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其勛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
陸游這首七律,古往今來受到藝術家的青睞,以此詩為內容的書法頗多精品,國畫也不乏佳作。而我最喜歡的是黃永玉先生的自畫像。
永玉先生的自畫(塑)像我曾看到多幅,正面像頭發蓬亂如鳥巢,側面像赤膊凸肚似乞丐,或攜愛犬慢行、疾走,或托煙斗沉思默想,無不神情畢肖,讓人莞爾。你看上面這幅,腦門謝頂、邊發披散的畫家,赤膊背包,短褲皮鞋,左手提畫箱,右手挽畫卷,匆匆行走在一片黃沙之上,遠處是藍色的大海,背后是凌亂的腳印。這不正是當年畫家栩栩如生的寫照嗎?印在他的藝術游記散文《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的最后一頁作為藏書票,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讓讀者回味無窮。
我曾在香港維多利亞港邊的藝術中心觀賞過黃永玉的畫展,很喜歡他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的獨特畫風。他畫的滿墻的大紅荷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貓頭鷹、以及屈原、荊軻、蘇武、李白等古代文化名人造像,還有手執板斧的李逵等水滸人物漫畫,都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我讀過他的散文集《黃永玉自述》(其中收有《從塞納河到翡冷翠》后記),喜歡他屢挫屢奮、苦中作樂的幽默文風。我2013年7月曾從地中海的游輪登岸,在“翡冷翠”參觀了著名的圣母百花教堂和烏菲齊博物館,也曾游覽羅馬、威尼斯,但都是匆匆而過,連走馬觀花也算不上,未免留下遺憾。2015年初在鄭州一家小書店發現《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有如老友重逢,既能彌補旅游見聞的不足,又有畫可賞,有文可讀,還可細嚼慢咽,吸收藝術營養,喜不自勝,遂樂而購之。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最先在香港面世,1999年三聯書店在大陸出版,2006年作家出版社再版。我讀的《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5月新版。封面設計與以往不同:上方白底上印有藍色的“楓葉”,是法國地圖,用白線畫出由東南流向西北的河流,標明Seine;右下黃色的“長筒靴”,是意大利地圖,也用白色圓點標出Firenze,即文化名城佛羅倫薩。而“翡冷翠”據說是當年詩人徐志摩為這座城市譯的漢名。永玉先生覺得很有詩意,也用于自己的書名。閃光的紅色宋體書名靠右上豎寫。封面下方是永玉先生在山坡上草叢中支起畫架寫生的照片。畫家黑色的帽檐遮住了眼睛,左手托著他標志性的煙斗,右肘撐在草地上,大紅體恤在一片深綠中分外顯眼。前勒口作者介紹大意說:1924年生,自學美術、文學,以木刻開始藝術創作,后拓展至油畫、國畫、雕塑、工藝設計等藝術門類。從事文學創作七十余年,詩歌、散文、雜文、小說諸種體裁均有佳作。先后出版《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郁的碎屑》《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等作品。白色的封底有這本書的簡介:一位67歲的畫家,……以繪畫和文字完成了他豐盈的藝術之旅。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既是生動的歐洲游記,也是雋永的文化散文,配有黃永玉在歐洲畫的幾十幅油畫和素描,還有與旅游地相關的經典藝術作品的照片,文圖并茂,相得益彰,助我解讀歐洲文化歷史,既生動直觀,又妙趣橫生。讀這本游記就如跟隨永玉先生,踏著當年印象派畫家的腳步,來到處處入畫的梵·高故鄉,再到達·芬奇等文藝復興大師生活的地方,呼吸空氣中那仍然醉人的文化芳香,我有參訪蘭亭時朝圣的感覺。書前意大利文版序中說:“黃永玉先生用清晰、明快、美妙的語言敘說了他在巴黎和翡冷翠逗留期間的故事。黃永玉先生的大畫、小畫、彩畫或水墨畫像中國漫山遍野的鮮花,托斯卡納的田園和梵·高畫中的向日葵,絢麗多彩。” 這兩句話言約意豐,可以作為該書的閱讀導語。
黃永玉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后來輾轉到上海、臺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表作品,后以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16歲開始以木刻謀生。他幾十年如一日艱苦自學,終成多才多藝的大師。“憑自己的興趣讀書”,“讀世上一切有趣的書”,正是他向我們傳授的成功秘訣。
塞納河沿岸和意大利北部風光在他筆下熠熠生輝,他畫佛羅倫薩全景,畫菲埃索里遠眺,畫萊頗里遠看菲埃索里山,畫上山經過的巴第亞橋,畫山上退休的公共汽車快樂王子號,然后寫道:
聽過一種說法:世界上最好的住家在意大利,意大利最好的住家在翡冷翠,翡冷翠最好的住家在菲埃索里山。山就是薄伽丘住過的這一帶。(《意大利的日子》)
在翡冷翠,我算是度過了半個夏天、一個秋天和半個冬天。每天畫十小時以上的畫,鬼迷心竅,有時連煙斗都忘了點,還覺得時間太少。(《每天的日子》)
讀到這里,不禁想起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的名句:“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東家之子。”永玉先生小時候背誦過的經典,不經意間從自己的文章中跳出來,且成了新的警句。可見“讀書須趁早”乃至理名言。對永玉先生來說,《十日談》的作者薄伽丘就是菲埃索里山的“仙”,他畫了薄伽丘住過的房子前街道,薄伽丘受洗的教堂。而文藝復興時期這一級別的“仙”,意大利還有但丁、喬托、米開朗琪羅、達·芬奇等,黃永玉流連其中廢寢忘食,還覺得時間太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他對達·芬奇推崇備至。書中有他畫的《芬奇小教堂》《發明自行車的人》(芬奇像)、《達·芬奇故居的后院》等作品。對達·芬奇的崇敬我曾見諸許多著作,而永玉先生的表達自有特色:
偉大,聰明,全面,精確,誰比得上列奧拉多·達·芬奇。他不吹,不打著建立學派的旗幟。他也是人,但你不能不匍匐在他的腳下。(《每天的日子》)
列奧拉多·達·芬奇是人們心目中最完美的“概念”。是最“人”的人。
他是自有繪畫以來毫無懷疑的全世界“第一好”的畫家。……他知道的,你未必知道,你不知道的,他全知道。他的任何一門知識和技能,都夠你一輩子去忙得死去活來,而且肯定,絕沒有他干得好。
列奧拉多·達·芬奇故居,真是樸素得令人感動。……(它)沒有我國農村任何一位生產大隊長的公館輝煌。(《沒有娘的巨匠》)
他對其他藝術大師和歷史名人也有獨到的評述,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羅丹是一個人的名字,又標志一個時代的開始。他用十年的時間做成了巴爾扎克像。可惡的文學家協會竟然登報聲明,不承認羅丹的巴爾扎克像是巴爾扎克像。你們不承認羅丹的作品,羅丹的作品,就不存在了嗎?羅丹本來就是一個專門發現藝術元素的人。(《羅丹的巴爾扎克像》)
喬托把埋沒了許多世代的美術帶回了人間。喬托在藝術上發現了人性并且勇敢地表現人性,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技術和理論技巧與崇高觀念。(《牧童呀!牧童》)
米開朗琪羅是巨匠,是大師。……西斯廷小教堂天頂那張《創世紀》他用了五年的時間,把自己的背都畫駝了。這是一幅偉大的藝術的“啟示錄”。(《沒有娘的巨匠》)
恐龍是神話中的現實,文藝復興那幾個人是現實中的神話。
文藝復興三杰中,拉斐爾是最具有人情味的,有人稱贊他像太陽,溫暖、明亮。(《了不起的父親和兒子》)
米開朗琪羅五年畫一幅畫,羅丹十年塑一尊像,說明偉大的藝術作品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精益求精。永玉先生何嘗不是如此?在佛羅倫薩,他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盛夏時節,他一個人背著畫箱,頂著炎炎烈日四處寫生,餓了渴了,就坐在路邊吃點兒隨身帶的面包,喝幾口涼水。這情景被當地一位攝影記者拍了下來,登在當地的報紙上時附有這樣的文字:“一個不怕死、不怕累的東方老頭,在危險的十字路口,一連畫七八個鐘頭的畫。”他曾說:“我這個人從來沒有什么宏圖大志,只知道努力工作,不愿意浪費光陰,所以苦的時候能撐得住,好的時候也不飄飄然。”這就是永玉先生的人生哲學吧?
永玉先生大概對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情有獨鐘,一次,他畫了一位老者騎著驢,走在荒山古道的閑花野草間,題上陸游“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的詩句。有人問:“為什么要畫這么一個瘦老頭?有什么寓意?” 他直率地回答:“畫畫哪有那么多寓意?我很喜歡這兩句詩,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寓意,就算希望你們注意適當減肥好了!”
“明確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的喜歡。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大聲無愧地稱贊自己。”這也許是永玉先生作為藝術家的行為準則。他在代新版序說要寫自傳體小說,第一部《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已于2013年8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5月散文集《沈從文與我》又在湖南美術出版社發行。他還準備寫自傳體小說第二部(1937—1945),第三部(1946—1976),讓我充滿期待。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是在一個叫“醒客”的小書店買的。店主人告訴我,“醒客”是英語“思想者”(Thought)的意思。我立即想到羅丹的雕塑《思想者》。讀完這本書,我又想到永玉先生自己的塑像,那手托煙斗沉思的神態,不正是新時代的思想者嗎?藝術家、文學家首先應該是思想者啊!
丙申年春節前,永玉先生又大火了一陣——“金猴獻瑞”的兩張猴票,又出自先生的神來之筆。集郵宣傳彩頁宣稱,民間有云:生肖不識黃永玉,便做收藏也枉然。首輪猴票設計者、92歲的黃永玉大師再次出山創作第四輪猴票《丙申年》,機靈頑皮、溫情脈脈的四只猴,寄予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四世同堂·闔家歡樂”的美好祝福與期盼。先生于1980年設計的首輪《庚申年》0.08元面值的郵品,2011年已突破萬元,丙申年價格繼續飆升。
畫家用藝術作品發聲,價值在于受眾的認可,于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