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養秀+杜燕萍++陳彩錦++穆蘭海++常克勤



摘要:以不同單位提供的21個苦蕎品種為供試材料,分析材料中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粗纖維、DCI、總黃酮和水分7種營養物質的含量以及與農藝性狀、產量的相關性。結果表明:不同品種的各營養成分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粗蛋白含量與株高呈顯著正相關;水分含量與主莖節數呈極顯著正相關;粗脂肪含量與主莖分枝數、單株花序數呈顯著負相關;粗纖維含量與667 m2產量呈顯著負相關。這為研究苦蕎營養品質的遺傳規律和開展育種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苦蕎;營養品質;農藝性狀;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S517.0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139-04
收稿日期:2015-04-21
基金項目: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08-E-5)。
作者簡介:母養秀(1985—),女,寧夏固原人,碩士,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作物栽培與育種研究。E-mail:muyangxiu@aliyun.com。
通信作者:??饲?,研究員,主要從事燕麥蕎麥栽培與育種研究。Tel:(0954)2032678??嗍w[Fagopyrum tataricum (L.) Gaertn]屬于蓼科蕎麥屬植物[1],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和重視[2],具有廣泛的開發利用前景[3]??嗍w富含蛋白質、淀粉、脂肪、D-手性肌醇(DCI)、黃酮類等多種營養物質[4-10],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壓和降血酯等多種保健功能[11-1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膳食平衡和食療[15],苦蕎茶、苦蕎粉等多種苦蕎產品已上市銷售。
當前,關于苦蕎的農藝性狀、品種和品質等方面已有較多研究和報道[1-2,8,15-16]。本試驗對21份苦蕎材料進行品質、農藝性狀及產量的方差分析,并對其進行相關性分析,為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苦蕎品種和開展新品種選育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共21個苦蕎品種,品種名稱和來源見表1。
1.2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4年6—9月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彭堡村燕麥蕎麥試驗基地進行,地塊位于106°09′E、36°05′N,海拔1 660 m。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品種3次重復,共63個小區,小區面積為20 m2(5 m×4 m),每小區種植13行,行間距33 cm,密度105萬苗/hm2。結合播種基施磷酸二銨 150 kg/hm2,于2014年5月25日機播。在參試品種生育期間人工除草2次,保證各參試品種正常生長發育。
1.3品質指標的測定方法
播種后按蕎麥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進行記載生育時間。待植株成熟后,每個小區隨機取樣10株,考察株高、主莖分枝數、主莖節數、單株花序數、單株粒數、單株粒質量、千粒質量、粒形、粒色。然后分小區收獲,脫粒、晾曬,稱質量。利用籽實進行品質分析,品質所有分析數據均以風干基計。粗蛋白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17]測定,粗脂肪含量采用索氏抽提法[17] 測定,粗淀粉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18] 測定,粗纖維含量采用質量法[19] 測定,DCI含量采用不同溶劑法[9] 測定,總黃酮含量采用比色法[20] 測定,水分含量采用干質量法測定[19]。
1.4數據分析
利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和營養成分的相關性分析,用SPSS進行方差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苦蕎品種的營養品質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苦蕎品種的各營養成分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不同苦蕎品種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晉蕎麥2號,為14.93%,與其他各品種之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晉蕎5號含量最低,為11.61%,與其他各品種之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黑豐一號,為3.04%;其次是苦蕎04-46,為2.90%;粗脂肪含量最低的是川蕎4號,為1.71%;晉蕎5號和平蕎6號差異不顯著,其他品種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粗淀粉含量最高的是西蕎2號,為65.24%;最低的是川蕎2號,含量為60.37%;黔苦3號和云蕎2號,黔苦4號和晉蕎5號差異不顯著,其他品種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粗纖維含量最高的是晉蕎4號,為1.38%;含量最低的是晉蕎麥2號,為0.69%,均與其他各品種差異極顯著。DCI含量最高的是川蕎2號,為0.085%;晉蕎5號的含量最低,為0037%,均與其他各品種差異極顯著??傸S酮含量最高的是川蕎2號,含量為2.45%,與晉蕎4號之間差異不顯著;含量最低的是西蕎1號,為2.11%,均與其他各品種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水分含量最高的是定引1號,為11.43%;含量最低的是六苦2081,為9.70%,均與其他各品種差異極顯著。多樣性的種質資源為開展苦蕎品種育種提供了豐富材料。
2.2不同苦蕎品種的農藝性狀和產量
由表3可見,不同苦蕎品種的農藝性狀的變化幅度分別為105~109 d(生育期)、88.8~120.5 cm(株高)、1.1~4.2個(主莖分枝數)、11.7~15.8節(主莖節數)、9.4~34.6個(單株花序數)、50.3~178.1粒(單株粒數)、0.79~2.70 g(單株粒質量)、14.3~16.8 g(千粒質量)、146.67~306.67 kg(667 m2產量)。其中,單株粒數和單株粒質量各品種之間差異極顯著,產量最高的是晉蕎麥2號,與其他各品種之間差異極顯著。
2.3不同苦蕎品種營養品質與農藝性狀及產量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營養品質中粗蛋白含量與株高呈顯著正相關;水分含量與主莖節數呈極顯著正相關;粗脂肪含量與主莖分枝數、單株花序數呈顯著負相關;粗纖維含量與 667 m2 產量呈顯著負相關;DCI含量與生育期、667 m2產量分別呈顯著、極顯著負相關;其他營養成分與農藝性狀、產量的相關性均未達到顯著水平。此外,主莖節數與株高呈極顯著正相關;單株花序數與主莖分枝數呈極顯著正相關,與主莖節數呈顯著正相關;單株粒數與株高、主莖分枝數呈顯著正相關,與主莖節數、單株花序數呈極顯著正相關;單株粒質量與株高、主莖分枝數呈顯著正相關,與主莖節數、單株花序數、單株粒數呈極顯著正相關;667 m2產量與生育期呈顯著正相關。各營養成分之間的相關性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3結論與討論
蕎麥是一種特色雜糧作物,營養品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價值的高低和產品的市場潛力[21]。蛋白質、粗脂肪、粗淀粉、粗纖維、總黃酮的含量及DCI是蕎麥的主要營養指標。其中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黃酮及DCI的含量越高,品質就越好,開發潛力就越大。本試驗分析了21個苦蕎品種籽實中的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檢測結果與萬麗英報道的蛋白質含量達 11%~15%[22]基本一致。苦蕎中的粗脂肪含量范圍為171%~3.04%,與萬麗英報道的苦蕎籽粒中粗脂肪含量在 1%~3%[14]基本一致。粗淀粉含量平均值為61.87%,這與時政等對35份苦蕎資源測定的總淀粉含量的平均值為628%[23]基本接近。粗纖維的含量范圍為0.69%~1.38%,比時政等對30份苦蕎資源的粗纖維含量的測定結果范圍336%~31.08%[24]低,測定結果存在差異,可能與檢測方法不同或材料間存在差異性有關。DCI的含量平均值為0053%,與徐寶才等的測定結果為0.050%[25]一致??傸S酮含量范圍為 2.11%~2.45%,與黃凱豐等對35份苦蕎資源的黃酮測定含量范圍2.19%~4.02%[26]基本一致??嗍w的單株粒質量可以通過選擇株高、單株粒數和千粒質量來提高[27],楊玉霞等對苦蕎主要農藝性狀與單株籽粒產量的相關和通徑分析研究發現,主莖節數、主莖分枝數、有效花序數、千粒質量是影響單株粒質量的主要因素[28]。陳穩良等對苦蕎區試品種的產量相關性狀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研究表明,與產量灰色關聯度大小順序依次是株高>單株粒質量>主莖分枝>主莖節數>千粒質量[29]。本研究發現單株粒質量與株高、主莖分枝數呈顯著正相關,與主莖節數、單株花序數、單株粒數呈極顯著正相關,與上述已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另外,農藝性狀、產量、構成因素對苦蕎營養品質含量的相關性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對營養品質與農藝性狀及產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株高是影響粗蛋白含量的重要因素,呈顯著正相關;粗脂肪含量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主莖分枝數、單株花序數,呈顯著負相關;粗纖維含量與667 m2產量呈顯著負相關;DCI含量與生育期、667 m2產量分別呈顯著和極顯著負相關;水分含量與主莖節數呈極顯著正相關。這些相關性對研究苦蕎的營養品質的遺傳規律和開展品質育種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海平,李靈芝,任彩文,等. 溫度、光照對苦蕎麥種子萌發、幼苗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4(5):158-161.
[2]萬麗英. 高海拔地區播種密度對苦蕎主要品質性狀的影響[J]. 作物雜志,2008,03(3):57-59.
[3]趙鋼,唐宇,王安虎,等. 中國的蕎麥資源及其藥用價值[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1,20(2):31-32.
[4]黃元射,李明,孫富年,等. 苦蕎品種在重慶低海拔地區的主要經濟性狀表現[J]. 種子,2008,27(4):66-68.
[5]Rout M K,Chrungoo K,Rao K S.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basic subunit of 13S globulin of buckwheat[J]. Phytochemistry,1997,45(5):865-867.
[6]Radovic R S,Maksimovic R V,Brkljacic M J,et al. 2S albumin from buckwheat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seed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99,47(4):1467-1470.
[7]張美莉,胡小松. 蕎麥生物活性物質及其功能研究進展[J]. 雜糧作物,2004,24(1):26-29.
[8]宋毓雪,胡靜潔,孔德章,等. 不同氮、磷、鉀水平對苦蕎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4,41(3):411-415.
[9]盧丞文. 蕎麥中D-手性肌醇分離提取與純化研究[D]. 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07.
[10]陳慶富. 蕎麥生產100 問[M]. 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1-2.
[11]Gwak C S,Lim S J,Kim S A,et al. Antioxidative and antimutagenic effects of Korean buckwheat,sorghum,millet and Jobs Tears[J]. J Korean Soc Food Sci Nutr,2004,33(6):921-929.
[12]賈冬英,姚開,張海均. 苦蕎麥的營養與功能成分研究進展[J]. 糧食與飼料工業,2012(5):25-27.
[13]張振福,羅文森. 苦蕎麥的化學成分與特殊功能[J]. 糧食與飼料工業,1998(2):42-43.
[14]萬麗英. 苦蕎麥的營養與開發應用前景[J]. 農業科技通訊,2010(9):90-92.
[15]李月,石桃雄,黃凱豐,等. 苦蕎生態因子及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分析[J]. 西南農業學報,2013,26(1):35-41.
[16]廉宇. 赤峰市苦蕎麥品種比較試驗初報[J]. 耕作與栽培,2014(3):17,19.
[17]王叔淳. 食品衛生檢驗技術[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8.
[18]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組.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19]高俊鳳. 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0]張琪,劉慧靈,朱瑞,等. 苦蕎麥中總黃酮和蘆丁的含量測定方法的研究[J]. 食品科學,2003,24(7):113-116.
[21]向達兵,趙江林,胡麗雪,等. 施氮量對苦蕎麥生長發育、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0(14):57-59.
[22]萬麗英. 高海拔單作區不同密度對苦蕎產量與品質影響的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23]時政,韓承華,黃凱豐. 苦蕎種子中淀粉含量的基因型差異研究[J]. 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11,34(2):107-110.
[24]時政,宋毓雪,韓承華,等. 苦蕎的膳食纖維含量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5):62-66.
[25]徐寶才,肖剛,丁霄霖. 色譜法分析檢測苦蕎籽粒中的可溶性糖(醇)[J]. 色譜,2003,21(4):410-413.
[26]黃凱豐,時政,韓承華,等. 不同產地苦蕎籽粒中總黃酮含量比較[J]. 河南農業科學,2011,40(9):38-40.
[27]楊明君,郭忠賢,陳有清,等. 苦蕎麥主要經濟性狀遺傳參數研究[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5(5):19-20.
[28]楊玉霞,吳衛,鄭有良,等. 苦蕎主要農藝性狀與單株籽粒產量的相關和通徑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6):6719-6721,6746.
[29]陳穩良,趙雪英,李秀蓮,等. 苦蕎產量與主要性狀的灰色關聯度評價[J]. 山西農業科學,2009,37(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