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李偉文++王叢叢++郭亞楠+++許強華



摘要:研究了蟹籠誘捕海洋生物的性能,為提高深淵生物采集能力提供合理指導。為研究蟹籠作業中不同餌料及不同入魚口末端形狀的誘捕性能,在室內水槽中選用入魚口末端為扁形和圓形的2種蟹籠進行誘捕試驗,比較兩者對克氏原螯蝦的誘捕效果。對入魚口末端為扁形和圓形的2種蟹籠的誘捕效果進行比較,發現入魚口末端為圓形的蟹籠誘捕效果更佳。以入魚口末端為圓形的蟹籠進行不同餌料的野外誘捕試驗,結果表明,生物型誘餌對水生生物的誘捕效果最好,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次之。本研究結果為后續深淵誘捕采樣器誘捕餌料的選擇提供依據。
關鍵詞:蟹籠;誘捕;生物采樣
中圖分類號: S973.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351-03
收稿日期:2015-05-10
基金項目:深淵科學技術基金(編號:HSTRC-S-2013-01);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13013A);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對外合作支持項目(編號:IC201304)。
作者簡介:劉洋(1986—),男,安徽六安人,碩士,助理實驗師,主要從事漁業資源與分子進化研究。E-mail:y_liu@shou.edu.cn。
通信作者:許強華,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功能基因與分子進化研究。E-mail:qhxu@shou.edu.cn。誘捕技術是深淵生物通用的技術之一,目前的捕獲技術主要包括拖網技術、取樣器或抓斗獲取生物樣本技術。其中,深海底拖網技術對棲息地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巨大,在國際上受到嚴格限制[1]。取樣器主要針對底棲微生物,在深淵生態研究中的應用具有很大局限性[2-3]。抓斗獲取的生物樣本有限,且對操作具有很高要求,是一種可視化條件下的采樣模式[4]。蟹籠漁具漁法因其具有低能耗、少勞動力、漁獲價位高、不破壞生態環境等優點[5]而被廣泛應用。蟹籠的誘捕餌料在漁業中的應用日益凸出,學者對其進行了初步研究[6-7],為提高蟹籠的誘捕性能提供了基礎的科學背景。蟹籠誘捕性能的相關評價尚未見報道,研究蟹籠誘捕海洋生物的性能可為提高深淵生物采樣能力提供科學指導。
為驗證蟹籠誘捕性能的有效性,擬在實驗室和野外條件下對蟹籠不同誘捕餌料、入魚口形狀的相關誘捕性能進行初步對比,為有效利用蟹籠進行深淵采樣時對誘捕餌料、入魚口形狀的選擇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室內水槽試驗采用3個市售普通入魚口,直徑為35 cm,入魚口末端分為扁形和圓形2種蟹籠。野外試驗采用定做的不銹鋼骨網籠,直徑80 cm、高26 cm,不銹鋼框架直徑4 mm、無根邊支架2 mm。外罩網由網目為1 cm的聚氯乙烯組成,入魚口為漏斗形,末端為圓形,直徑為12 cm,共5個入魚口(圖1)。實驗室誘捕試驗采用市場隨機購買的克氏原螯蝦。
1.2試驗方法
室內試驗于大型水槽中進行,采用市售普通蟹籠,直徑為35 cm,共3個入魚口,入魚口末端分為扁形和圓形2種,主要以克氏原螯蝦為誘捕對象進行誘捕試驗。試驗過程中,采用黑布簾覆蓋大型水槽以模擬黑暗環境。從放網至收網歷時 3 h,對不同入魚口及3種不同飼料的誘捕效果進行差異比較。野外試驗地點位于上海海洋大學的人工湖內,為模擬深淵的黑暗環境,將放網、收網時間分別設為第1天的19:00、第2天的07:00,歷時12 h。選用誘捕效果較好的圓形入魚口蟹籠,以3種不同餌料進行誘捕試驗,分析不同類型飼料的誘捕效果。
1.3數據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對4個野外試驗組的不同漁獲物進行顯著性檢驗,并以相同方法對室內試驗中不同入魚口末端形狀的漁獲物進行顯著性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2種入魚口室內水槽試驗
克氏原螯蝦的室內誘捕試驗結果(表1)表明,入魚口末端為扁形的試驗中,生物內臟試驗組為23尾,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試驗組為13尾,發光型小蝦試驗組、空白對照組分別為2、1尾。入魚口末端為圓形的試驗中,生物內臟捕獲47尾,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捕獲25尾,發光型小蝦捕獲11尾,空白對照組捕獲8尾。
在室內誘捕試驗中,生物內臟對克氏原螯蝦的誘捕效率極顯著高于空白對照組,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的捕獲效率顯著高于空白對照組,而發光型小蝦對克氏原螯蝦的誘捕效率與空白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對于入魚口末端為圓形的蟹籠,每個試驗組捕獲的克氏原螯蝦均高于入魚口末端為扁形的蟹籠,且差異顯著(圖2)。
2.2入魚口末端圓形野外試驗
本研究共捕獲5種生物,分別為蝦虎魚、沼蝦、克氏原螯蝦、小魚(上層游泳生物)、螺螄。在野外對蝦虎魚的誘捕試驗中,生物內臟試驗組誘捕37尾,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試驗組誘捕27尾,發光型小蝦試驗組誘捕20尾,空白對照組僅誘捕8尾,其誘捕效率最低(表2)。生物內臟試驗組極顯著優于空白對照組,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試驗組、發光型小蝦試驗組均顯著優于空白對照組(圖3)。
對沼蝦在野外環境下的誘捕效率進行分析可知,生物內臟試驗組誘捕50尾,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試驗組誘捕31尾,發光型小蝦試驗組、空白對照組分別誘捕27、17尾(表2、圖3)。生物內臟的誘捕效果極顯著優于空白對照,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的誘捕效果顯著優于空白對照,發光型小蝦試驗組與空白對照組的誘捕效果無顯著差異(圖3)。
對野外克氏原螯蝦的誘捕效率進行分析可知,生物內臟試驗組捕獲2尾,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試驗組、空白對照組均捕獲1尾,發光型小蝦試驗組3次均未捕獲到克氏原螯蝦,4個試驗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表2、圖3)。
對游泳小魚的誘捕效率進行分析可知,生物內臟試驗組、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試驗組分別誘捕1、4尾,發光型小蝦試驗組捕獲3尾,空白對照組3次共捕獲1尾,4個試驗組的誘捕效率無顯著性差異(表2、圖3)。
對螺螄的誘捕效率進行分析可知,生物內臟試驗組誘捕37尾,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試驗組誘捕13個,發光型小蝦試驗組誘捕15個,空白對照組誘捕14個(表2)。生物內臟試驗組優于空白對照組,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試驗組、發光型小
蝦試驗組與空白對照組的誘捕效果差異不顯著(圖3)。
3結論與討論
蟹籠作業是一種優質、低耗、高效、體積較小的漁獲作業方式,適用于各種海底地形,有效的誘捕餌料可大幅提高生產性能,促進漁業發展[8-9]。天然餌料在生產過程中不易保存,影響正常的生產活動;人工配合餌料因其便于喂食和儲存等優點成為漁業生產的有力助手,但其誘捕效果卻不如天然餌料。不同生物誘餌所具有的刺激性氣味各異,持續時間的長短也不同,對誘捕效果具有一定影響[10]。為在深淵誘捕試驗中采集更多的深淵生物樣本,摸索出適用于深淵生物采集的誘捕餌料是深淵生物誘捕技術研究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野外誘捕試驗中,通過觀察蝦虎魚的誘捕效率可知,生物內臟的誘捕效果最好,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發光型小蝦的誘捕效果次之,空白對照組的誘捕效果最差,表明所選取的餌料具有一定的適用性。蝦虎魚是底棲的肉食性魚類[11-12],主要攝食小蝦、小魚、沙蠶等[13]。配合飼料(即廣譜性配合飼料)的主要成分為魚粉和發光型小蝦,均為蝦虎魚的攝食對象,因此對蝦虎魚的誘捕效果較好。生物內臟作為一種天然餌料被很多生物廣泛攝取,因此其對蝦虎魚的誘捕效果最好。
對沼蝦的誘捕效果進行分析可知,生物內臟的誘捕效果最好,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次之,發光型小蝦的誘捕效率較低,與空白對照組沒有明顯差別。沼蝦是一種廣食性和雜食性動物[14-16],主要食物為植物碎屑、有機碎屑,而發光型小蝦不是其攝食對象,且沼蝦并沒有趨光性,因此發光型小蝦對沼蝦的誘捕效果較差。
在野外對克氏原螯蝦的誘捕試驗中,4個試驗組的誘捕效率無明顯差別,誘捕效果均較差。可能的原因有,野外區域的克氏原螯蝦資源量極其稀少,導致誘捕效果不好;以上餌料均不是克氏原螯蝦的主要食物,對其沒有引誘效果。在克氏原螯蝦的室內水槽試驗中,4個試驗組均能捕獲到克氏原螯蝦,表明野外區域克氏原螯蝦資源量極其稀少是野外試驗中克氏原螯蝦捕獲數量較少的根本原因。
野外誘捕試驗中4個試驗組對小魚的誘捕效果均不理想,推測其原因與克氏原螯蝦相同,且小魚為上層水生動物,不是本試驗的目標水層捕獲生物。對螺螄的捕獲效果進行分析可知,生物內臟的捕獲效果最好,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發光型小蝦的誘捕效果與空白對照組均無明顯差別。螺螄屬于雜食性生物[17-18],主要攝食天然水域中的微生物和其他有機物[19],無趨光性。而廣譜性魚蝦配合飼料的針對性較強,是針對魚蝦誘捕而設計的一款誘捕餌料,因此該餌料對螺螄的誘捕效果較差。
對比克氏原螯蝦的野外誘捕試驗和室內水槽試驗發現,誘捕水域具有一定豐度的誘捕生物時才能體現不同誘捕餌料的誘捕效果差異,當誘捕生物量過于稀少時,其誘捕差異無法體現。不同蟹籠入魚口末端形狀對生物的誘捕效果也不同,入魚口末端為圓形的誘捕效果優于入魚口末端為扁形的。
進行深淵生物采集時,采用入魚口末端為圓形的蟹籠,并以生物內臟為誘餌是較為理想的作業方式,能夠有效用于深淵生物的采集。
參考文獻:
[1]Gianni M. High seas Bottom trawl fisherie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biodiversity of vulnerable deep-sea ecosystems:op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ction[M]. Gland:IUCN,2004:1-6.
[2]鄢泰寧,昌志軍,補家武. 海底取樣器工作機理分析及選用原則——海底取樣技術專題之二[J]. 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01(3):19-22.
[3]詹雪雄. 水下機器人自主采樣系統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4]翟世奎,李懷明,于增慧,等. 現代海底熱液活動調查研究技術進展[J]. 地球科學進展,2007,22(8):769-776.
[5]黃東萬,林東年. 蟹籠捕撈技術[J]. 中國水產,2004(1):79-80.
[6]陳小娥. 籠捕梭子蟹引誘餌料初步研究[J]. 浙江水產學院學報,1997,16(4):31-36.
[7]莊慶安,洪曉君,錢佳君,等. 海洋漁業蟹籠作業人工誘餌的研發[J].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1):72-76.
[8]Roosenburg W M. The impact of crab pot fisheries on terrapin(Malaclemys terrapin)populations:where are we and where do we need to go[C].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of Turtles of the Mid-Atlantic Region:A Symposium,2004:23-30.
[9]Bishop J M. Incidental capture of diamondback terrapin by crab pots[J]. Estuaries,1983,6(4):426-430.
[10]洪明進,蘇新紅,馮森. 魚籠誘捕魚類的漁具結構與漁法特點[J]. 福建水產,1999(3):74-78.
[11]韓東燕. 膠州灣主要蝦虎魚類攝食生態的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12]韓東燕,薛瑩,紀毓鵬,等. 膠州灣六絲鈍尾蝦虎魚的攝食生態特征[J]. 應用生態學報,2013,24(5):1446-1452.
[13]孫幗英,陳建國. 斑尾復蝦虎魚的生物學研究[J]. 水產學報,1993,17(2):146-153.
[14]劉軍,龔世園,何緒剛,等. 武湖日本沼蝦食性的研究[J]. 淡水漁業,2005,35(1):25-28.
[15]屈忠湘. 青蝦的生物學觀察[J]. 淡水漁業,1990,20(1):3-6.
[16]萬繼波. 青蝦的習性與養殖[J]. 淡水漁業,1995,25(3):38.
[17]王明寶,陳斌. 中華圓田螺特征特性及池塘人工養殖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12(9):343-343,347.
[18]姚玲霞,王為木,劉慧,等. 飲用水源地底棲生物抗氧化預警系統[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6):317-319.
[19]袁炎長. 田螺養殖[J]. 致富之友,20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