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曉楠 中國昆侖工程公司 北京 100037
?
淺析王府井步行街的“可步行性”
文/馬曉楠中國昆侖工程公司北京100037
【摘要】從城市公共空間——步行街可步行性的含義出發,本文從交通體系,街道尺度、可駐足空間、大小空間穿插及景觀設計方面分析王府井步行街設計的得失,討論空間連續性對步行者友好程度的影響,從而探討該步行街的可步行性。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步行街;可步行性;空間連續性
隨著城市大規模建設,汽車成為人們出行的必要交通工具,城市街道尺度隨之變化,適宜行走的小尺度街道漸漸消失。親歷過大城市生活的不便,目睹無趣的千城一面后,人們開始重新思索城市空間設計。如何煥發城市中心區、促進城市中人際交流、提升市民生活在城市中的感受?已然是現在城市空間設計的一個主要方向。諸多設計者想通過城市可步行空間的設計解決以上問題,提高城市空間質量,以便提升市民城市生活質量。
步行是人類最基本原始的行為方式之一。當汽車出行逐步代替人類傳統的步行方式時,當寬闊的馬路代替原先的尋常巷陌時,高大建筑物成為城市主角,建筑物與人群保持一定的距離,因步行而產生的市民活動,市民之間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被遏止,城市漸漸變得冷漠與無趣,市民對城市的參與歸屬感也無從談起。

圖1
如果將城市中部分空間開放給市民自由步行,漫步于城市中,映入眼簾的是市井生活、自然風光、歷史古跡……自然而然,市民間相互交流以及參與城市活動的機會大幅提高。長久以往,市民對城市的參與歸屬感日益提高,城市變得充滿活力。
自古以來,街道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步行街,即為“可步行”的街道,而“可步行性”關聯街道的空間質量。有學者認為“可步行性”是指“建成環境對于步行的友好程度”。這句話概括出“可步行性”的主客觀兩方面因素,即個體人與城市空間,并強調了兩者的相互關聯。
連續的、不受干擾的自由步行是良好的“可步行性”的表現。空間連續性對步行行為產生積極性,有趣、輕松的連續空間在心理上縮短步行距離,提高步行空間品質,步行者更易參與其中,從中享受樂趣。完整安全的步行網絡,平易近人的街道尺度,大小空間的穿插,人文自然景觀的植入,豐富了步行街的空間層次,打破沉悶單調,使空間連續而完整,空間體驗變得多樣。
本文將從“可步行性”探討分析王府井步行街的設計。
背景——前世今生
北京王府井是具有數百年悠久歷史的著名商業區,始于遼、金。1915年,北洋政府繪制《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水井而稱王府井大街。后來,逐漸以王府井稱呼整條街。
現今的王府井大街在北京享有金街的美譽,大街的南口緊鄰著名的長安街,由南向北全長810米,寬40米,是北京第一條步行商業街,在大街兩側分布著765家大大小小的商店,其平均每天的客流量約60萬人/日,節假日超過120萬人。
現狀——建成環境,即街道的“可步行性”。
王府井步行街與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密切聯系,地鐵及多路公交均可到達。步行街主要出入口設置在公交車站的服務半徑內,方便市民,同時利于人流及時疏散。周邊道路系統發達,私人機動車輛也可方便到達;為了確保步行交通系統的完整性,避免人流與其他流線交叉,在步行街周邊設置地下停車場出入口,方便停車;將步行交通與貨流交通分離,機動車貨運路線及停車均設置在步行街周邊;并設置地下自行車通道,保證自行車與步行互不影響。以上措施保證了王府井步行街的可獲得性,步行空間的完整和安全。(圖2、3)

圖2

圖3
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適宜的街道尺度(建筑高度與街道寬度之比)D/H,一直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核心問題。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提出,D/H=1時,高度與寬度之間存在勻稱之感。比值大于1時,會產生疏離感;比值小于1時,會產生親近感。王府井步行街寬40米,最高建筑物高度超過50米,最低建筑物高度小于10米。可見,同一街道給人的感受截然相反,整個步行感受也會大打折扣。與原本老街相比,街道變得開闊宏偉。但寬闊的街道空間使步行者感覺自身渺小,觀光時很難兩邊商鋪兼顧,經常顧此失彼。
此外,大多數人能夠或者樂意行走的距離是有限的。大量調查表明,對大多數人而言,在日常情況下,可接受的步行距離大約在400—500米。對兒童、老人以及行為不便的人來說,合適的步行距離要比以上距離短得多。王府井步行街全長800多米,街道兩側商鋪鱗次櫛比,所經營范圍也多有交叉雷同。從體力與耐性上來講,都是對步行者的一種挑戰。此種情況下,步行的樂趣也會大大降低。
站立、駐足停留比簡單步行經過,易發生更深層次的社會交往。換言之,可駐足空間的設計可以提升步行空間的友好程度。
可駐足空間一般是空間與空間的過渡區域,處于這個空間,可以同時感受到兩個空間。通過研究發現,良好的可駐足空間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有明確的邊界。2、有一定的隱蔽性。3、有支撐物。顯而易見,以上三個特點,使觀察者處于空間邊緣,得到保護的同時,又擁有良好的視野,可邊休息邊觀察。駐足停留時間愈長,人與人之間發生進一步交流的機會也愈多。
王府井步行街設有休息座椅,顯然是為游客停留休息時使用。但只是孤零零的擺放在街道兩旁,位置既不隱蔽,背后也沒有可依靠的支持物,不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其擺放方式也沒能有效促進休息人之間的交流。(圖4、5)

圖4

圖5
富于變化的步行空間可以使步行過程饒有趣味,步行距離似乎也變短了,人們關注的是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的運動,而忽略了步行距離的實際長度。王府井步行街為直線空間,也穿插了一些小空間,如百貨大樓門前廣場。直線易給步行者造成街道無窮無盡的心理暗示,而步行街中的廣場大而無當,沒有讓步行者停留的理由,成為了單純的交通空間。(圖6)

圖6
從廣義上來說,可以將吸引觀賞者注意力的事物場景稱之為景觀。它可以是川流不息的人流,有趣的街頭表演;可以是蔥綠繁茂的樹木,色彩明麗的各色花卉;可以是靜默千年的建筑,個性鮮明的現代雕塑。對于步行者,景觀帶給他們步行過程變得有趣的心理感受,消除了一味前行的乏味與沉悶。對于步行空間,景觀使其富有內容,保證可步行性的質量。王府井步行街的景觀設計,包括與其歷史相關的鋪裝,沿街的建筑,商家的櫥窗招牌,綠化及雕塑小品。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步行者的興趣,但這些景觀卻沒能與可駐足空間設計相結合,步行者并沒有機會較長時間停留景觀附近。(圖7、8)

圖7

圖8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整個王府井步行街設計上雖然保證了步行空間的完整與安全,但在街道尺度、可駐足空間、大小空間的穿插、景觀方面處理得并不細致,沒有將這幾大方面綜合考慮,而是割裂設計,導致空間連續性受到破壞,導致整個步行街對步行者的友好程度降低。如果想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質量,提升步行街的可步行性,需要設計者整體規劃,從街道尺度到空間細節處理逐一落實,從而保證空間連續性。
參考文獻:
[1]何人可譯北京:(丹麥)揚·蓋爾著:《交往與空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尹培桐譯天津:(日)蘆原義信著:《街道的美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3]李懷敏.從“威尼斯步行”到“一平方英里地圖”——對城市公共空間網絡可不行性的探討[J].規劃師,2007,23(04).
[4]鄧浩,宋峰,蔡海英.城市肌理與可步行性——城市步行空間基本特征的形態學解讀[J].建筑學報,2013,06:538.
[5]盈石集團研究中心.商旅文項目落地攻略[J].中國房地產業,20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