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慶曬出國企改革“成績單”
頂著輿論“改革緩慢”的壓力,6月30日,履新不足半年的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受國務院委托,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作了關于國有資產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的報告。
肖亞慶這樣總結當前的改革成果:目前,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配套政策不斷完善,重大改革舉措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積極進展。
例如在制度設計方面,自去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出臺后,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13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還有9個文件正在履行相關程序,相關配套文件即將全部制定完成。
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的13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等方面的5個專項意見;第二類是深化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的5個專題方案;第三類是貫徹落實《指導意見》任務分工等方面的3個工作方案。
再如在國資監管改革方面,國資委取消下放21項監管事項,宣布廢止和失效33件規范性文件;在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兩家中央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24個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5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幾個國改重點領域也有喜人的數據。在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方面,肖亞慶介紹,國有企業積極推進集團層面公司制改革,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大力推進改革上市。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改制面超過80%,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及子企業改制面超過90%。截至2015年底,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388戶,中央企業61.3%的資產、62.8%的營業收入、76.1%的利潤集中在上市公司。
關于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肖亞慶指出,已出臺了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有序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鼓勵和規范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截至2015年底,中央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達到67.7%。
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85家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已建立規范董事會,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等5家中央企業開展了落實董事會選聘高級管理人員、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等職權試點。
國有資本布局優化方面也有亮點:國資委大力推動企業重組整合,央企總數從2012年底的115家縮減至目前的106家;國有資本更多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集中,國有資產在軍工、電信、民航、能源等重要領域占比達到90%以上;通過進場交易、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低效無效資產穩妥有序退出,加快退出長期虧損、產業前景不明、缺乏控制力的資產,推進“去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工作。自2012年以來,中央企業通過產權市場處置低效無效資產1080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19.2萬億元、所有者權益40.1萬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1.5倍和1.4倍;其中,中央企業資產總額47.6萬億元、所有者權益15.9萬億元,均為2012年的1.3倍;2012年至2015年,中央企業國有資產年均保值增值率為106%。
從數字來看,國務院國資委推動改革的這份“成績單”不可謂沒有分量,卻依然被中央巡視組與外界認為改革進展較緩。各界殷切的期望和平淡的改革現狀,凸顯國企改革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慢在哪兒?為何慢?
中央第十四巡視組向國資委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提出的四點意見建議中包括,“強化‘五大發展理念,抓緊向‘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職能轉變,抓緊制定和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各項配套制度,加大央企改革試點和總結推廣力度。”
吳敬璉在6月30日的演講中便直言:“首先要在認識問題上求得統一和共識,這是邁開步子往前走的前提條件。”吳敬璉特意舉了一個反例說,“有些熟人是在國企部門的,他們就認為管人、管事、管資產還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情況之下,作為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怎么能夠建立起來呢?”
如果說思想上達成共識屬于“隱性因素”,實操階段的種種現象則更易被觀察。
在1+N的國改文件體系尚未全部出臺的背景下,具有為全局蹚路意義的央企改革試點備受矚目:早在2014年7月,國資委就公布了第一批央企“四項改革”試點名單,當時共有6家央企進入試點范圍,但時隔兩年,第一批試點企業的具體成果和狀況至今仍未公開披露;參與第二批試點的名單,截止記者發稿時,也遲遲沒有完整公布。目前公開資料可知的第二批試點信息僅有:今年2月,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透露誠通集團和國新公司兩家央企將成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今年6月,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五礦與中冶的重組大會上宣布,新組建的中國五礦已納入國有企業改革試點。
鎮江市國資委副主任譚浩俊認為,國企改革進展緩慢,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的“冷熱不均”。首先是“中央熱、地方冷”,譚浩俊稱,決策層對國企改革充滿了希望和信心,可是部門和地方普遍出現了等待觀望的現象。其次是“外部熱、內部冷”,對新一輪國企改革,一開始社會各方面的期待和參與熱情是相當高的。特別是民間資本和資本市場,都把國企改革當作新的機會、發展熱點和投資熱點。可是,這一切都是曇花一現,這種投資熱情很快就陷于平淡。最后是“文件熱、行動冷”,已經出臺的國企改革文件目標非常明確,要求也相當高,但落實乏力。
譚浩俊特別強調,國企改革進展緩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建立真正的容錯機制,沒有允許部門和地方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而過多地把國企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差錯等與個人的責任聯系在一起,讓那些有改革精神、改革能力、改革意識的人也放棄了改革意愿。“如何消除這方面的顧慮,也是新一輪國企改革必須高度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國企改革中面臨的難題和制約,其實也是當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后的一個縮影。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周天勇舉了一個頗有現實意義的例子:有地區想改革,就改革方案先與有關部委廳局自己熟悉的領導電話溝通,或者到北京、省會匯報,領導私下說,你是真想改革,還是假想改革?回答:真想改革。領導勸導,真想改革,你就不要打報告,你自己干就是了,成功了功勞是你和我的;不成功你自己負責任。
“你又想改革,干出點政績,又想讓上級來承擔責任,哪有這樣的好事?”周天勇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