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馮京津
?
從國際經驗看供給側改革
文/本刊記者馮京津
BCG最新報告揭示:各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路徑和經驗教訓能夠給中國帶來有益的啟示;此外,改革五大任務之首的“去產能”將面臨員工安置和壞賬處置兩大焦點問題,需審慎應對。
不久前,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兩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報告:《針對供給側改革路徑的國別研究:統籌兼顧、創新發展》和《聚焦去產能中的壞賬處置與員工安置問題》。本系列報告是BCG2016年發布的第一份關于中國宏觀經濟的專題研究。報告結合國際案例、企業訪談、文獻研究和波士頓咨詢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經驗,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其中的焦點問題提出了具體建議。
報告作者之一、BCG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伙人廖天舒表示:“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并不是個案。上世紀80至90年代,許多經濟體嘗試以供給側改革擺脫危機或經濟滯漲,回顧并分析這些成敗經驗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從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改革經驗中,我們發現有四點原則至關重要:一是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應是通過結構性調整,實現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二是政策需要有延續性和穩定性,對短期陣痛有充分準備;三是相信市場的力量,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四是改革是系統工程,需要不同政策工具統籌協調。”
供給側改革五大政策工具。報告通過對供給學派和各國改革經驗的研究發現,供給側改革主要有五大政策工具:一是減少行政干預,建立市場主導、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二是減稅減負,降低企業綜合成本,為再投資和創新創造條件;三是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為經濟的轉型升級和持續創新儲備人才;四是控制貨幣供給,穩定物價,為改革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五是打破金融約束,提升融資可得性,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改革過程中,需要五大工具的統籌兼顧。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企業應革新發展戰略。報告指出,改革將對金融、房地產、農業、汽車、消費等行業帶來深遠影響。各個行業均需擁抱改革,主動轉型。
金融行業:面臨價格市場化改革逐步深化、直接融資發展提速、競爭主體市場化加速、前期積累風險爆發、監管簡政放權五大趨勢。因此需要從戰略定位、業務模式、風險管理和能力建設四大領域著力自身的轉型升級。
房地產行業:當前面臨區域市場不平衡、行政干預較多、企業自身定位模糊、管理粗放等挑戰。在五大改革工具的影響下,應積極向多元化、服務化、金融化、數字化、國際化轉型,同時加強精益化管理。
農業:當前面臨過度保護導致價格機制扭曲,生產加工監督不足,農業企業現代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在五大改革工具的影響下,應積極向訂單化、規模化轉型,并加強科技投入和產業鏈整合。
汽車行業:當前在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與世界汽車強國差距明顯。在五大改革工具的影響下,應積極深化精益生產,全產業鏈發展,向多元汽車服務提供商轉型;同時持續投入創新研發,力爭掌握核心技術。
消費行業:面臨宏觀經濟下行、境內高端消費增長乏力、租金和人力成本持續上升、行業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行業盈利能力逐漸承壓。在五大改革工具的影響下,應主動調整目標客戶定位,優化產品組合并加快產品創新,深化O2O渠道布局,以刺激消費需求。
除了從宏觀和行業層面對供給側改革不同路徑進行梳理外,報告還針對改革五大任務之首的“去產能”所面臨的焦點問題——員工安置和壞賬處置問題,提出了應對建議。
員工安置和再就業問題。報告指出,從國際經驗來看,能夠兼顧短期社會穩定和長期經濟轉型的舉措是最佳的員工安置方式。報告提出了五條具體建議:一是鼓勵企業幫助員工培訓再就業;二是創造公共服務崗位分流員工;三是給予員工必要的退養和離職保障;四是中長期來看,鼓勵企業通過業務轉型升級帶動崗位升級;五是要注意對公眾的正確引導和執行過程的公平透明。在配套措施方面,政府還應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制度支持。
報告作者之一、BCG全球資深合伙人金偉棟表示:“未來2-3年內由于去產能而可能面臨失業的人群約為200-350萬。相比1998年約2100萬人的下崗人數,并考慮到目前日趨完善的社保制度,本次員工安置大潮整體可控。但對于過剩產能行業集中度較高的地區,若不能妥善安置下崗員工,可能會給局部地方經濟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壞賬處置問題。報告指出,結合亞洲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的經驗,需從市場主體、模式創新和政策法規三個方面來審視壞賬處置問題。一是,市場主體方面,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揮能動性,堅決壓縮給“僵尸企業”的信貸,主動披露和消化風險,發展投行能力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承債式收購;借1998年壞賬處置經驗,為資產管理公司提供政策優惠和支持,并且針對難點地區和行業,探索進一步放開不良資產市場,以PPP模式撬動私營部門資金,充分發揮專業化機構的專業專長。二是,模式創新方面,落實不良資產證券化,并探索由銀行主動發起設立內部風險隔離的‘壞銀行’子公司,提升壞賬處置的效率。三是,政策法規方面,進一步完善金融業預警和危機準備制度,加強金融救援制度的立法,健全銀行破產制度,優化企業破產制度和執行程序,有望為中國處置金融風險構建堅實的制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