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委綜合[2016]28號來源: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6年4月19日)
?
推薦性標準集中復審工作方案
國標委綜合[2016]28號
來源: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6年4月19日)
為落實《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按照《貫徹實施〈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動計劃(2015-2016年)》和《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體系,制定本工作方案。
按照推薦性標準制定范圍,對現行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及制修訂計劃項目開展集中復審。2016年底前,提出復審結論,形成廢止一批、轉化一批、修訂一批的標準項目清單,重點解決現有各層級推薦性標準中存在的交叉、矛盾和滯后老化等突出問題,為推動推薦性標準向政府職責范圍的公益類標準過渡奠定基礎。
集中復審工作的對象包括:現行推薦性國家標準、推薦性行業標準和推薦性地方標準;已經立項、正在制定過程中的推薦性國家標準、推薦性行業標準和推薦性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如無特別說明,以下所稱推薦性國家標準、推薦性行業標準、推薦性地方標準均包含制修訂計劃項目)。
1)明晰范圍,厘清邊界
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準確把握政府標準的范圍,逐步實現推薦性標準向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益類標準過渡。通過集中復審工作,逐步厘清推薦性國家、行業、地方三級標準的界限。
2)問題導向,重在應用
以解決交叉、矛盾和滯后等問題為導向,充分考慮標準與相關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監管制度的銜接,全面掌握推薦性標準的應用實施情況,提出明確可操作的復審結論及相關建議。
3)優化存量,嚴控增量
通過集中復審逐步優化現行推薦性標準的存量,推行推薦性標準數量和規模的縮減。強化標準的立項評估,嚴控標準增量,加強制修訂過程管理,提高標準體系的協調性和適用性。
4)立足長遠,協調發展
通過復審逐步建立標準實施信息反饋、標準協調和爭議解決等機制。統籌兼顧推薦性標準復審與強制性標準精簡整合、團體標準培育發展等改革創新工作,在保證基本供給的基礎上為市場標準留出廣闊發展空間。
根據《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和《貫徹實施〈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動計劃(2015-2016年)》等文件要求,從標準制定范圍、標準層級、協調性和適用性等方面逐項對推薦性標準進行復審,得出廢止、轉化、修訂、協調和繼續有效等五種復審結論,如表1所示。
1)標準的范圍
評估標準是否屬于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益類標準。不屬于的,應給出“廢止”的結論。
2)標準的層級
從推薦性國家、行業、地方三級標準的重點制定范圍上判斷標準應屬于哪個層級:
(1)推薦性國家標準是需要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標準,主要包括:
a)支撐法律、行政法規和強制性標準實施,或配套使用的標準;
b)跨行業跨領域的術語、符號、分類和方法等通用基礎標準(如GB/T 1.1-2009中4.3中列出的這類標準);
c)跨行業跨領域使用的通用規范、規程和指南標準;

表1 推薦性標準復審方法表
d)采用ISO、IEC和ITU等國際組織的標準,或國際國內統籌推進、支撐國內外標準互認工作的相關標準;
(2)推薦性行業標準是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標準。推薦性行業標準重點制定本行業領域的重要產品、工程技術、服務和行業管理標準;
(3)推薦性地方標準是需要在特定行政區域內統一的標準。推薦性地方標準可制定滿足地方自然條件、民族風俗習慣的特殊技術和管理要求。
標準不屬于相應層級范圍的,應給出“轉化”的結論,并給出轉化為何種層級的具體建議。
3)標準的協調性
評估與其他標準是否存在內容交叉、重復,甚至主要技術指標矛盾的問題。
標準存在交叉的,應給出“修訂”結論;不同層次間標準存在重復、矛盾的,下一層級的標準,應給出“廢止”結論;若標準涉及不同管理主體,無法直接給出“廢止”或“修訂”結論的,應給出“協調”的評估結論,并提供交叉矛盾的標準清單,指出交叉矛盾的主要內容,給出具體的協調建議。
4)標準的適用性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評估標準的適用性:
(1)標準對應的產品、技術和服務是否已被淘汰,標準沒有實施效益或無人使用。已被淘汰或無人使用的,應給出“廢止”的結論;
(2)對于采標標準,對應國際標準是否已更新。有更新且適用于我國情況的,應給出“修訂”的結論;
(3)標準的內容是否與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情況相適應。不適應的,應給出“修訂”的結論;適應的,應給出“繼續有效”的結論。
1)復審結論為“廢止”的標準,可直接廢止的,由相關管理主體發布廢止公告。可由市場承接的,應做好政府標準廢止和市場標準培育的銜接工作,并視情況廢止,避免因政府標準廢止同時沒有相應市場標準給市場帶來的混亂。復審結論為“廢止”的計劃項目,由相關管理主體撤銷計劃。原則上,2010年以前(含)下達的計劃項目應廢止。
2)復審結論為“轉化”的標準,相關管理主體協商后按照規定程序進行轉化。對于計劃項目,如果需要制定為其他層級的標準,應廢止原有計劃并重新申報新的計劃項目。
3)復審結論為“協調”的標準,由涉及的相關管理主體先行協調,協調不一致的再提交國家標準委協調。協調一致后再修訂或廢止相關標準。
4)復審結論為“修訂”的標準,由相關管理主體按照輕重緩急開展修訂工作。
5)復審結論為“繼續有效”的標準,由相關管理主體通過門戶網站向社會告知標準的復審時間。
推薦性國家標準的集中復審由國家標準委統一組織,具體按職責由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行業協會、集團公司和直屬技術委員會分頭實施,并將復審結果報送國家標準委。
推薦性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集中復審分別由各行業主管部門和各地方標準化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并將復審結果報送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
上報階段:2016年12月。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地方標準化主管部門向聯席會議辦公室上報復審結論。復審結論的報表格式見附表。
準備階段:2016年4月。國家標準委、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各地方標準化主管部門分別梳理現行的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信息;
復審階段:2016年5月~11月。國家標準委、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地方標準化主管部門分別組織開展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復審工作;其中,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行業協會、集團公司和直屬技術委員會應于2016年11月底將推薦性國家標準的復審結論報國家標準委;
1)人員保障。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的各地方標準化主管部門應根據方案要求和實際需要,安排專人具體負責此項工作。充分依托標準化專業機構為集中復審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2)經費投入。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各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大推薦性標準集中復審和體系優化工作的經費投入,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3)信息化保障。國家標準委向各級標準化主管部門提供推薦性國家標準、備案行業標準和備案地方標準信息,為復審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數據支撐。
附表:推薦性標準集中復審結論匯總表,見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