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芳 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0
?
文旅地產的變革時代研究
文/王曉芳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100070
【摘要】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文化與旅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2012年以后,我國的文化產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以上,并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年增長。本文對目前我國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結合相關文獻參考的基礎上,對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對我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和變化進行研究,結合現代經濟的發展狀況與人民的文化思想變化趨勢,對未來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發展做出預測,提升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
【關鍵詞】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時代變革
近年來我國的地產行業發展速度變緩,部分二、三線城市地產甚至出現地產滯銷的現象。文化與旅游地產的出現,刺激了投資項目的發展,涉及的項目非常之多。據相關信息表明:長白山、大連、西雙版納、武漢以及福州等城市在2010年以后斥資千億元打造文化旅游地產項目,在青島、南昌、哈爾濱和合肥打造四個各具特色的萬達城,文化與旅游地產的開發,形成眾多的地產商“圈地”,文化與旅游地產的開發提升了地產行業的作用與價值,2009年以后,國家將文化與旅游地產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是社會經濟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轉型發展響應時代發展的呼聲。世界經濟與產業發展的趨勢使得諸如美國、俄羅斯、日本等經濟發達的國家也將文化和旅游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戰略的扶持與幫助,刺激了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意文化園、旅游度假地產等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會,豐富了傳統的地產開發模式,使得房地產行業進入了新的時代。文化與旅游地產行業的發展伴隨著新的商業模式的誕生,在開發文化與旅游地產的同時,也會產生新的問題,為打造更具實力的文化與旅游地產行業,提升文化與旅游地產業的知名度,需要對目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并對存在的不足進行改進,以促進文化與旅游地產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呈迅速上升的局面,在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經驗,不免遇到一些難點和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分析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做出解決對策,不斷優化文化與旅游地產行業的發展。
(一)文化旅游地產缺乏旅游精品與品牌
文化旅游地產需要一定的文化多樣性價值認同作為依托,打造旅游精品與品牌,能夠提升文化旅游地產的知名度,進而加大人們對文化旅游地產的認同感。然而目前大多數地區缺乏較為精致的文化品牌,文化旅游專業的隔閡,使得大多數文化旅游方面的策劃者無法深入到文化旅游精品與品牌打造的內部,文化旅游精品與品牌打造的預設方案的類別、層次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設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握人們的思想變化潮流,與時代變化發展的主流相適應。然而開發商只盲目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沒有考慮到產業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其次,文化旅游地產品牌建設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夠健全,存在立法與執法的矛盾沖突,根據品牌知識結構與文化特征的法理層面,挖掘品牌知識資源權益是十分必要的[1]。
(二)文化旅游資源部門之間的管理不協調
文化旅游地產行業中多個部門之間的工作難以協調,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各個部門的分工合作內容十分復雜,在缺乏較為科學合理的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各個部門的分工合作效率難以提升,需要在對現行的管理體制進行完善。如我國東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西部地區的地域文化與歷史文化豐富多彩,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缺乏較為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人才資源的匱乏也是制約部門協調管理的一個主要因素,東部發達的經濟城市地區吸引較多的復合人才,使得東西部之間的文化旅游管理差距越來越大。文化旅游地產的發展需要一定的人才資源作為基礎,創新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了,需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具有核心價值的文化產業鏈與生態圈。
(三)文化旅游地產發展資金不足,融資渠道單一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處于改革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步伐放緩,企業之間的資金周轉出現一定的困難。文化旅游地產的建設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方能打造更具實力的文化旅游地產。如上海迪斯尼樂園的建設,涉及到土地、建設、知識產權費用、創意設計、人力等各個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然而目前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投資也存在較大的風險,使得部分投資者望而卻步,資金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旅游地產投資的評估預測,能夠使文化旅游地產的投資方向、發展優勢、發展路徑以及投資風險等方面的工作計劃更為詳細,由于現代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企業之間的跨境合作、強強聯合方式多樣化,使得文化旅游投資評估預測準確率受到影響。市場開發不足,產業鏈短,也是文化旅游地產建設的一個短板。現代化融資渠道豐富,政策與法律建設的支持,對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扶持作用,然而如何運用市場的潛力,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開發更多的市場,是目前文化旅游地產發展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文化旅游地產業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文化旅游地產的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目前也面臨轉型發展的難題。在分析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多元轉型的情況下,對文化旅游地產未來發展建設布局做出新的規劃,并提出相關的解決策略。
(一)完善企業產業融合方式,增強企業自身建設能力
文化旅游地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管理機制,結合企業的經濟、環境、技術與外部需求等因素,對企業內部的管理方式進行有效調整。如萬達集團的旅游文化板塊的發展模式中,其發展歷經三個階段,分別為商業業態跨界、產業跨界、O2O雙向跨界等三次歷程,O2O雙向跨界在打造虛實融合業務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2]。根據地區產品內容、建筑設計、經營管理以及地域特色等的不同特點,對企業發展各個模塊進行優化組合,拉長產業鏈,擴大企業生產經營效益和降低生產成本,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可以發展為“商業產業鏈+影視媒體文化產業鏈+旅游+多元化+復合化”,利用媒體等多種宣傳方式,增強企業的文化影響力,多渠道地進行融資,加強企業之間的商業合作,完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式,精確做出風險評估,有效地預防投資風險。企業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面對消費者,對消費者的心理和客觀需求的變化進行實際調查,分析消費者目前的消費需求和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提升企業文化精神內涵,走可持續發展路線,適當引進國外較為先進的管理和發展理念,借鑒國外發展經營經驗,有效地規避企業轉型發展存在的風險。
(二)文化旅游地產創建屬于自己的文化核心
文化旅游地產的建設核心是文化,開發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才能從根本上吸引消費者。隨著人們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升,消費的選擇和要求也隨之提高,豐富企業文化建設,能夠為企業的發展贏得良好的口碑,消費者對地區文化特色喜愛和欣賞,能夠擴大企業的影響力。我國交通建設網已逐步完善,制約消費者消費的主要因素不是消費能力、交通等因素,而是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傾向。加大文化旅游產業的人力、物力投入,打造更好的文化觀光旅游中心、商務會展中心、旅游裝備展銷中心等,提高文化旅游服務質量,滿足消費者需求。如法國SylviaPine部長稱,根據初步統計,2012年法國旅游收入近770億歐元,同比小幅增長。特別是去年圣誕節期間,法國旅游業表現較好,旅游設施使用率接近80%至100%;去年法國也重新成為世界第一大滑雪旅游目的地。2012年,法國旅游收入占據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實現了200萬人的就業[3]。
我國文化旅游地產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隨著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客觀要求,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和物質需求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本文在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目前我國文化旅游地產發展過程中人才資源缺乏、產品品牌打造、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較為成熟和成功的文化旅游地產產業發展的經驗進行分析和借鑒,對目前所開發的項目進行梳理,利用充分的資源和技術條件,重新思考文化旅游地產商業開發的新模式,打造我國文化旅游地產品牌,發掘我國博大精神的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豐富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馬丹.從“百工之術”到現代設計[D].東北師范大學,2014.
[2]李若飛.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30年發展進程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
[3]王潤球.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旅游購物市場開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4]馮京津.智慧旅游城不是烏托邦[J].中國房地產業,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