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雯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6-000-01
摘要會計工作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國內外屢屢曝光的會計誠信危機及其導致的重大財務丑聞卻使得會計誠信缺失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會計誠信缺失并不僅僅是道德或經濟問題,它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穩定和政治安全。鑒于法律手段是提升會計誠信的有效途徑,因此從法學角度對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會計誠信問題的治理對策,從而改善當前會計誠信狀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會計誠信會計法律會計監督缺失原因治理對策
一、從法學角度分析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1.會計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嚴重影響著會計誠信度。現行會計法律文本尚有很多不夠縝密之處,這直接影響《會計法》發揮其法律規范的作用。同時缺乏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例如《會計法》規定對于虛假提供會計信息構成犯罪的可追究刑事責任,但是怎樣才算構成犯罪,追究什么樣的刑事責任卻沒有界定。與之相配套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61條規定的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財務會計工作是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對于該罪名的構成要件、認定標準、定罪量刑尺度均急需進一步明確。如此有彈性的法律規定,讓會計造假者有空可鉆,同時給執法人員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這樣只能加速會計誠信度的下降。
2.會計信息造假的法律懲罰成本較低。會計失信導致的會計報表造假行為本身是一種違法行為,應當受到法律的懲罰。我國目前實施的《會計法》是1999年修訂的,在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經濟條件還不太發達,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于會計信息造假者來說成本還比較高,但是在我國經濟經歷了飛速發展之后的今天,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收入都得到了極快增長,這樣的處罰對于多數會計信息造假者來說相當之輕。正因為會計失信可能導致的經濟成本或者違法成本遠遠低于其收益,所以許多企業財務人員受管理者指使或脅迫,甚至出于自愿進行會計造假,會計誠信缺失就是在這種處罰環境中越來越嚴重。
3.有關會計法律的強制執法環境沒有形成。法律規范的執行是強制性的,它是借助于國家機器的力量來強制推行,要求每個人都無條件地服從,然而很多會計法律并不具備完全的強制力。從近幾年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調查來看,多是由于單位負責人法制觀念淡薄、追求局部利益,利用職務上、經濟上的隸屬關系讓財務會計人員造假。《會計法》僅有第45條對單位負責人的責任制度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不僅籠統而且在實際中也難以執行。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如何證明是單位負責人讓相關人員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單位負責人為了規避責任,一般都會小心謹慎,具體會計人員難以證明自己的造假行為是受到了單位負責人的“授意、指使、強令”。
4.我國會計監督法律約束機制不夠健全。會計監督配套的法規體系不完善,必要的民事索賠制度沒有制定。《會計法》中對于提供不實會計信息的行為規定了行政處罰措施,如罰款,屬于國家公職人員的可以降職、降級,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可以說從國家層面上的處罰措施相對較為完善,但是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因虛假會計信息而受到損失的賠償問題。
二、從法學角度分析建立會計誠信的對策
1.完善有關法律制度。近年來,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會計法》為主體,相關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會計監督法規體系,但仍存在很多尚待補充完善的地方,如:盡快修訂《會計法》,增加有關會計誠信的條款;對會計信息及虛假會計信息的界定科學化;嚴格界定會計立法中的法律用語, 對會計法律規范進行細化。
2.加大對會計不誠信的處罰力度。在我國現行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體系中,以行政責任為主,輔之以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其中關于民事責任的規定最為薄弱,即重在懲罰而非對投資者的賠償;在對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實踐中主要以行政處罰為主,所謂處罰力度的加大只是體現在追究主要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上。在財產責任方面,處罰后果往往只是表現為對當事人的違法所得全部由國家罰沒,而沒有對投資者的民事賠償。因此,在立法技術上,我國迫切需要加強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民事責任方面的研究。
3.加強會計監督機制。首先加快建立社會信用監督體系,建立會計行業的征信系統,方便有關企業和個人查尋會計從業人員及會計師事務所的誠信記錄;逐步建立會計職業公積金制度并以此作為會計職業的誠信保證金,有不誠信記錄的會計從業人員不再從業后只能領取部分公積金以示懲罰。同時加強外部監督,在政府監督方面,強制進行會計信息的定期披露以使監督及時有效;在社會監督方面,改革現行的會計聘任制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制,企業不再內設會計機構,而是由第三方委派,以增強其工作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