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分析及對策
聚焦今年兩會,如何保障百姓 “舌尖上的安全”成為十三五規劃中受到公眾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我國食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本文結合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分析了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并提出健全維護食品安全的標準與法規、完善食品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執法部門明確權責、加大執法處罰力度、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等一系列對策。
食品安全;現狀;對策
食品是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有保障食品安全,才能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近幾年安全事件頻發,食品安全的堡壘受到了一次次的沖擊,公眾甚至到了“談食色變”的程度。不僅造成民眾對我國食品的信任危機,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诂F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1.1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從2000年的廣東江門有毒大米、2001年的瘦肉精事件、2003年的“金華火腿”敵敵畏事件、2004年的龍口粉絲摻假事件、2006年福壽螺事件、2008年的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2009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地溝油事件,到2012年的“鉻超標”毒膠囊事件、轉基因黃金大米事件和白酒塑化劑事件,一系列事件表明,食品安全問題涵蓋范圍廣,涉及食品產業鏈各個過程,食品種類多。通過收集、整理2005~2014年10年間,全國發生食品安全事件227386起,處于高發期,并在2011年達到歷史峰值,發生食品安全事件38 513起。報告顯示,食品安全問題75.5%是人為導致的,超過60%發生在生產、加工環節。我國食品主要存在以下安全問題:加工企業分散,超量、違法使用添加劑,加工過程不規范,違規使用化肥、農獸藥、植物激素等農用化學品;信用缺失;缺乏安全知識和安全意識。
1.2化學性污染。農民為增產增收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抗生素和動植物激素等化學品,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會殘留于農產品中。例如,羅非魚中含有孔雀石綠事件就是違規使用農用化學品,引發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1.3重金屬污染。從整體環境上看,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得生態污染加劇,工業三廢中的一些有害重金屬比如砷、汞、鉻、鉛等不可避免的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在我國1 200條河流中,850條江河受到污染,130多個湖泊和近海區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富營養化問題,尤以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最為嚴重。2012年湖南萬噸大米被查出鎘超過國家標準2倍以上。
1.4微生物及寄生蟲污染。微生物污染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禍根。我國每年向衛生部上報的數千件食物中毒事件中,大多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如常見的志賀氏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2.1原料生產環節。目前,我國食品安全主要還是體現在源頭污染(種植、養殖過程)。為預防和治療動物疾病,促進生長,養殖者大量投入抗生素和激素等藥物,造成藥物殘留。比如,我國每年氮肥的施用量高達2 500萬t,農藥超過130萬t,單位面積使用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
2.2食品或半成品的加工環節
2.2.1添加劑超標,非法濫用。企業為節約成本,延長食品保存期會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比如防腐劑、甜味劑、人工色素等;甚至有的企業加入嚴禁的工業添加劑,如吊白塊、工業酒精等。
2.2.2設備、車間及人員衛生問題。一些企業加工設備簡陋,工藝條件不符合規定,對產品殺菌不徹底,對設備清理不及時,車間衛生環境差,人員素質低。導致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現象多發。
2.2.3包裝材料低劣。一些廠家為追求利益,用劣質材料做包裝,由于食品包裝材料有害物質超標,高溫、高壓等外界環境使材料變形而釋放出有害物質,長期存放期間有害物質發生遷移和擴散,污染食品。
2.3貯運環節
2.3.1倉儲期管理不嚴。企業在對食品進行短期貯藏時,由于保存不當食品易發生霉變、腐敗。為保證效益,一些商家仍會進行銷售,致使消費者受到損失。
2.3.2運輸環節保存不當。食品流通時有些需要嚴格的運輸條件,如生鮮類、奶制品及其他保質期較短的食品。一些企業對食品安全不重視,進行“粗暴”的運輸,或加入雙氧水、甲醛進行處理,以延長保存期。
2.4消費環節。企業為減少損失,把快過期或已過期的產品重新“包裝”低價兜售,有的干脆直接用非食品原料進行加工,用所謂的“促銷”欺騙消費者。
2.5新技術、新資源的應用給食品安全帶來新的挑戰。許多新工藝、新資源、新技術層出不窮,如轉基因技術、酶制劑等。由于其不確定性,引起了國內外各界廣泛的關注,成為亟待研究和重視的問題。
2.6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存在問題
2.6.1法律體系缺少系統性和完整性。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存在著監管漏洞。比如,法律條款規定不明,有定性無定量,或定義有歧義;法律存在“灰色地帶”,監管部門審查起來難度較大。同時,法規滯后,執法主體不明確,易造成監管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加大。
2.6.2多頭執法,處罰較輕。食品監管時存在部門職責交叉的現象。同時,對違法行為處罰較輕,難以根治。再者食品生產標準不統一,出現重疊現象,無形中加大了執法難度。
2.7檢測手段和技術相對落后。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亟待提高,只有提高了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才能更有效的對食品做到嚴加管控。
2.8食品企業缺乏誠信意識。生產企業道德、誠信缺失,生產者一心“向錢看”,忽視法律約束,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信賴和生命健康。
3.1健全維護食品安全的標準與法規。以 《食品安全法》為基本,加緊健全法律體系,形成協調、統一的體系。同時要與國際接軌,對于舊法規及時修正。對現行各級標準進行整合,制定標準要統一,由一個機構負責,允許其他部門協助和監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應急反應機制和召回制度,加快完備應急指揮決策體系建設。
3.2執法部門明確權責,加大打擊力度,強化監管。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理清各部門職責,劃清權限。同時建立完整的信息網絡,從食品源頭、經手的所有中間人,到購買者全記錄,做到有據可查,提高效率。其次,逐步加強我國食品安全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形成統一的監督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公眾、媒體的監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外部監管環境。另外,保留各部門原有的食品安全執法責任制,建立上下級之間的監督考核機制。
3.3完善食品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借鑒國際先進的食品安全管理經驗和檢測技術,建立公正、獨立、權威的食品安全檢測機構,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水平,重點在危險性評估技術、關鍵檢測技術、食品安全標準和關鍵控制技術等方面組織攻關研究,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嚴謹、科學的技術支撐。在食品產、儲、運、銷各環節建立技術監督檢測機構,還可建立追溯機制,讓每一個食品源頭可追溯,對食品做到全程監控。
3.4企業要強化主體責任。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企業應建立負責、守信的企業制度和文化。不斷完善其生產環節的內部監管結構,明確責任義務,做好內部控制,嚴格執行監管程序,落實監管責任。建立獎懲制度,對不法企業嚴加懲戒,提高違法成本,促進企業自覺遵守法規。同時對企業信用進行合理評級和評價,增加企業的透明度。
3.5加強食品安全知識普及教育。加大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力度,提升全民食品安全意識,避免受輿論導向,造成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慌。消費者自身要轉變消費觀念,打消貪圖便宜的心理,形成品質優先的價值觀。我國可以合理利用網絡平臺,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信息網站。
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成因復雜多樣。為了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健康,必須健全相關食品安全法規,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提高公民安全意識。維護食品安全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協調、溝通,形成良性互動,促進食品監管體制的有效運行。
[1]郭文奇.關于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深層思考[J].中國食品學報,2013(01):1~4.
[2]陳卉,李健群.流入廣東江門的有毒大米已造成一家五口中毒 [N].新民晚報,2000-12-08.
[3]駱雙慶,劉東文,朱富卿.從 “瘦肉精”事件看控制藥殘的緊迫性 [J].河南畜牧獸醫,2001 (10):34~35.
071000河北農業大學史潤東東馬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