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順 劉啟樂 曾巧平

[摘要] 目的 研究并探討凝血檢驗危急值用于重癥新生兒病情預測的臨床價值。 方法 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選取該階段我院兒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200例重癥新生兒進行回顧性研究,將其設置為觀察組,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對其凝血檢驗結果進行分析,觀察凝血檢驗各項指標的危急值(Fg低值、PT高值、APTT高值)情況,對出現凝血檢驗危急值的患兒進行救治,統計其死亡率。另選取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未應用凝血檢驗危急值的200例重癥新生兒進行對比,將其設置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患兒的死亡率。 結果 200例觀察組重癥新生兒中,有32例患者的凝血檢驗指標處于危急值狀態,所占比例為16%,包括18例Fg低值、5例PT高值、4例APTT高值、2例Fg低值合并PT高值、2例Fg低值合并APTT高值以及1例PT高值合并APTT高值。對照組的死亡率為14%,觀察組的死亡率為6%,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PICU監護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在重癥新生兒中,應用凝血檢驗危急值可有效預測病情的發展,有利于及時追蹤病情,并及時給予患兒救治,可有效改善預后,減少死亡。
[關鍵詞] 重癥;新生兒;凝血檢驗危急值;病情預測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09-14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critical blood coagulation test values on the prognosis of newborns with severe diseases. Methods 200 newborns with severe diseases who were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their clinical data and blood coagulation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The critical blood coagulation test indexes (Fg low value, PT high value, and APTT high value) of the newborns were recorded, the newborns with critical indexes received treatment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recorded. Another 200 newborns with severe diseases and no blood coagulation tests during January 2005 and December 2010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mortality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re were 32 cases (account for 16%) with critical blood coagulation test values, including 18 cases with Fg low values, 5 cases with PT high values, 4 cases with APTT high values, 2 cases with Fg low values and PT high values, 2 cases with Fg low values and APTT high values, and 1 case with PT high value and APTT high value.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14%, while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CU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n newborns with severe diseases, the critical blood coagulation test values are valuable in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benefitting timely disease follow-up and treatment,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and decreasing the mortality rate.
[Key words] Severe disease; Newborns; Critical blood coagulation test values; Disease prediction
重癥新生兒的病情較為危重,由于新生兒的各器官和組織尚未發育完全,凝血功能不夠成熟,在疾病因素的影響下,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炎癥反應,導致機體內代謝紊亂、免疫應答機制失衡,同時,內皮細胞受到損傷,導致血管活化因子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予以激活,往往會導致纖維蛋白原(Fg)含量劇減,凝血酶原時間(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急劇增高,超過一定范圍時就出現了凝血檢驗危急值,即Fg低值、PT高值、APTT高值[1-3]。凝血檢驗危急值的概念于1972年由美國學者首次提出,是指某項檢驗指標出現嚴重異常,表示此時患者生命垂危,該理念逐漸被應用到臨床重癥患者的病情預測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本次研究為了探討凝血檢驗危急值用于重癥新生兒病情預測的臨床價值,特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選取200例重癥新生兒進行回顧性研究,對其凝血檢驗結果和危急值進行分析,統計其死亡率,并與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未應用凝血檢驗危急值的200例重癥新生兒的死亡率進行對比,以探討凝血檢驗危急值用于重癥新生兒病情預測的臨床價值。現整理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1年開始在兒科重癥監護室應用凝血檢驗危急值制度,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選取該階段我院兒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200例重癥新生兒進行回顧性研究,將其設置為觀察組,所有患兒出生均不足1個月,日齡為1~26d,平均日齡為(15.84±6.97)d,其中有男性患兒117例,女性患兒83例,患兒的體質量為2600~4500g,平均體質量為(3640.82±596.45)g。
另選取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未應用凝血檢驗危急值的200例重癥新生兒進行對比,將其設置為對照組,所有患兒出生均不足1個月,日齡為1~25d,平均日齡為(15.69±6.82)d,其中有男性患兒112例,女性患兒88例,患兒的體質量為2620~4550g,平均體質量為(3650.79±597.23)g。
就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具有良好的均衡性,可進行對比研究。此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對其凝血檢驗結果進行分析,觀察凝血檢驗各項指標的危急值(Fg低值、PT高值、APTT高值)情況,對出現凝血檢驗危急值的患兒死亡情況進行統計。Fg界限值為1.0g/L,當Fg低于1.0g/L時,即為Fg低值;PT界限值為20s,當PT值高于20s時,即為PT高值;APTT界限值為80s,當APTT值高于80s時,即為APTT高值[5]。
1.2.2 檢驗方法 于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患兒的外周靜脈血液2mL,枸椽酸鈉與血液標本的比例為1∶9,枸椽酸鈉的濃度為109mmol/L,充分抗凝,立即送檢,以每分鐘3000轉的速度進行離心處理,15min后取血漿檢測。使用日本Sysmex全自動血凝儀ca1500進行凝血檢驗,檢測方法為凝固法。
1.2.3 救治方法 對照組未應用凝血檢驗危急值報告,僅對患者進行常規機械通氣、抗感染等治療。
觀察組:根據患兒的凝血檢驗危急值情況,準備好的搶救需要使用的醫療器械和藥物,對患者的心電圖進行連續24h的監護,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觀察患者的皮膚情況和呼吸情況,一旦患兒出現異常情況,立即對患兒進行對癥治療,給予患兒輸液、機械通氣吸氧治療、抗感染治療、營養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的死亡率、機械通氣時間、ICU監護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數據錄入至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0.05時表示兩組患兒的死亡率存在明顯差異,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凝血檢驗危急值的類型分布
200例重癥新生兒中,有32例患者的凝血檢驗指標處于危急值狀態,所占比例為16%,包括18例Fg低值(所占比例為56.25%)、5例PT高值(所占比例為15.63%)、4例APTT高值(所占比例為12.5%)、2例Fg低值合并PT高值(所占比例為6.25%)、2例Fg低值合并APTT高值(所占比例為6.25%)、1例PT高值合并APTT高值(所占比例為3.13%)。
2.2 各類型凝血檢驗危急值的病情分布
Fg低值18例患兒中,有8例患兒為重癥肺炎,所占比例為44.44%,5例患兒為呼吸窘迫綜合征,所占比例為27.78%,3例患兒為胎糞吸入綜合征,所占比例為16.67%,2例患者為高膽紅素血癥,所占比例為11.11%;PT高值5例患兒中,有3例患兒為呼吸窘迫綜合征,所占比例為60%,2例患兒為維生素K缺乏癥,所占比例為40%;APTT高值4例患兒中,有3例患兒為膿毒血癥,所占比例為75%,1例患兒為窒息,所占比例為25%;Fg低值合并PT高值2例患兒均為膿毒血癥,所占比例為100%;Fg低值合并APTT高值患兒均為窒息,所占比例為100%;PT高值合并APTT高值1例患兒為呼吸衰竭,所占比例為100%。
2.3 兩組患兒的死亡情況比較
觀察組有12例患兒發生死亡,其死亡率為6%,包括2例Fg低值、2例PT高值、3例APTT高值、2例Fg低值合并PT高值、2例Fg低值合并APTT高值、1例PT高值合并APTT高值,其余患兒均救治成功;對照組共有28例患兒死亡,其死亡率為14%。兩組相比,觀察組的死亡率明顯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111,P=0.008)。
2.4 兩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ICU監護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ICU監護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P<0.05)。見表1。
3 討論
凝血檢驗是臨床診斷中最為常用的檢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檢測抗紅細胞不完全抗體,對血液標本中的Fg、PT、APPT等指標進行檢測和分析,可對受檢者的機體情況進行判斷,以便于及時發現出血性疾病[6]。凝血檢驗危急值是指受檢者的某項凝血檢驗指標出現嚴重的異常,當該項指標存在嚴重異常時,通常表示此時患者的生命安全陷入危險[7]。臨床醫生如能及時且準確的獲得患者的凝血檢驗危急值信息,給予患者及時的對癥治療,可有效挽回患者的生命;如醫生未能及時獲取患者的危急值信息,很可能會導致患者的病情被延誤,失去搶救的最佳時機,導致死亡[8]。重癥新生兒的病情危急,病情進展快,加上新生兒的身體機能較弱,一旦凝血檢驗的某項指標處于危急值狀態,患兒很可能會發生死亡[9]。因此,臨床上應加強對重癥新生兒凝血檢驗危急值的管理。
本次研究為了探討凝血檢驗危急值在重癥新生兒病情預測中的應用價值,特選取了200例重癥新生兒進行回顧性的研究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Fg低值在凝血檢驗危急值各類型分布中高居首位,所占比例為56.25%,說明重癥新生兒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含量普遍減少,而Fg低值患兒的疾病類型首位為重癥肺炎,所占比例為44.44%,這主要是因為纖維蛋白原是一種主要的凝血因子,在血漿中的含量最高,無法從母體獲取,主要由肝臟、肺泡上皮細胞合成,一旦新生兒肺部出現炎癥感染,肺泡上皮細胞受到損傷,其合成纖維蛋白原的功能減弱,導致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含量急劇減少[10];Fg低值患兒的疾病類型第二位為呼吸窘迫綜合征,所占比例為27.78%,這主要是因為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肺部功能出現障礙,其肺表面的活性物質分泌和合成均出現障礙,導致肺泡上皮細胞功能受損,纖維蛋白原的合成被阻斷[11];第三位為胎糞吸入綜合征,其所占比例為16.67%,這主要是因為新生兒在宮內胎兒期或分娩過程中吸入胎糞或羊水污染物,導致呼吸道內出現炎癥感染,呼吸功能出現障礙,肺表面毛細血管受損,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受阻[12];第四位為高膽紅素血癥,其所占比例為11.11%,這種疾病通常發生于胎兒娩出后的1~2d內,膽紅素過多,會導致肝臟功能受損,肝臟也是合成Fg的重要器官,一旦其功能受到損傷,會導致Fg的合成減少[13]。
本次研究中的凝血檢驗各類型危急值的第二位為PT高值,所占比例為15.63%,PT高值反映的是患者血液的凝血酶原時間過長,主要包括呼吸窘迫綜合征和維生素K缺乏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呼吸功能出現障礙,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出現故障,導致二氧化碳分壓異常增高,凝血功能出現異常,PT時間和APTT時間會明顯延長[14],因此,呼吸窘迫綜合征也會表現為Fg低值合并APTT高值,此次研究中有2例Fg低值合并APTT高值;而維生素K缺乏癥是指新生兒出血,主要是由于新生兒機體內缺乏維生素K,其凝血因子出現嚴重的不足,導致患兒發生異常出血,凝血功能出現障礙,此時患兒的凝血酶原時間會明顯延長[15]。
本次研究中的凝血檢驗各類型危急值的第二位為APTT高值,所占比例為12.5%,其中膿毒血癥占比為75%,這主要是因為膿毒血癥患兒的炎癥反應擴散到全身,其炎性介質與炎性抗體相互作用,導致機體內的凝血因子被大量的消耗,纖維蛋白原急劇減少,纖維蛋白溶解速度加快,當機體內代償嚴重失衡時,APTT時間和PT時間均會明顯的延長[16],因此,膿毒血癥患兒還會表現為Fg低值合并PT高值,此次研究中有2例患兒為Fg低值合并PT高值;APTT高值中還有25%的患者為呼吸窘迫綜合征,這與患兒的肺部通氣功能故障密切相關,而當呼吸出現衰竭時,PT時間和APTT時間的延長會更加嚴重,此時,呼吸衰竭往往會表現為PT高值合并APTT高值。
另外,本次研究還對應用凝血檢驗危急值預測病情的觀察組患兒和未應用凝血檢驗危急值的對照組患者的死亡情況進行了對比,對比發現,對照組的死亡率為14%,觀察組的死亡率為6%,觀察組的死亡率明顯更低(P<0.05),且觀察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ICU監護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較之均明顯縮短(P<0.05),說明凝血檢驗危急值在重癥新生兒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通過對其病情進行預測和評估,使醫生能夠把握住搶救危急患者的最佳時機,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臨床救治,避免引發嚴重后果,從而挽回患者的生命。此外,危急值報告的實施,還能夠使醫護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得到提高,促進醫院各個科室之間的良好溝通和協作;準確的危急值報告能夠為患者的診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可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及時的醫療服務。
綜上所述,在重癥新生兒中,應用凝血檢驗危急值可有效預測病情的發展,有利于及時追蹤病情,并及時給予患兒救治,可有效改善預后,減少死亡。
[參考文獻]
[1] 周衛萍.凝血檢測和血小板計數危急值在臨床科室的應用價值[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4):415-416.
[2] 李成哲.凝血檢驗危急值用于重癥新生兒病情預測的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5,5(1):167-169.
[3] 李杰.凝血檢驗危急值在重癥新生兒病房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4,20(1):53-54.
[4] Sharon MGeaghan.Critical values for the maternal-fetal unit, fetus, infant, child and adolescent: Bilirubin reporting practice in North American Children's Hospitals as a paradigm for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assessment [J].Clinical Biochemistry,2011,44(7):483-484.
[5] 李艾英.重癥新生兒病情預測中凝血檢驗危急值的價值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z2):374.
[6] 羅靄華.兒科臨床檢驗危急值的建立與應用[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1,22(2):41-42.
[7] 王青,李群艷,王遠美,等.危急值報告在兒科臨床處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1,9(20):1825-1826.
[8] 胡俊.危急值制度在兒科護理中應用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10):1561-1561.
[9] 陳善昌,何芙蓉,劉英杰,等.臨床檢驗“危機值”在兒科應用效果評價[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3):378-379.
[10] 李運玲.檢驗危急值管理在兒科門診的實踐與體會[J].延邊醫學,2014,8(32):134-135.
[11] 李雪姣,陳淑琴.某婦產科醫院危急值報告制度的應用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5):621-623.
[12] 陳淑琴,李雪姣,米東,等.危急值報告制度在婦產科醫院臨床中的應用分析[J].山東醫藥,2013,53(44):49-51.
[13] 吳淑芳,王東芳,吳天霞,等.產科危重患者危急值報告分析與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5,14(3):247-249.
[14] 劉菊.檢驗結果危急值報告管理在產科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3):90-91.
[15] 王喜,鄭華麗.血清電解質檢驗危急值的臨床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0):1255-1256.
[16] 王亞,馮遠奇,王愛琳,等.血常規和凝血檢驗危急值報告制度的建立與價值[J].吉林醫學,2011,32(21):4459.
(收稿日期: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