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王鑫++吳海東++田云+呂艷玲



摘要:以7個“娃娃菜”優良雜交種為試材進行小孢子培養,通過優化培養條件建立高效培養體系。結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間的小孢子胚誘導能力差異極顯著,33 ℃條件熱擊48 h,胚誘導率達最大值;NLN-13+0.05 mg/L 6-BA+0.05 mg/L NAA為適宜的誘胚培養基,MS+3%蔗糖+0.75%瓊脂+0.1 g/L活性炭是小孢子植株繼代和壯苗的適宜培養基,MS+3%蔗糖+0.7%瓊脂+0.1 mg/L NAA是小孢子植株適宜的生根培養基。通過游離小孢子培養,獲得大量的小孢子胚狀體和再生植株195株,篩選獲得2個優異的雙單倍體(DH系)植株。
關鍵詞:微型大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胚狀體;再生植株;娃娃菜;雙單倍體(DH系);熱擊
中圖分類號: S634.102.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236-03
收稿日期:2016-01-07
基金項目:遼寧省科學事業公益基金(編號:2013002001)。
作者簡介:王麗麗(1981—),女,河北滄州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十字花科蔬菜遺傳育種研究。E-mai:wanglili_81@163.com。
通信作者:田云,碩士,副研究員。E-mail:cloudtian@163.com。大白菜是我國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備受育種工作者的關注。隨著消費者對大白菜的球色、品質提出更高要求,為滿足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研究者傾向于注重球色、品質以及品種的新、奇、特等開展各種類型大白菜品種的育種研究。“娃娃菜”別稱微型大白菜,其名字起源于中國,是一種小株型、具有特殊食用價值的大白菜,外形美觀、可密植、耐貯藏、耐運輸,可保證產品的整齊一致,有利于實現產業化。娃娃菜由于生長周期一般為45~50 d,相對較短,因此病蟲害也較普通大白菜少,在生長過程中施用農藥量也少,是一種綠色、安全的蔬菜。另外,娃娃菜纖維含量較少,營養物質含量更加豐富,口感更好。盡管“娃娃菜”的概念起源于中國,產地和消費市場均在中國,但我國開展娃娃菜育種較國外晚,目前市場上使用最多的卻是韓國和日本品種,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娃娃菜品種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在花椰菜、菜薹、芥藍、普通白菜、大白菜、青梗菜、小松菜等多種蕓薹屬農作物[1-7]上獲得成功,用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創制的雙單倍體純系(DH系)作親本可以加快育種進程。本試驗選用引自韓國的4個娃娃菜雜交種及國內3個娃娃菜雜交種為材料,對影響娃娃菜胚狀體發生及其成苗的關鍵因素如基因型、低溫預處理及激素等進行系統分析,以更好地利用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創制新、奇、特蔬菜品種DH系,創新種質資源,豐富大白菜品種類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3年9月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基地進行,試驗材料共7個,分別為愛娃、小巧娃娃菜、明月黃娃娃菜、金玲等4個引自韓國的娃娃菜雜交種及秀麗娃娃菜、津夏三號、金春娃2號等3個中國產的娃娃菜雜交種。試材分3批播種,第1批于8月下旬開始,將萌動種子在4 ℃冰箱中春化處理25 d,9月下旬播種于穴盤,11月初栽植于花盆中溫室培育,12月中旬至翌年3月開花取樣;第2、第3批試材各延遲30 d播種,春化及定植時間順延。
1.2試驗方法
1.2.1游離小孢子培養方法小孢子培養采用常規方法,略有改進。開花期,采集健壯植株上長2~3 mm的花蕾,用流動的清水沖洗5 min,75%乙醇表面消毒30 s,再用0.1% HgCl2溶液滅菌8 min,無菌水洗滌3次,每次5 min;瀝干水分,B5液體洗滌培養基中用玻璃棒碾壓花蕾,擠出小孢子;小孢子懸浮液經孔徑為50 μm的尼龍網過濾,1 100 r/min離心3 min;棄上清液,所得沉淀物即為純凈小孢子;將分離純化的小孢子用NLN-13培養基懸浮,用直徑為60 mm的培養皿分裝,每皿5 mL,Parafilm膜封口;33 ℃條件下暗培養,然后轉至25 ℃條件下暗培養,直至14~21 d長出肉眼可見的胚狀體。
1.2.2小孢子培養體系優化處理方法將分離純化的小孢子懸浮液分別在33 ℃條件下進行24、48、72 h熱擊暗培養 21 d,統計胚誘導率,比較33 ℃熱擊處理不同時間對小孢子胚發生的影響;在NLN-13培養基中添加不同濃度6-BA和NAA培養21 d,統計胚誘導率,比較培養基中6-BA、NAA濃度及其配比對小孢子胚發生的影響;將子葉形胚轉入到添加不同濃度6-BA和NAA的MS培養基中培養25 d,統計胚成苗率,比較MS培養基中6-BA、NAA濃度及其配比對小孢子胚成苗的影響;將分生苗轉入MS培養基中繼代培養,每25~30 d繼代1次,9月下旬,將經過多次繼代培養獲得的試管苗轉入到添加不同濃度NAA的MS培養基中培養25 d左右誘導生根,后移至花盆中溫室培育。
1.3統計與分析方法
利用流式細胞儀鑒定再生植株倍性;應用DPS 2000統計軟件采用鄧肯氏新復極法差對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品種小孢子胚誘導情況
由表1可知,NLN-13培養基上培養小孢子14~21 d,7個參試品種中有3個品種誘導出胚狀體,誘導率為42.9%;不同品種間的胚誘導能力有極顯著差異,津夏三號相對最高,平均每蕾產胚為1.51個。
2.2小孢子胚誘導體系優化
2.2.1熱擊處理對胚誘導的影響將分離純化的小孢子懸浮液在33 ℃條件下分別熱擊暗培養不同時間。由表2可知,熱擊處理對娃娃菜小孢子胚誘導能力的影響效果明顯,同一品種熱擊培養不同時間,其小孢子胚誘導能力差異極顯著;不進行熱擊或熱擊培養24 h,津夏三號等3個品種均未誘導出小孢子胚狀體;熱擊48 h為最佳培養時間,胚誘導能量達到最大,津夏三號、秀麗娃娃菜、金春娃2號的平均每蕾產胚分別為1.35、1.08、0.45 個,熱擊超過48 h,胚誘導能力下降。
2.2.2激素濃度對小孢子胚狀體誘導的影響由表3可知,添加適宜濃度6-BA和NAA的NLN-13培養基可以提高胚狀體的誘導能力;胚狀體發生培養基適宜的激素濃度為 6-BA 0.05 mg/L+NAA 0.05 mg/L,以津夏三號的胚誘導效果最高,平均每蕾產胚1.35個。
2.2.3振蕩培養對小孢子胚狀體發育的影響將培養15 d的小孢子胚狀體在25 ℃恒溫搖床上50 r/min繼續暗培養發現,與不振蕩培養相比,振蕩培養有利于促進子葉形胚狀體的發育,胚狀體生長速度加快(圖1-A)。
2.3激素濃度對胚成苗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子葉形胚轉入不含任何激素的MS+3%蔗糖+0.8%瓊脂+0.1 g/L活性炭培養基上培養14~21 d,子葉形胚形成愈傷組織(圖1-B),并沒有形成不定芽,而轉入含有 1 mg/L 6-BA、0.1 mg/L NAA的MS+3%蔗糖+08%瓊脂+0.1 g/L活性炭培養基上培養,會分生出不定芽(圖1-C),添加激素濃度如過高,則影響不定芽的質量,產生畸形苗。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好先將子葉形胚轉入不含激素的MS培養基培養,形成愈傷組織后再轉入含有激素的MS培養基,以促進更多叢生苗的形成。
2.4繼代和生根培養
將獲得的小孢子分生苗轉入MS+3%蔗糖+0.75%瓊脂+0.1 g/L活性炭培養基上進行繼代培養,每隔25 d左右繼代1次,經2~3次繼代,小孢子由纖弱植株逐漸復壯形成再生植株(圖1-D);試管苗長到6~7片真葉時,將壯苗轉到MS+3%蔗糖+0.7%瓊脂+0.1 mg/L NAA的生根培養基上,培養25 d左右即可生出粗壯、整齊的白色根系,煉苗后移栽至花盆在溫室中培育。目前,已經獲得195株小孢子再生植株。須說明的是,小孢子植株繼代和壯苗培養過程中,在培養基中添加0.1 g/L的活性炭會有利于小孢子植株的復壯。
2.5DH系評價
對獲得的再生植株測定其育性及倍性,結果表明,獲得的195株再生植株,可育株有167株,不育株有28株,可育株中單倍體植株有4株,雙單倍體植株有155株,四倍體植株有8株。經秋季田間性狀鑒定,篩選出2個優良的DH系15W05、15W16(圖2)。
3討論與結論
目前,有對春結球黃心大白菜、抗根腫病大白菜、耐抽薹大白菜等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的研究報道[8-10],主要是對影響胚狀體發生及其成苗的關鍵因素包括基因型、低溫預處理及激素等進行系統分析,完善小孢子培養技術體系。本試驗將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與育種實踐相結合,重點研究娃娃菜游離小孢子的培養,旨在將該技術應用于創制新、奇、特的大白菜品種,以豐富大白菜種質資源。
蔣武生等開展基因型、高、低溫預處理、激素對大白菜胚胎發生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基因型是決定小孢子胚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適當的低溫預處理或熱擊處理能夠提高小孢子胚的發生頻率;培養基中添加適宜濃度的激素6-BA、NAA能促進小孢子胚狀體產生。本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品種娃娃菜的小孢子胚誘導能力差異顯著;影響小孢子胚狀體發生及發育的關鍵因素主要為熱擊處理、激素濃度及振蕩培養;胚狀體發生培養基中添加濃度均為0.05 mg/L的6-BA、NAA,小孢子胚誘導率最高,這與前人研究結果[11-12]一致。小孢子正常是通過不對稱核分裂后發育成花粉,而要讓小孢子發育成胚,就要阻斷原有的配子體發育,使小孢子進行對稱性分裂向孢子體方向發育,才能誘導小孢子胚的發生[13-16]。姜立榮等觀察白菜小孢子發現,單核晚期,小孢子大部分都有1個清晰的占整個細胞50%以上的大液泡,25 ℃條件下小孢子會進行不對稱分裂,而經過32 ℃處理,對稱分裂成為其主要的分裂方式[13]。本試驗中,熱擊預處理對娃娃菜小孢子胚發生的作用最為明顯,分離純化的小孢子懸浮液在33 ℃條件下熱擊 24 h,未誘導出小孢子胚狀體,熱擊48 h則胚誘導效果達到最大值,熱擊超過48 h時胚誘導能力下降,這說明熱擊處理也是影響小孢子胚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張曉芬,王曉武,張延國,等. 花椰菜游離小孢子培養再生植株研究[J]. 中國蔬菜,2005(1):16-17.
[2]王濤濤,李漢霞,張繼紅,等. 紅菜薹游離小孢子培養與植株再生[J]. 武漢植物學研究,2004,22(6):569-571.
[3]何杭軍,王曉武,汪炳良.芥藍游離小孢子培養初報[J]. 園藝學報,2004,31(2):239-240.
[4]耿建峰,侯喜林,張曉偉,等. 影響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關鍵因素分析[J]. 園藝學報,2007,34(1):111-116.
[5]李 菲,張淑江,章時蕃,等. 大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高效體系的研究[J]. 中國蔬菜,2014(8):12-16.
[6]馮 輝,楊 碩,王超楠,等. 青梗菜優異DH系的創制與利用[J]. 中國農業科學,2009,42(9):3195-3202.
[7]于文佳.小菘菜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的優化[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8]潘洪艷,馮 輝.春結球黃心大白菜小孢子胚誘導和植株再生[J]. 中國蔬菜,2009(8):32-35.
[9]胡靖鋒,戴永娟,汪 騫,等. 抗根腫病大白菜小孢子培養優化條件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1,33(5):893-898.
[10]崔麗娟,于拴倉,薛林寶,等. 預處理對晚抽薹大白菜游離小孢子胚胎發生的影響[J]. 西北農業學報,2011,20(10):69-73.
[11]蔣武生,原玉香,張曉偉,等. 提高大白菜游離小孢子胚誘導率的研究[J]. 華北農學報,2005,20(6):34-37.
[12]包美麗,付 穎,鄭鵬婧,等. 黃心春結球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體系的優化[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1,42(4):417-421.
[13]姜立榮,劉 凡,李懷軍,等. 大白菜小孢子胚狀體發生早期的超微結構研究[J]. 北京農業科學,1996,16(3):28-31.
[14]Fan Z,Armstrong K C,Keller W A. Development of microspores in vivo and in vitro in Brassica napus L[J]. Protoplasma,1988,147(2):191-199.
[15]Telmer C A,Newcomb W,Simmonds D H. Microspore development in Brassica napus and the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on division in vivo and in vitro[J]. Protoplasma,1993,172(2):154-165.
[16]Aionesei T,Touraev A,Heberle-Bors E. Pathways to microspore embryogenesis [M]//Haploids in crop improvementⅡ-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Berlin:Springer-Verlag,2005,56: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