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振興

在很多人看來,“人老了覺少”,似乎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其實近一半老人有睡眠障礙,主要伴隨難以入眠、半夜醒來、醒來以后睡不著、太早起及白天打瞌睡等癥狀;而老人失眠的原因,除了生理老化的自然現象,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
老年人是失眠的易患和高發群體,65歲以上人群中,有35~50%的人經常受到睡眠障礙的困擾,它是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這與老年人的生理病理變化和生活起居密切相關,衰老過程與睡眠質量和數量的變化關系密切。
有些老年人經常在白天昏昏欲睡,看著電視,看著書報,或是與別人說話時,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但到了晚上,卻出現睡不著、睡得淺、醒得早的問題。這可能是大腦內褪黑激素分泌減少的原因。褪黑激素是人腦分泌的一種激素,可以調節人體自然睡眠。但人衰老后,大腦功能退化,褪黑激素分泌明顯下降,會使人的自然睡眠變得不規律。一般來說,7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出現2~3次的打盹情況,并且打盹時間一般在10分鐘左右,旁人一叫就能醒,之后沒有思維和肢體障礙,應該屬于正常情況。如果老年人白天打盹的次數過于頻繁,而且時間較長,不容易叫醒,醒來有肢體不協調、手腳麻木等癥狀,最好到專科醫院進行檢查。老年人白天打盹晚上睡不著,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改善:每天午睡半個小時,能夠讓下午精力充沛;老年人的房間如果在白天也是昏暗的,很容易讓人打盹。定期開窗通風、保持足夠的光亮,能避免白天打盹;老年人不要整天坐在家里,午睡后增加戶外活動,也可以防止白天打瞌睡。
很多老人會留意到,睡眠質量的下降,或者失眠問題會讓不少人產生焦慮、抑郁的心理,比如越想睡著,卻越精神,因而整個人開始變得狂躁不安。其實,老年人要以坦然的心態接受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睡眠問題。由于過分擔憂,很多老年人總希望通過使用催眠藥來解決睡眠問題,于是想方設法地吃安眠藥、看醫生,希望恢復原來的睡眠時間。但各種鎮靜催眠藥本身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單純依靠藥物來改善睡眠狀況并不合適,而且會因為焦慮、煩惱更進一步降低睡眠質量。
老年人要端正心態,勿過分焦慮和擔憂,調節好自己的睡眠時針,按時睡覺、起床。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睡前運動按摩,睡前做2~4小時的輕微體力勞動,在睡前按摩安神助眠的穴位:三陰交(在小腿內側,內踝骨上3寸)。老人盡量做到晚飯不飲酒,睡前數小時內不喝濃茶,少吃點零食,可喝杯溫牛奶或蜂蜜水。不要在睡前或失眠時吸煙,尼古丁是刺激劑,會擾亂正常睡眠。平時還可多吃些安神寧心的藥膳,如百合、蓮子、紅棗等。
睡眠的學問有很多,“冬宜凍腦,臥不覆首”,在睡眠時腦部要“凍”,要清涼;而腹部則宜暖,因為睡眠時人進入安靜狀態,氣血運行緩慢,寒邪易入侵。因此,尤其在春季,老人睡眠時一定要注意保暖。此外,春三月是萬物開始生長之季,應該是“夜臥早起”,一般從22∶00至第二天6∶00(8小時)為宜。
晚上上床時間不宜太晚,對老人來說,更不宜太早。通常建議22∶30~23∶00之間,有睡意才上床。不要逼自己入睡,上床后超過半小時還不能入睡,可起床,待有睡意時再上床。要限制在床上的時間,不能超過你以前的睡眠時間,但也不要少于5小時。到了白天,老人不管晚上睡得如何,早晨都應該準時起床,以維持生物鐘的穩定,不可以睡多躺多,中午可睡半小時到45分鐘,躺在床上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