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林++焦慶清++吳萍++朱大威+++陸建珍



摘要:加快提升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關鍵舉措。從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內涵、發達國家經驗借鑒、江蘇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現狀、問題、需求等進行探討分析,提出江蘇加快提高現代農業物質技術準備水平的政策建議,主要有加強農機綜合利用水平、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機技術推廣、新型農業機械研發、農機具購買財政補貼等。
關鍵詞:現代農業;物質裝備;技術水平;發達國家;江蘇;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566-04
收稿日期:2016-02-03
基金項目: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課題(編號:15SSL025)。
作者簡介:朱方林(1970—),男,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農業科技發展等研究。E-mail:zfl4391@163.com。
通信作者:焦慶清,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Tel:(0523)80813688;E-mail:mtjqq@163.com。2014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明確指示:“發達地區一定要帶好頭,領好向,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落到實處”,并諄諄囑托江蘇“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關鍵舉措。江蘇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在全國帶好頭、領好向,毫無疑問離不開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提升。
1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的內涵
1.1農業物質技術裝備的概念
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運用的生產工具及其他勞動資料的總稱。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解放農業勞動力的重要工具。提升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對鞏固發展農業的基礎地位,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2農業物質技術裝備的特點
1.2.1季節性農業生產深受自然條件制約,具有非常鮮明的季節性特征,這就導致農業物質技術裝備使用表現出季節性。許多作物的播種期和收獲期都很短,某些農產品如水果等收獲后的加工期也不長,這就使許多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在1年內的使用時間很短[1]。農業生產的季節性使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利用率降低,進而提高了農產品成本。
1.2.2多樣性農作物種類和種植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具有多樣性特征。根據用途,可將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劃分為生產工具、建筑設施、運輸工具、貯藏設施等4大類。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各類農業機械,包括拖拉機及其配套農具、農用排灌動力機械、機動噴霧機、聯合收獲機、機動收割機及割曬機、機動脫粒機、農產品加工動力機械、畜牧業機械、畜力工具、生產性畜群等。
1.2.3成套性農業物質技術裝備的成套性是指完成一項相對獨立的農業生產任務需要一系列附件的集合,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這是由農業生產的特點所決定的。農業生產過程可以劃分為播種、施肥、收獲等很多環節,每個環節又可細分為很多具體的步驟,成套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可以有效地將這些勞動步驟整合起來,形成聯合攻關協作模式,實現一體化操作,最大限度地節省人力、物力。2發達國家提高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經驗借鑒
2.1日本
日本農業機械化的最大特點是主要農產品如水稻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水平高,產品質量好,農業機械對小規模經營適應力強,每公頃農用地拖拉機功率比美國、英國、法國等高度機械化的國家投入多[2]。日本農業機械化的快速推進和實施,主要得益于3個方面:一是立法支持。二戰后,日本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支持、保護農業和農民利益,促進、扶持農機化發展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如《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業經營基礎強化促進法》等。二是資金支持,具體包括財政信貸扶持、購機補貼扶持、引導形成農戶之間以農機分工合作方式形成的“農業機械銀行”,從而減輕農戶購買農機的資金壓力。三是引導農業經營集約化。20世紀60年代后,日本抓住以工業經濟為先導的經濟起飛、二三產業吸引大量勞動力的契機,鼓勵農戶擴大生產規模,使一般農戶的生產規模達到3.3~4.7 hm2,大大降低了農戶實現機械化的單位成本,為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3-4]。
2.2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促使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領先世界各國,最早實現了糧食生產的機械化。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更加提高,達到從土地耕翻、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干燥的全過程機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經濟作物從種植到收獲各個環節的全程機械化。當前,美國依然在種植業、工廠化畜禽飼養、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方面保持世界先進水平[5]。美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先,首先得益于高度發達的工業,如機械、化肥、航空航天等,為農業提供了大量的農業機械、化肥、農用飛機等先進生產資料和裝備。近幾年,美國在谷物聯合收割機、噴霧機、播種機等農業裝備上開始采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監控作業等,農業出現了向精準農業方向發展的趨勢[6]。
2.3以色列
以色列是一個農業資源極其貧乏的國家,尤其是水資源。以色列通過興修水利,使用先進技術,提高機械化程度,使農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水果、蔬菜和花卉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出口到歐美市場。以色列農業機械化和電子化水平高,科研人員以高新技術發展農用機械,使拖拉機、摘棉機、地溫測量器、病蟲害預警機、擠奶機等主要農用機械都實現了更新換代,并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普及。近年來,以色列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農業機械方面,如發明了一種裝有計算機和自動裝置的拖拉機,實現了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間作業[7-8]。
3江蘇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現狀
3.1農機裝備水平
“十二五”以來,江蘇農機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達 4 650 萬kW,比2010年增加1 253萬kW,增長了36.89%;拖拉機保有量為103.28萬臺,較2013年下降了2.25%,但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為15.12萬臺,較2013年新增1.99萬臺;稻麥聯合收割機、玉米聯合收獲機保有量分別為13.87、1.08 萬臺,分別比2010年增加了4.02、0.48 萬臺,增長率分別為 40.81%、80%;水稻插秧機發展迅速,2014年全省保有量為13.92 萬臺,是2010年的2.13倍,其中乘坐式為2.17 萬臺,占15.59%(表1)。由此可見,全省大中型機具保有量較“十一五”末有了較快的增長。
3.2農機作業水平
3.2.1糧食作物的機械化作業水平2014年,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其中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超過85%。水稻機插面積達到161.3萬hm2,機插率達到75%,基本實現水稻生產的機械化;純作玉米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82%、75%;秸稈機械化還田加速推進,全省稻麥秸稈還田面積超過353.3萬hm2,還田率達到86.3%。從作物間機械化水平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從各環節作業機械化水平看,機耕水平較高,其后依次是機收、機械種植水平(圖1)。
3.2.2特種經濟作物的機械化作業水平由圖2可見,花生、油菜、棉花的機耕水平都相對較高;油菜的機收水平高于機械化種植水平,花生和棉花的機收水平相對較低,特別是棉花,機收基本上是空白。
3.2.3畜牧水產養殖的機械化水平畜牧業機械化能夠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是推動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實現畜牧業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由數據統計可知,飼草料生產與加工、飼料投喂、糞便清理、環
境控制、擠奶、剪毛、撿蛋的機械化水平分別為79.31%、22.47%、25.76%、59.27%、93.15%、15.37%、15.82%,飼草生產與加工的機械化水平相對最高,其次是環境控制,其他各環節的機械化水平都相對較低。
3.2.4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2014年,江蘇省設施農業面積達到75.767萬 hm2,占全省耕地面積的16.49%,按照農業部農業機械管理司頒布實施的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試行)計算,目前江蘇省設施農業的機械化綜合水平為16.06%。從各環節機械化水平看,機耕水平相對較高,其后依次為灌溉施肥機械化水平、環境調控機械化水平、種植機械化水平、采運機械化水平(圖3)。
3.3江蘇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3.3.1全省糧食作物機械化得到較快發展,但仍然存在作物間、環節間、區域間的應用不平衡從作業水平看,種植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水平較低,種植業中又以糧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較高,經濟作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仍然較低;從區域看,江蘇省各地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以單位耕地農機動力看,蘇北地區較高,蘇南、蘇中地區相對較低;從單位水稻播種面積農機動力和機插秧水平看,蘇州、無錫、常州3個蘇南地區的機插秧水平分別是92.90%、96.77%、92.21%,整體上已經實現水稻種植的機械化,而鹽城、連云港、揚州、淮安4個蘇北地區的機插秧水平分別是73.94%、73.09%、76.44%、79.07%,水稻機插水平還有待提高。
3.3.2從農機裝備結構看,仍存在動力機械化多、配套機具少、糧食生產機具多、高效設施農業機具少等問題江蘇自2012年大中型拖拉機配套比和小型拖拉機配套比都有上升的趨勢,但與發達國家1 ∶ 4相比,差距還甚遠。
3.3.3部分農業裝備技術不成熟,農機、農藝不配套,技術有效供給不足當前,制約江蘇農機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適宜機械化技術與裝備供給不足,棉花、油菜等大宗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瓶頸尚未完全突破,特色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缺乏有益借鑒,市場需求批量較小、企業不愿投資。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較高,油菜、棉花和花生等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較低,林果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機械化提升空間很大。高效設施種植機械化生產面臨緊迫需求,省力化、機械化作業裝備體系剛剛形成,但是,仍然存在農機農藝融合難、重設施輕機具等突出問題,需要加大科技創新和示范推廣投入力度。
4江蘇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需求分析
4.1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對農機裝備需求
在糧食作物生產中,小麥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水稻是江蘇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目前江蘇省水稻生產的耕整地、收獲機械化水平較高,分別為96.39%、99.04%,栽植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為80.87%。總體來看,水稻種植距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目標也為之不遠。今后一段時期內,全省要加快水稻育秧中心建設,加強機械化育秧成套技術、育秧基質研究,推廣壯秧劑拌土、基質代替營養土、育秧流水線播種、室內暗化立苗、秧板擺盤綠苗、無紡布(防蟲網)覆蓋、硬盤硬地育秧、工廠化大棚集中育秧等成套育秧技術,提高育秧水平和育秧效率。同時,需加快高速插秧機等先進機插秧技術以及谷物烘干設備的研發。
油菜生產機械化對農機與農藝結合的要求較高,現行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和機械化生產的矛盾也尤為突出。目前,江蘇油菜生產小田塊、小面積、小規模種植,不同農戶、不同品種、不同種植方式等現象十分嚴重,單戶購機成本高,規模小、不集中又造成難以發展油菜社會化服務,這給機械化作業帶來困難。
4.2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對農機裝備需求
高效設施農業生產需要配套作業機具,對農機裝備的需求重點是解決溫室、大棚等設施栽培生產的配套機械化。進一步試驗示范質量輕、體積小、操作方便、多功能環保型微型耕整管理機械;引進試驗穴盤播種、育苗成套設備以及栽培基質機械化加工與處理技術及設備;示范推廣CO2氣肥發生器、超低量霧化降溫設備、常溫煙霧植保機;示范推廣經濟適用型溫室、大棚環境智能化檢測及預警設備等;加快推廣卷簾機等設施農業配套機具。
設施蔬菜生產更需要農機農藝的融合。蔬菜作物具有種類多、品種多、差異性大,精耕細作、環節多、作業要求高,復種指數高、用工多、季節性強等特點,這些均是制約農機農藝融合的重要原因。目前,設施蔬菜作業機具裝備體系已初步形成,在育苗、整地、直播、移栽、灌溉、植保、環境控制等環節已經實現機械化,但距離農民的要求相差甚遠,仍存在空白點、不完善、不規范和不配套等問題,需要加大創新力度,重點解決蔬菜生產勞動強度大的問題,機械化作業技術上應可行。可進一步試驗示范經濟適用型蔬菜種子丸化處理、育苗裝備以及菜地耕整機械、開溝機械、起壟機械、鋪(覆)膜機械等;示范推廣節水灌溉、植保、施肥、中耕等田間管理機械。
4.3農作物秸稈還田及綜合利用對農機裝備需求
目前,機械化秸稈還田的技術需求主要包括加快動力機具更新換代速度、推廣應用大馬力拖拉機、新型高效麥秸稈水田埋草機、稻麥秸稈粉碎還田機、稻麥秸稈反轉滅茬還田機、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機、油菜秸稈還田機等;經濟適用的秸稈打捆機及配套的草捆裝運機、移動式秸稈田間壓縮打捆機等。秸稈建材、飼料、燃料、基質等綜合利用配套機械需求包括秸稈粉碎機、畜禽飼料青貯機、秸稈飼料造粒機、壓塊機、致密成型機、食用菌基質加工等。
5江蘇提高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政策建議
5.1加快提升農業機械綜合利用水平
江蘇正處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目前,江蘇糧食生產距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目標不遠,下一步需推進種植、植保、烘干3個薄弱環節的機械化,力爭有新的突破。加快先進農機裝備與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畜牧養殖、高效設施農業、林果業農業機械化水平,以提升農業機械化綜合利用水平,實現農業生產全面全程機械化。
5.2加快構建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實現全面農業機械化必須依靠農機社會化服務。現階段,圍繞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需求,培育壯大農機專業戶和服務組織,通過稅費減免、信貸優惠、購機累加補貼、作業補助等扶持政策,發展農機大戶、合作社、作業公司和農機協會等,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
5.3加快構建農機推廣技術體系
進一步加大農業機械化推廣技術創新與推廣投入,江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農業科技支撐計劃、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等涉農創新資金要重點傾斜,要突出農機、農藝和信息化技術結合。加快建設適應江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業機械化推廣技術體系,形成農機與農藝專家協同創新機制,實現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分層次建立集品種、栽培和農機化技術綜合示范基地,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完善鄉級農機站運行機制,并積極支持農機合作組織的發展,鼓勵合作組織開展農業機械化推廣經營性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其推廣作用,更好地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制造業的發展[9]。
5.4加大新型農業機械研發力度
將現代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先進成果融入到農業物質技術裝備的研發制造中,實現農業物質技術裝備作業的精細化、自動化、機械化。精細化作業包括精細播種、精細施肥、精細噴藥、精細灌溉等,這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水、化肥、種子、農藥、能源等資源的利用效率;自動化作業包括自動駕駛、自動監測、自動調整、自動補償等,這有助于大幅度改善作業質量,提高作業精度,減輕操作者的勞動強度;機械化、機器操作的優化包括優化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的作業速度,優化作業深度、作業幅寬等,這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10]。
5.5健全農機具購買和生產財政補貼機制
繼續爭取中央財政對江蘇省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投入,協調省財政加大對農機購置補貼配套投入力度,拓展補貼范圍。建議制定或完善農機化作業補貼制度、農機報廢更新制度、農機政策性保險制度等扶持政策,提高扶持政策累加帶動效應;建議由過去的“補機具”改為“補作業”,廣泛推廣應用節能型農業機械新技術新機具;建議各級財政單獨安排地方預算,將地方財政的投入重點向作業補貼如深松作業、項目建設如農機庫場庫棚建設、高效設施農業等領域傾斜。針對江蘇省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的情況,加大購機補貼中高效設施農業機械的補貼標準,建議將補貼標準提高到50%。
參考文獻:
[1]賈文林,徐恩波. 關于農業勞動季節性的幾個問題[J]. 經濟研究,1963(7):8-15.
[2]章金榮. 日韓農機化的經驗值得借鑒——赴日韓考察農機化見聞[J]. 農業機械,2002(12):26-27.
[3]丁仕華. 日韓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J]. 農機質量與監督,2007,207(6):43-44.
[4]楊敏麗,涂志強,沈廣樹. 國外農業機械化法規及支持政策[J]. 中國農機化,2005(2):3-6.
[5]Fallsk S S,劉學彬. 美國和日本農業機械化模式比較[J]. 世界農業,1986(12):38-40.
[6]傅忠,黃大明,劉監. 國外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及其啟示[J]. 廣西農業機械化,2005(1):9-13.
[7]黎海波. 獨具特色的以色列農業機械化(上)[J]. 山東農機化,2006(1):21.
[8]黎海波. 獨具特色的以色列農業機械化(下)[J]. 山東農機化,2006(2):16.
[9]孫福田. 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及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的研究[D]. 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4.
[10]劉峰,陳建,楊明金,等. 加強農機推廣工作,促進農業機械業發展[J]. 農機化研究,2009,31(11):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