國的戰略考量十分明顯,然而,美國在重返亞太的過程中也具有一些新特點,呈現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動向。美國重返亞太主要依靠運用軍事等硬實力來強化其在這一地區的主導性作用和不斷尋求相對于中國的絕對優勢,以此削弱中國在這一地區的既有地位和中國日益增強的實力所展所現出來的自信。不僅如此,美國還靈活地運用其軟實力資源。事實上,美國作為二戰以來實力超群的超級大國和冷戰后世界唯一霸權國,其維持霸權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其國家對外軟實力的巧妙運用。正如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所強調的,軟實力是一種能起到同化作用的無形力量,是一種能影響他人喜好從而達到自己預期目的的能力,是一種通過制定和實施適當的國家戰略或外交政策以確保國家利益和在國際上的優勢地位的能力。他認為國家軟實力主要存在于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3]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對外軟實力策略主要著眼于美國的外交權謀和國際戰略,著重強調的是美國如何利用其軟實力更好地向外輻射,以維護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這種對外軟實力不僅表現在美國有強大的國際動員力,還表現在美國有極強的國際機制的控制力和國際規則的創制力以及通過政治價值觀念滲透而產生的影響力。在其針對中國的亞太戰略中,美國不斷地以強化聯盟、開展高層外交、主導多邊對話、巧妙介入爭端、進行文化滲透等多種軟實力策略來達到其在亞太的戰略目的。
1美國重返亞太更加注重通過聯盟的力量來遏制中國。與相關國家結盟尤其是結成軍事同盟不僅是美國二戰后維護其全球霸權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國國際動員力的重要基礎,是美國對外運用軟實力的重要支撐。在這方面,美國不僅強化了韓日同盟關系,也加強了與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的聯盟關系。而美國的這些亞太盟國出于對自身安全問題的考慮和對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的擔心,也增強了對美國的軍事依賴,積極迎合美軍強化與之聯盟的戰略部署。一直以來,美國聯合多國在太平洋、東北亞、 東南亞等地區,特別是在中國周邊敏感海域進行的頻繁軍事演習就是其實施聯盟戰略的重要表現。近幾年來,美國領導的遏制或“圍堵”中國的亞太體系正在加速構建,正在形成圍堵中國的C形包圍圈。2015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美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訪美期間,安倍晉三發表了堪稱具有“鐵幕演說”意義的演講。此次訪問促使美日安保同盟更加明確地向著遏制中國的方向發展。同樣在2015年和當下,在美國遏制中國的亞太體系中,美澳關系也變得更加密切和重要。
2美國重返亞太更加注重運用外交軟實力手段來制衡中國。自2009年奧巴馬政府高調宣布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之后,美國就開始在外交方面展開攻勢。近幾年來,美國領導人,包括總統奧巴馬在內的許多美國高官紛紛造訪亞太國家,其頻率之高、次數之多都是空前的,而這些高層訪問也意在制衡中國。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重啟了與緬甸的交往,而緬甸是中國在該地區的傳統友好國家,美國通過這種高層訪問和互訪,有可能在中緬之間打進一個楔子,來離間中緬關系。再有,近年來美國不僅升級了與越南的戰略關系,而且也加強了與中國傳統關系深厚且沒有領土糾葛的柬埔寨和老撾的關系,美國此舉明顯意在攻克中國周邊最堅固的堡壘。同時,美國也加強了與亞太國家政黨的交流,扶植這些國家的反對派,比如在緬甸積極支持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此舉不僅可以借助黨際交往來加強美國與各國不同政黨之間的交往,建立和擴大美國的影響力,而且可以通過加強與在大選中獲勝的政黨的聯系,進一步左右所在國的內政外交,弱化與中國的關系。通過這樣一系列高層外交活動,美國不僅強化了與亞太傳統盟友國家的關系,也加強了與希望借助美國這個外力來平衡中國的少數亞太國家關系,以至于有可能在亞太地區逐漸形成一個對中國不那么友好甚至敵視中國的周邊環境,從而為其重返亞太制衡中國創造有利的外交條件。
3美國試圖通過主導亞太多邊對話機制以達到削弱或排擠中國的目的。在亞太地區存在著多個國際間或地區性的多邊制度安排和對話機制,美國試圖通過與這些組織建立起緊密聯系并參與其中,以便通過控制這些會議達到削弱或排擠中國在這些組織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的目的。比如,在東亞地區論壇(ARF)中極力插手南海問題,首次參加東亞峰會就想主導會議議程。而在亞太安全領域,美國都要派重量級的官員參加香格里拉會議,美國往往主導會議,挑動一些在安全領域與中國有矛盾的國家向中國發難,使會議作出對中國不利的決議。在經濟方面,近年來,美國又極力推動與亞太國家雙邊或多邊經濟合作。自2011美國拋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以來,在其積極推動下,目前該協議已經朝著締約方向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這個以美國為主導的跨太平洋體系中,中國這個該地區中最具活力的最大經濟體竟被排除在外,其目的無非是破壞和瓦解對中國有利的“東盟10 +3”等業已存在的區域合作機制,從而增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機制的發言權和主導權,使美國亞太戰略更加堅實地向前推進。[4]
4美國通過采取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靈活政策介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以圖掌控亞太局勢。為了順利推行其亞太戰略,美國自然希望中國與周邊國家不斷產生各種爭端以便介入亞太地區事務,而當某種爭端發生時美國又總會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靈活政策以掌控局勢。比如,在中日釣魚島爭端問題上,美國雖然公開宣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偏袒日本傾向明顯,但美國始終要求日本保持克制,不能因事態擴大把美國卷進中日沖突。這樣,一方面促使日本因為中日釣魚島爭端需要美國的支持,而需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系;另一方面又使事態能夠處于美國的掌控之下,不至于日本在這方面走得太遠而危及美國利益。而在南海問題上,雖然美國不是南海問題當事方,但美國從不隱晦自己的立場,直接站在與中國有領土糾紛的菲律賓等國一邊,大肆炒作南海問題,渲染緊張局勢,挑撥中國與這些國家間的關系,使中國處于被動地位。美國正是通過對這種所謂的巧實力的靈活運用成功介入到中國與周邊國家領土爭端之中并且左右逢源,既能避免因事態惡化陷入無法收拾的境地,又能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從而更好掌控亞太局勢。
5美國還非常注重通過文化滲透的方式為其重返亞太創造有利的文化條件和社會環境。美國實施其亞太戰略也非常注重文化滲透,不斷加大文化攻勢,以加強亞洲民眾對其的文化認同。比如,美國在亞洲各地設立文化中心,當地民眾可以在文化中心體驗美國最新科技文化產品,并且其通過論壇、文化演出、比賽和展覽等方式增強美國文化吸引力。同時,美國還利用其非政府組織通過“文教經援”“選舉監督”“輿論引導”等軟實力方式不斷加強與亞太地區各國機構和民眾接觸,以便達到在亞太地區“輸出美式文化、擴展美式民主、彰顯美式自由”理念的目的。[5]不僅如此,美國早已認識到吸引亞洲留學生對其經濟和外交的重要性,為此,美國加大了吸收亞洲生源的力度,并通過采取簡化留學簽證等多種方式爭取亞洲生源。另外,美國還通過各種對外教育交流如富布萊特學者項目、海外教師培訓、組織相關國家的教師赴美國交流等形式讓亞太學者體驗美國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方式。總之,通過這些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動,美國在亞太國家傳播了美國價值觀,增強了美國文化吸引力,培養了親西方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從而為其重返亞太創造有利的文化條件和社會環境。
三、中國的應對之策
盡管美國實施亞太戰略具有明顯遏制中國的戰略考量,并處心積慮地全方位利用其硬實力、軟實力乃至巧實力等各種手段制造圍堵中國的態勢,但是,美國的亞太戰略能否如其所愿,還會受到來自許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從總體層次上看,這些因素既包括美國自身實力相對下降所決定的其維護全球霸權日益力不從心,也包括世界局勢的發展諸如日益嚴重的中東北非亂局、美軍撤出伊拉克阿富汗后依舊脆弱的安全局勢以及美國大中東計劃中已經被廣為詬病的強行推廣民主的一系列舉措;從亞太地區層次上看,其亞太戰略能否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很大程度取決于美國重返亞太所依托的一些亞太國家在多大程度上配合美國。比如,韓國出于自身安全和國家利益的考慮,在這一問題上不會與美日保持完全一致;又比如,今年年初美國企圖利用和東盟國家在加州舉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之機炒作南海問題,然而出于維護亞太地區穩定與發展考慮,與會的絕大多數東盟國家并不認同這一涉及中國的敏感問題。[6]而從根本上來講,美國的亞太戰略能否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關鍵還要看中國今后如何實現更好發展以及采取有效應對之策。具體來說,這些對策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美國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牢牢把握中美關系的大局,促進中美關系穩定,走好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之路。為此,中美應該以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來管控雙方之間的矛盾分歧,尋找利益的共同點,開展務實合作,致力于在亞太地區實現良性互動,加強在地區和國際問題上的溝通協調,規劃好中美關系發展藍圖,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而不能重蹈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迎頭相撞的覆轍,極力避免戰略誤判而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僅如此,鑒于中美經濟深度融合,都有燦爛的文化和優美的風光,兩國人民又都有加深了解、增進友誼的強烈愿望,中美兩國還應通過更為密切的經貿安排,以定期不定期舉辦的文化年、旅游年為契機,不斷擴大兩國人員往來,加強文化交流,為中美關系發展培植更為厚實的經濟基礎、文化基礎、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二是在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同時,與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印度等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不斷加強中俄關系,進一步改善中英關系,提升中法關系、中德關系、中印關系。通過圍繞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新型國際關系,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反對強權政治,這不僅可以在當前地區沖突加劇、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越發迫切的情況下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也可以進一步通過發展與其他大國的戰略關系來平衡美國,抵消因為美國重返亞太對中國產生的政治軍事壓力。
三是針對美國實施的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中國應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繼續深化中國—東盟全方位的合作,加快推進與周邊國家和亞太地區關于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推動以中國為主導的實體性區域經濟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常態化運營。通過大力推進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有效應對在亞太地區經濟領域來自美國對中國的挑戰。
四是針對美國重返亞太所采取的軟實力策略,中國也應采取相應手段,即要在亞太地區和其他國際場合和領域提出和踐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和要求,在發展對外關系和處理國際事務的實踐中超越西方的聯盟體系、霸權體系,關心更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的利益和訴求,以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天下情懷和東方智慧展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中國氣派,贏得亞太周邊國家的尊重與信任,消解因為美國重返亞太而對中國產生的外交壓力。在這方面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是,正是由于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和平誠意和所開展的外交斡旋,越來越多的國家(40多)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給予了理解和支持,而對美國支持下的由菲律賓所提的南海仲裁案提出了質疑。
五是要充分利用好當前有利于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扎實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不斷提升國家硬實力,筑牢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發展利益的堅固長城;同時,要通過廣泛宣傳和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斷筑牢包括華僑華人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正當合法權益的“意志長城”。在美國亞太戰略遏制中國傾向不斷趨緊和因應中國的軟實力策略日益多樣化的背景下,尤其要充分利用亞太國家和地區華僑華人比較集中的優勢,在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旗幟下大力宣傳和弘揚老一代華僑華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海外華僑華人團結,匯聚起強大的民族復興力量,不斷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的海外陣地,有效抵制來自因美國重返亞太而產生的對中國利益的損害。
總之,在美國重返亞太的過程中,中國只有對美國實施亞太戰略可能產生的各種不利影響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并做好多方準備,加強防范,才能有效應對來自美國的挑戰,把美國重返亞太對中國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鄭永年.地緣政治大轉移和中國外交[EB/OL].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2-02-14/111679954html.
[2]王毅談美擬在韓部署薩德:項莊舞劍意在沛公[N].環球時報,2016-02-14.
[3][美]約瑟夫·奈.軟實力:世界政治的制勝之道[M].東方出版社,2005:11.
[4]楊保筠.美國重返亞太背景下的中美日關系[J].新視野,2012,(3).
[5]馬方方.“亞太再平衡”戰略下美國軟實力外交探析——以非政府組織為視角[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1).
[6]美國-東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聲明未提中國和南海[N]. 人民日報,2016-02-17.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