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出新++滕美貞+劉倫++Hashmat++吳俊



摘要:試驗材料為74個梨栽培品種,調查果實性狀,包括果實質量、縱橫徑、果形指數、果梗長度、粗度、萼片狀態等外觀品質,以及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總糖、硬度、風味等內在品質。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梨品種資源的果實質量變化范圍在115.0~602.7 g之間,變異系數最大,為34.3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7.8%~13.0%之間,變異系數最小,只有9.37%;果形指數變化在0.760~1.402之間,變異系數是13.69%;果實硬度在3.1~10.6 kg/cm2之間,變異系數為25.3%;總糖含量在3.89%~12.55%之間,變異系數為22.41%。在果實各性狀中,質量性狀的變異系數最大。在調查的資源中,鄂梨1號的果實質量最大,崇化大梨的果形指數最高,滿豐的果梗長度最大,大葉雪的果梗最粗,恩梨的果肉硬度最高,身不知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早冠的總糖含量最高,另有47.36%的品種為果實完全脫萼。風味品質調查表明,果肉類型為脆的品種有47個,果肉質地細的品種有52個,果肉顏色為白色的品種42個,果實汁液多的品種有56個,果實風味甘甜的品種有15個,甜的品種有34個,具香氣的品種有13個。通過對74個梨果實內在品質的綜合評價,篩選出19個優良品種資源,研究結果將為南京及周邊地區梨適宜栽培品種的選擇提供數據基礎和理論指導。
關鍵詞:梨;品種資源;果實性狀;外觀品質;內在品質
中圖分類號: S661.20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259-05
收稿日期:2015-05-16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編號:2013BAD02B01-2);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計劃(編號:2014-NY-025)。
作者簡介:陳出新(1992—),男,碩士研究生,從事果樹科學研究。E-mail:2014804175@njau.edu.cn。
通信作者:吳俊,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果樹基因組與分子遺傳育種研究。E-mail:wujun@njau.edu.cn。我國是梨栽培起源中心之一,梨品種資源豐富且分布廣泛[1]。梨樹也是我國三大果樹之一,其果實質脆、多汁、酸甜可口,受到消費者喜愛[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梨果的需求也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消費者對梨的果實外形、風味及營養等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因此對高質量的梨品種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近30年來,我國約有40個育種單位參加了梨新品種的選育工作,選育出了一大批品質優良的新品種,例如翠冠、翠玉、中梨1號、早美酥、華金等[3]。隨著地域間廣泛的交流,新選育的梨品種資源在各地的栽培增多,但是由于不同的梨品種資源有適宜的栽培區域,其樹體和果實發育會隨著栽培地域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差異。同一地區不同品種間果實與植物學性狀之間差異很大,果實大小、果形指數、萼片狀態、果實硬度、總糖含量和風味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因此,要針對不同地區進行資源評價,明確哪些梨果實風味表現好、品質高,哪些優良品種適宜種植推廣。李華等運用多維價值理論復合評價方法,以單果質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單寧含量和果實硬度為評價指標篩選出了天平南王、泰安、東北以及太谷紅果綜合品質較好的梨品種[4];黃曙光等將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維生素C作為評價因子,篩選出了康佛倫斯、巴梨、婺源雪、伏茄、日面紅、南果梨、八里香、錦香、新水、碭山酥梨等優良品種[5];陳啟亮等篩選出了金晶、翠冠、金蜜、華梨2號、秀黃、豐水、黃冠、大果水晶、德勝香、愛宕、秋黃、華梨1號等適合推廣的梨品種[6]。為了充分調查南京地區不同梨品種資源果實品質特性,本試驗通過對南京農業大學江浦園藝試驗站梨資源圃74份種質資源的果實外觀和內在品質性狀進行調查研究,以篩選綜合表現優良的梨品種,為生產中推廣適宜品種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調查品種74個,其中白梨品種11個、砂梨品種40個、西洋梨品種1個、種間雜交品種19個、未知類型品種3個。供試品種果實取自南京農業大學江浦梨種質資源圃,資源圃位于長江下游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8 ℃,年平均日照2 008 h,年降水量1 025 mm,土壤為沙壤土,土肥水管理水平良好。試驗材料為資源圃種植的74個品種,樹齡12~15年,具體見表1。
1.2方法
在各品種果實成熟期,采摘并選擇典型的果實10個用于外觀性狀與內在品質的調查與測定。
1.2.1梨果實外觀性狀主要測定并記錄了果實縱橫徑、果形指數、單果質量、果梗長度、粗度、萼片狀態等果實外觀性狀。利用游標卡尺分別測量其縱徑、橫徑,并計算果形指數,天平稱量果實質量。果梗長度、果梗粗度的測定:用游標卡尺測量果梗長度、果梗中部粗度。萼片狀態:目測萼片存在狀況。參照萼片狀態模式圖,確定種質的萼片狀態,分為脫落、宿存、殘存3類。
1.2.2梨果實內在品質測定果實品質的調查因子包括感官品質:香氣、汁液、澀味、風味、果肉顏色、果肉質地、果肉類型、果實硬度;營養品質包括可溶性固形物、總糖、可滴定酸含量。對于香氣、汁液、澀味、風味、果肉顏色、果肉類型、果肉質地等品質因子采用感官品嘗鑒定的方法,具體方法參照《梨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7]。脆肉型果實采后即可鑒定,軟肉型果實待自然后熟后鑒定。
果實硬度:削去果皮,利用GY1型硬度計測量。
可溶性固形物用手持糖度計測定,在每個成熟果的赤道部取3份果肉,擠出汁液,直接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8]測定果實中的總糖含量。
1.3數據分析
運用Excel對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果形指數與果實縱橫徑
本試驗調查74份梨品種的果形指數差異較大,變化范圍在0.760~1.402之間,平均為0.972,標準差為0.133,變異系數為13.69%。果形指數大于1的品種有26個,占 35.1%;在0.9~1之間的品種有23個,占31.1%;小于0.9的品種有25個,占33.8%。由圖1可以看出,果形指數基本呈正態分布,多數品種分布在0.8~1.1之間,占全部品種的79.7%。南水和幸水梨果形指數明顯低于其他品種,分別為0.760和0.764;金花和崇化大梨果形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品種,分別為1.342和1.402。崇化大梨與南水在果型指數上差異明顯,反映在兩者果實形狀上的很大差別,從扁圓形至倒卵形或紡錘形。
調查品種的梨果實縱徑分布在50.70~119.33 mm之間,平均為76.28 mm,標準差為14.28 mm,變異系數為 18.72%。由圖2-A可以看出,果實縱徑分布在60~90 mm之間的品種有60個,占81.1%;大于90 mm的有10個,占13.5%。愛甘水、幸水、長十朗、初夏綠的果實縱徑明顯小于其他品種,分別為50.70、52.43、53.41、55.97 mm;而金花、鄂梨1號、崇化大梨、紅香蜜的果實縱徑明顯大于其他品種,分別為119.33、117.90、112.8 3、108.39 mm。
調查品種果實的橫徑分布在61.34~101.69 mm之間,平均為78.31 mm,標準差為8.27 mm,變異系數為10.57%。由圖2-B可以看出,多數梨品種果實橫徑分布在70~85 mm之間,占67.6%,其中大于85 mm的品種有14個,占18.9%。愛甘水、初夏綠、甘梨早8、巴梨的果實橫徑明顯小于其他品種,分別為61.34、61.77、62.71、65.50 mm;而青松、大葉雪、油酥和鄂梨1號的果實橫徑明顯大于其他品種,分別為 94.50、95.50、95.58、101.69 mm。
2.2果實質量
74份梨品種資源的單果質量差異較大,分布范圍在
115.0~602.7 g,平均為276.8 g,標準差為95.0 g,變異系數為34.31%。由圖3可以看出,多數梨品種單果質量分布在200~300 g之間,占56.8%,大于300 g的品種有20個,占27.0%。愛甘水、初夏綠、甘梨早8單果質量明顯比其他品種小,大葉雪、油酥、金花、鄂梨1號單果質量明顯比其他品種大。單果質量最大的為鄂梨1號(602.7 g),是愛甘水質量(115.0 g)的 5.2 倍。
2.3果梗長度、果梗粗度
供試梨品種果梗長度分布在19.05~56.24 mm之間,平均長35.61 mm,標準差為8.15 mm,變異系數為22.89%。由圖4-A可以看出,果梗長度分布在30~40 mm之間的品種較多,有39個,占52.7%;果梗長度大于40 mm的有17個,占23.0%;果梗長度小于30 mm的有18個,占24.3%。檸檬黃、巴梨、新梨7號、新星、黃冠、和黃金梨的果梗長度明顯低于其余品種,分別為19.05、20.79、21.87、22.49、22.75、24.70 mm;而白皮酥、園黃、早美酥、晉大、鴨梨、滿豐的果梗長度明顯大于其他品種,分別為48.33、51.20、51.24、52.52、53.47、56.24 mm。
不同梨品種資源的果梗粗度分布在2.11~4.01 mm之間,平均粗度為2.85 mm,標準差為0.43 mm,變異系數為 15.13%。由圖4-B可見,有39個品種果梗粗度分布在 2.50~3.25 mm之間,占52.7%;果梗粗度大于3.25 mm的有14個品種,占18.9%;果梗粗度小于2.50 mm的有21個,占28.4%。其中,秋榮、天堂、若光、湘南、滿豐果梗粗度明顯低于其余品種,分別為2.11、2.22、2.27、2.28、2.30 mm;而大葉雪、巴梨、金水1號、崇化大梨、青魁、紅香蜜果梗粗度明顯大于其他品種,分別為4.01、3.70、3. 65、3.64、3.36、3.53 mm。
2.4萼片狀態調查
梨果實的萼片狀態可分為脫落、殘存、宿存3種類型。在調查的梨品種中,完全宿萼和完全脫萼的品種資源數分別為18個和36個,占調查資源的23.68%和47.36%,其余的20份品種資源均表現出部分脫萼、殘存或宿萼(圖5)。其中,5個品種脫落殘存并存,5個品種脫落宿存并存,5個品種殘存宿存并存,5個品種3種狀態都有(圖5)。
2.5總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不同梨品種資源的總糖分布范圍為3.89%~12.55%,平均值是8.17%,標準差為1.83%,變異系數為22.41%。參照曹玉芬等將梨果實總糖含量分為5級的分級標準[7],供試品種含糖量極低(≤5%)的品種有3個,分別是綠云、六月酥、金星;含糖量低(5.01%~7.00%)的品種有19個;含糖量中(7.01%~9.00%)的品種有30個;含糖量高(9.01%~11.0%)的品種有16個;含糖量極高(大于11.00%)的品種有5個,分別是早冠、鴨梨、豐水、新梨7號和五九香(圖6)。
梨品種資源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布在7.8%~13.0%之間,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01%以上的品種有6個,分別是翠冠、滿天紅、紅酥脆、南水、天堂、身不知,占全部品種的8.10%;53個品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布在10.01%~12.00%,其中含量在11.01%~12.00%的有21個品種,占全部品種的 28.3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布在10.01%~1100%的有32個品種,占全部品種的43.2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于10%的有15個品種,占全部品種的20.27%(圖7)。其中身不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為13.0%,其次是天堂12.7%,早美酥最低,僅有7.8%。
2.6果實硬度
梨品種硬度分布在3.1~10.6 kg/cm2之間,平均硬度為
5.9 kg/cm2。由圖8可見,大部分的梨品種果肉硬度適中,44個品種果實硬度分布在5.1~8.0 kg/cm2之間,占59.5%;小于等于5.0 kg/cm2的品種有24個,占32.4%;大于 8.0 kg/cm2 的品種有6個。其中,19-1、秋榮、新梨七號和西子綠果肉硬度明顯低于其他品種;五九香、檸檬黃、恩梨果肉硬度明顯高于其他品種。其中恩梨的硬度最大(10.6 kg/cm2),其次是檸檬黃(9.9 kg/cm2),硬度最小的品種是19-1(3.1 kg/cm2)。
2.7果實其他風味品質性狀
根據對成熟梨果實品質性狀的感官鑒定與描述,發現果肉類型為脆的品種有47個;果肉質地細的品種有52個,極細的品種有2個,分別是安農2號和甘梨早8;果肉顏色為白色的品種最多,達42個;汁液多的品種有56個,極多的有5個,分別是安農2號、鄂梨2號、豐水、桂冠和秋月;果實風味甘甜的品種有15個,甜的品種有34個,酸甜的品種有8個,檸檬黃酸甜適中;有香氣的品種有13個,如巴梨、早美酥和中梨1號等。在所調查的品種中都沒有澀味。根據品種的綜合性狀表現,從中篩選出19個優良品種資源,各品質特征見表2。
3討論與結論
單果質量和果形指數是梨品質評價的重要指標。田瑞等研究認為單果質量是梨品質評價的重要指標,直接決定著果實內各種營養物質的多少,而果實縱橫徑反映的是果實的大小,果形指數能夠大致反映果實的形狀,因此對于單果質量、縱橫徑、果形指數的調查也就顯得很有意義[9]。本試驗調查的74個梨品種資源的平均果形指數為0.972,平均單果質量為276.8 g;與董星光等調查的南方優勢產區梨品種中的33個品種、88份果實樣品的果形指數平均值0.90,單果質量平均值264.5 g的結果[10]相比略高。在所調查的梨品種資源中,鄂梨一號、崇化大梨的果實縱橫徑、單果質量都明顯比其他品種大,而愛甘水、初夏綠明顯比其他品種小。
果梗是水分和碳水化合物運輸到果實的必經之路,其長短和粗細直接影響到物質的運輸。一般來說,果梗短且粗有利于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本試驗中,調查的梨品種果梗長度及粗度呈現正態分布,多數梨品種的果梗長度和粗度分別分布在30~40 mm、2.11~4.01 mm之間。檸檬黃、巴梨果梗長度明顯小于其他品種,鴨梨、滿豐明顯大于其他品種;秋榮、天堂果梗粗度明顯小于其他品種,青魁、紅香蜜明顯大于其他品種。
梨果實萼片的宿存對于果實形狀和風味品質都產生重要的影響[11]。萼片宿存的果實俗稱“公梨”,其外觀品質和石細胞、糖含量等內在品質相對較差,而萼片脫落的果實俗稱“母梨”,其品質相對較好[12]。本試驗調查的74個品種資源中,有36個品種是完全脫萼的,這與趙碧英等在湖北砂梨資源圃內調查的316份中只有32份是完全脫萼的調查結果[13]相比,比例高很多。梨果實萼片脫落與宿存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是由遺傳特性、環境因子和栽培措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4]。推測,由于不同地域的氣候和栽培條件等可能影響了梨果實的萼片與宿存狀態,而導致不同的脫萼比例。
果實的總糖含量直接影響著糖酸比和口感,從而最終影響果實的品質。張秀梅等研究發現,果實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果實所含糖的種類和數量[15]。聶繼云等在梨的品質評價中發現,總糖含量在梨的品質評價中具有重要地位[16]。本次調查的品種資源中,總糖含量極高的5個品種分別是早冠、鴨梨、豐水、新梨7號和五九香。
可溶性固形物是指果汁中能溶于水的糖、酸、礦物質、維生素,決定了果實的營養價值和風味,是果實品質評價的重要指標。有研究認為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單果質量、橫徑、縱徑這4種果實性狀存在著極顯著相關性,還發現了控制這些性狀的QTL位點及共分離或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17]。可溶性固形物還與梨的病害有關[18],賈曉輝等研究表明,香梨萼端黑斑病果實較健康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礦質元素測定結果表明,病果中Ca含量低于健康果實,而N/Ca、K/Ca均高于健康果實,且果實花萼端鈣含量最低,氮含量以及N/Ca、K/Ca最高。本次調查的品種資源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10%的品種占全部品種的79.7%,這與王文輝2009年調查的49.0%的結果[19]相比,比例提高較多,這可能與所調查的品種資源類型,以及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栽培管理有關。本研究選出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12%的6個品種,分別是翠冠、滿天紅、紅酥脆、南水、天堂和身不知。
果肉的硬度對于果實的儲存有著重要的意義[20-22]。萬賽羅等研究表明,番茄商品果率與果實硬度密切相關,硬度越高,商品率越高[23]。di Monaco等研究提出硬度和彈性可代表食品質地特性[24]。王燕霞等研究表明果肉硬度、彈性和破裂位移對果實質地的影響較大[25]。本研究調查篩選的部分果肉硬度較大的品種,分別是五九香、檸檬黃、恩梨。
此外,通過對成熟果實品質性狀的感官鑒定與描述篩選出了部分品質優良的品種,安農2號、甘梨早8果肉質地極細,安農2號、鄂梨2號、豐水、桂冠、秋月汁液極多。巴梨、早美酥、中梨1號等有香氣。根據綜合性狀的表現篩選出了19個品質優良的品種,這對于南京及周邊地區梨栽培品種的選擇及市場的推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為選擇適宜的雜交親本開展新品種選育也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
參考文獻:
[1]蒲富慎. 梨種質資源及其研究[J]. 中國果樹,1988(2):42-46.
[2]方成泉,林盛華,李連文,等. 我國梨生產現狀及主要對策[J]. 中國果樹,2003(1):47-50.
[3]王斐,姜淑苓,歐春青. 我國育成梨品種特點分析及展望[J]. 中國果樹,2014(4):66-71.
[4]李華,趙進紅,張繼亮,等. 不同品種沙果果實品質評價[J]. 林業科技開發,2012,26(6):36-39.
[5]黃曙光,楊谷良,方傳錦. 運用多維價值理論對40個梨品種果品品質的評價[J]. 湖南林業科技,2003,30(4):26-27.
[6]陳啟亮,楊曉平,田瑞,等. 梨品種果實品質的分析與評價[J]. 湖北農業科學,2012,51(22):5068-5071,5104.
[7]曹玉芬,劉鳳之,胡紅菊,等. 梨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7-27.
[8]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5-196.
[9]田瑞,胡紅菊,楊曉平,等. 梨果實品質評價因子的選擇[J].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農學卷,2009,6(3):8-11.
[10]董星光,田路明,曹玉芬,等. 我國南方優勢產區梨品種主要品質性狀評價[J]. 西南農業學報,2012,25(5):1811-1817.
[11]衡偉,陳捷,葉振風,等. 碭山酥梨幼果花萼發育及其調控技術研究[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0,37(2):238-243.
[12]姜彥辰,曹玉芬,張紹鈴,等. 人工剪萼對萊陽慈梨果實品質及石細胞形成相關酶活性的影響[J]. 果樹學報,2010,6(6):877-881.
[13]趙碧英,劉妮,田瑞,等. 梨品種資源果實萼片及萼洼性狀評價[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4,37(4):53-59.
[14]何子順,張虎平,阿衣木古麗·烏布力.梨果實的“公梨”與“母梨”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13,29(22):216-220.
[15]張秀梅,孫光明,杜麗清,等. 菠蘿果實生長發育過程中營養品質的變化[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7):457-461.
[16]聶繼云,李明強,張桂芬. 白梨品質評價指標的聚類分析[J]. 中國果樹,2000(2):16.
[17]韓明麗,劉永立,鄭小艷,等. 梨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及部分果實性狀QTL的定位[J]. 果樹學報,2010(4):496-503.
[18]賈曉輝,王文輝,李世強,等. 庫爾勒香梨萼端黑斑病發生的原因[J]. 果樹學報,2010(4):556-560,665.
[19]王文輝,賈曉輝,李靜,等. 我國梨主產區部分品種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分析[J]. 中國果樹,2012,04(4):28-31.
[20]蘭海鵬,劉揚,何詠梅,等. 基于有效積溫的庫爾勒香梨成熟模型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1):234-236.
[21]周翠英,湯瑾,周建儉,等. 氣調包裝保鮮翠冠梨的試驗[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8):281-283.
[22]王偉,楊紅英,黃新成,等. 紅棗果肉力學特性試驗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6):404-406.
[23]萬賽羅,高櫞,金青,等. 番茄果實成熟過程中硬度及相關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J]. 中國蔬菜,2008(4):20-23.
[24]di Monaco R,Cavella S,Masi P. Predicting sensory cohesiveness,hardness and springiness of solid foods from instrumental measurements[J]. Journal of Texture Studies,2008,39(2):129-149.
[25]王燕霞,王曉蔓,關軍鋒. 梨果肉質地性狀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2014,47(20):4056-4066.
陳出新 滕美貞 劉倫 Hashmat 吳俊



摘要:試驗材料為74個梨栽培品種,調查果實性狀,包括果實質量、縱橫徑、果形指數、果梗長度、粗度、萼片狀態等外觀品質,以及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總糖、硬度、風味等內在品質。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梨品種資源的果實質量變化范圍在115.0~602.7 g之間,變異系數最大,為34.3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7.8%~13.0%之間,變異系數最小,只有9.37%;果形指數變化在0.760~1.402之間,變異系數是13.69%;果實硬度在3.1~10.6 kg/cm2之間,變異系數為25.3%;總糖含量在3.89%~12.55%之間,變異系數為22.41%。在果實各性狀中,質量性狀的變異系數最大。在調查的資源中,鄂梨1號的果實質量最大,崇化大梨的果形指數最高,滿豐的果梗長度最大,大葉雪的果梗最粗,恩梨的果肉硬度最高,身不知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早冠的總糖含量最高,另有47.36%的品種為果實完全脫萼。風味品質調查表明,果肉類型為脆的品種有47個,果肉質地細的品種有52個,果肉顏色為白色的品種42個,果實汁液多的品種有56個,果實風味甘甜的品種有15個,甜的品種有34個,具香氣的品種有13個。通過對74個梨果實內在品質的綜合評價,篩選出19個優良品種資源,研究結果將為南京及周邊地區梨適宜栽培品種的選擇提供數據基礎和理論指導。
關鍵詞:梨;品種資源;果實性狀;外觀品質;內在品質
中圖分類號: S661.20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259-05
收稿日期:2015-05-16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編號:2013BAD02B01-2);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計劃(編號:2014-NY-025)。
作者簡介:陳出新(1992—),男,碩士研究生,從事果樹科學研究。E-mail:2014804175@njau.edu.cn。
通信作者:吳俊,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果樹基因組與分子遺傳育種研究。E-mail:wujun@njau.edu.cn。我國是梨栽培起源中心之一,梨品種資源豐富且分布廣泛[1]。梨樹也是我國三大果樹之一,其果實質脆、多汁、酸甜可口,受到消費者喜愛[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梨果的需求也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消費者對梨的果實外形、風味及營養等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因此對高質量的梨品種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近30年來,我國約有40個育種單位參加了梨新品種的選育工作,選育出了一大批品質優良的新品種,例如翠冠、翠玉、中梨1號、早美酥、華金等[3]。隨著地域間廣泛的交流,新選育的梨品種資源在各地的栽培增多,但是由于不同的梨品種資源有適宜的栽培區域,其樹體和果實發育會隨著栽培地域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差異。同一地區不同品種間果實與植物學性狀之間差異很大,果實大小、果形指數、萼片狀態、果實硬度、總糖含量和風味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因此,要針對不同地區進行資源評價,明確哪些梨果實風味表現好、品質高,哪些優良品種適宜種植推廣。李華等運用多維價值理論復合評價方法,以單果質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單寧含量和果實硬度為評價指標篩選出了天平南王、泰安、東北以及太谷紅果綜合品質較好的梨品種[4];黃曙光等將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維生素C作為評價因子,篩選出了康佛倫斯、巴梨、婺源雪、伏茄、日面紅、南果梨、八里香、錦香、新水、碭山酥梨等優良品種[5];陳啟亮等篩選出了金晶、翠冠、金蜜、華梨2號、秀黃、豐水、黃冠、大果水晶、德勝香、愛宕、秋黃、華梨1號等適合推廣的梨品種[6]。為了充分調查南京地區不同梨品種資源果實品質特性,本試驗通過對南京農業大學江浦園藝試驗站梨資源圃74份種質資源的果實外觀和內在品質性狀進行調查研究,以篩選綜合表現優良的梨品種,為生產中推廣適宜品種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調查品種74個,其中白梨品種11個、砂梨品種40個、西洋梨品種1個、種間雜交品種19個、未知類型品種3個。供試品種果實取自南京農業大學江浦梨種質資源圃,資源圃位于長江下游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8 ℃,年平均日照2 008 h,年降水量1 025 mm,土壤為沙壤土,土肥水管理水平良好。試驗材料為資源圃種植的74個品種,樹齡12~15年,具體見表1。
1.2方法
在各品種果實成熟期,采摘并選擇典型的果實10個用于外觀性狀與內在品質的調查與測定。
1.2.1梨果實外觀性狀主要測定并記錄了果實縱橫徑、果形指數、單果質量、果梗長度、粗度、萼片狀態等果實外觀性狀。利用游標卡尺分別測量其縱徑、橫徑,并計算果形指數,天平稱量果實質量。果梗長度、果梗粗度的測定:用游標卡尺測量果梗長度、果梗中部粗度。萼片狀態:目測萼片存在狀況。參照萼片狀態模式圖,確定種質的萼片狀態,分為脫落、宿存、殘存3類。
1.2.2梨果實內在品質測定果實品質的調查因子包括感官品質:香氣、汁液、澀味、風味、果肉顏色、果肉質地、果肉類型、果實硬度;營養品質包括可溶性固形物、總糖、可滴定酸含量。對于香氣、汁液、澀味、風味、果肉顏色、果肉類型、果肉質地等品質因子采用感官品嘗鑒定的方法,具體方法參照《梨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7]。脆肉型果實采后即可鑒定,軟肉型果實待自然后熟后鑒定。
果實硬度:削去果皮,利用GY1型硬度計測量。
可溶性固形物用手持糖度計測定,在每個成熟果的赤道部取3份果肉,擠出汁液,直接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8]測定果實中的總糖含量。
1.3數據分析
運用Excel對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果形指數與果實縱橫徑
本試驗調查74份梨品種的果形指數差異較大,變化范圍在0.760~1.402之間,平均為0.972,標準差為0.133,變異系數為13.69%。果形指數大于1的品種有26個,占 35.1%;在0.9~1之間的品種有23個,占31.1%;小于0.9的品種有25個,占33.8%。由圖1可以看出,果形指數基本呈正態分布,多數品種分布在0.8~1.1之間,占全部品種的79.7%。南水和幸水梨果形指數明顯低于其他品種,分別為0.760和0.764;金花和崇化大梨果形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品種,分別為1.342和1.402。崇化大梨與南水在果型指數上差異明顯,反映在兩者果實形狀上的很大差別,從扁圓形至倒卵形或紡錘形。
調查品種的梨果實縱徑分布在50.70~119.33 mm之間,平均為76.28 mm,標準差為14.28 mm,變異系數為 18.72%。由圖2-A可以看出,果實縱徑分布在60~90 mm之間的品種有60個,占81.1%;大于90 mm的有10個,占13.5%。愛甘水、幸水、長十朗、初夏綠的果實縱徑明顯小于其他品種,分別為50.70、52.43、53.41、55.97 mm;而金花、鄂梨1號、崇化大梨、紅香蜜的果實縱徑明顯大于其他品種,分別為119.33、117.90、112.8 3、108.39 mm。
調查品種果實的橫徑分布在61.34~101.69 mm之間,平均為78.31 mm,標準差為8.27 mm,變異系數為10.57%。由圖2-B可以看出,多數梨品種果實橫徑分布在70~85 mm之間,占67.6%,其中大于85 mm的品種有14個,占18.9%。愛甘水、初夏綠、甘梨早8、巴梨的果實橫徑明顯小于其他品種,分別為61.34、61.77、62.71、65.50 mm;而青松、大葉雪、油酥和鄂梨1號的果實橫徑明顯大于其他品種,分別為 94.50、95.50、95.58、101.69 mm。
2.2果實質量
74份梨品種資源的單果質量差異較大,分布范圍在
115.0~602.7 g,平均為276.8 g,標準差為95.0 g,變異系數為34.31%。由圖3可以看出,多數梨品種單果質量分布在200~300 g之間,占56.8%,大于300 g的品種有20個,占27.0%。愛甘水、初夏綠、甘梨早8單果質量明顯比其他品種小,大葉雪、油酥、金花、鄂梨1號單果質量明顯比其他品種大。單果質量最大的為鄂梨1號(602.7 g),是愛甘水質量(115.0 g)的 5.2 倍。
2.3果梗長度、果梗粗度
供試梨品種果梗長度分布在19.05~56.24 mm之間,平均長35.61 mm,標準差為8.15 mm,變異系數為22.89%。由圖4-A可以看出,果梗長度分布在30~40 mm之間的品種較多,有39個,占52.7%;果梗長度大于40 mm的有17個,占23.0%;果梗長度小于30 mm的有18個,占24.3%。檸檬黃、巴梨、新梨7號、新星、黃冠、和黃金梨的果梗長度明顯低于其余品種,分別為19.05、20.79、21.87、22.49、22.75、24.70 mm;而白皮酥、園黃、早美酥、晉大、鴨梨、滿豐的果梗長度明顯大于其他品種,分別為48.33、51.20、51.24、52.52、53.47、56.24 mm。
不同梨品種資源的果梗粗度分布在2.11~4.01 mm之間,平均粗度為2.85 mm,標準差為0.43 mm,變異系數為 15.13%。由圖4-B可見,有39個品種果梗粗度分布在 2.50~3.25 mm之間,占52.7%;果梗粗度大于3.25 mm的有14個品種,占18.9%;果梗粗度小于2.50 mm的有21個,占28.4%。其中,秋榮、天堂、若光、湘南、滿豐果梗粗度明顯低于其余品種,分別為2.11、2.22、2.27、2.28、2.30 mm;而大葉雪、巴梨、金水1號、崇化大梨、青魁、紅香蜜果梗粗度明顯大于其他品種,分別為4.01、3.70、3. 65、3.64、3.36、3.53 mm。
2.4萼片狀態調查
梨果實的萼片狀態可分為脫落、殘存、宿存3種類型。在調查的梨品種中,完全宿萼和完全脫萼的品種資源數分別為18個和36個,占調查資源的23.68%和47.36%,其余的20份品種資源均表現出部分脫萼、殘存或宿萼(圖5)。其中,5個品種脫落殘存并存,5個品種脫落宿存并存,5個品種殘存宿存并存,5個品種3種狀態都有(圖5)。
2.5總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不同梨品種資源的總糖分布范圍為3.89%~12.55%,平均值是8.17%,標準差為1.83%,變異系數為22.41%。參照曹玉芬等將梨果實總糖含量分為5級的分級標準[7],供試品種含糖量極低(≤5%)的品種有3個,分別是綠云、六月酥、金星;含糖量低(5.01%~7.00%)的品種有19個;含糖量中(7.01%~9.00%)的品種有30個;含糖量高(9.01%~11.0%)的品種有16個;含糖量極高(大于11.00%)的品種有5個,分別是早冠、鴨梨、豐水、新梨7號和五九香(圖6)。
梨品種資源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布在7.8%~13.0%之間,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01%以上的品種有6個,分別是翠冠、滿天紅、紅酥脆、南水、天堂、身不知,占全部品種的8.10%;53個品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布在10.01%~12.00%,其中含量在11.01%~12.00%的有21個品種,占全部品種的 28.3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布在10.01%~1100%的有32個品種,占全部品種的43.2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于10%的有15個品種,占全部品種的20.27%(圖7)。其中身不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為13.0%,其次是天堂12.7%,早美酥最低,僅有7.8%。
2.6果實硬度
梨品種硬度分布在3.1~10.6 kg/cm2之間,平均硬度為
5.9 kg/cm2。由圖8可見,大部分的梨品種果肉硬度適中,44個品種果實硬度分布在5.1~8.0 kg/cm2之間,占59.5%;小于等于5.0 kg/cm2的品種有24個,占32.4%;大于 8.0 kg/cm2 的品種有6個。其中,19-1、秋榮、新梨七號和西子綠果肉硬度明顯低于其他品種;五九香、檸檬黃、恩梨果肉硬度明顯高于其他品種。其中恩梨的硬度最大(10.6 kg/cm2),其次是檸檬黃(9.9 kg/cm2),硬度最小的品種是19-1(3.1 kg/cm2)。
2.7果實其他風味品質性狀
根據對成熟梨果實品質性狀的感官鑒定與描述,發現果肉類型為脆的品種有47個;果肉質地細的品種有52個,極細的品種有2個,分別是安農2號和甘梨早8;果肉顏色為白色的品種最多,達42個;汁液多的品種有56個,極多的有5個,分別是安農2號、鄂梨2號、豐水、桂冠和秋月;果實風味甘甜的品種有15個,甜的品種有34個,酸甜的品種有8個,檸檬黃酸甜適中;有香氣的品種有13個,如巴梨、早美酥和中梨1號等。在所調查的品種中都沒有澀味。根據品種的綜合性狀表現,從中篩選出19個優良品種資源,各品質特征見表2。
3討論與結論
單果質量和果形指數是梨品質評價的重要指標。田瑞等研究認為單果質量是梨品質評價的重要指標,直接決定著果實內各種營養物質的多少,而果實縱橫徑反映的是果實的大小,果形指數能夠大致反映果實的形狀,因此對于單果質量、縱橫徑、果形指數的調查也就顯得很有意義[9]。本試驗調查的74個梨品種資源的平均果形指數為0.972,平均單果質量為276.8 g;與董星光等調查的南方優勢產區梨品種中的33個品種、88份果實樣品的果形指數平均值0.90,單果質量平均值264.5 g的結果[10]相比略高。在所調查的梨品種資源中,鄂梨一號、崇化大梨的果實縱橫徑、單果質量都明顯比其他品種大,而愛甘水、初夏綠明顯比其他品種小。
果梗是水分和碳水化合物運輸到果實的必經之路,其長短和粗細直接影響到物質的運輸。一般來說,果梗短且粗有利于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本試驗中,調查的梨品種果梗長度及粗度呈現正態分布,多數梨品種的果梗長度和粗度分別分布在30~40 mm、2.11~4.01 mm之間。檸檬黃、巴梨果梗長度明顯小于其他品種,鴨梨、滿豐明顯大于其他品種;秋榮、天堂果梗粗度明顯小于其他品種,青魁、紅香蜜明顯大于其他品種。
梨果實萼片的宿存對于果實形狀和風味品質都產生重要的影響[11]。萼片宿存的果實俗稱“公梨”,其外觀品質和石細胞、糖含量等內在品質相對較差,而萼片脫落的果實俗稱“母梨”,其品質相對較好[12]。本試驗調查的74個品種資源中,有36個品種是完全脫萼的,這與趙碧英等在湖北砂梨資源圃內調查的316份中只有32份是完全脫萼的調查結果[13]相比,比例高很多。梨果實萼片脫落與宿存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是由遺傳特性、環境因子和栽培措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4]。推測,由于不同地域的氣候和栽培條件等可能影響了梨果實的萼片與宿存狀態,而導致不同的脫萼比例。
果實的總糖含量直接影響著糖酸比和口感,從而最終影響果實的品質。張秀梅等研究發現,果實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果實所含糖的種類和數量[15]。聶繼云等在梨的品質評價中發現,總糖含量在梨的品質評價中具有重要地位[16]。本次調查的品種資源中,總糖含量極高的5個品種分別是早冠、鴨梨、豐水、新梨7號和五九香。
可溶性固形物是指果汁中能溶于水的糖、酸、礦物質、維生素,決定了果實的營養價值和風味,是果實品質評價的重要指標。有研究認為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單果質量、橫徑、縱徑這4種果實性狀存在著極顯著相關性,還發現了控制這些性狀的QTL位點及共分離或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17]。可溶性固形物還與梨的病害有關[18],賈曉輝等研究表明,香梨萼端黑斑病果實較健康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礦質元素測定結果表明,病果中Ca含量低于健康果實,而N/Ca、K/Ca均高于健康果實,且果實花萼端鈣含量最低,氮含量以及N/Ca、K/Ca最高。本次調查的品種資源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10%的品種占全部品種的79.7%,這與王文輝2009年調查的49.0%的結果[19]相比,比例提高較多,這可能與所調查的品種資源類型,以及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栽培管理有關。本研究選出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12%的6個品種,分別是翠冠、滿天紅、紅酥脆、南水、天堂和身不知。
果肉的硬度對于果實的儲存有著重要的意義[20-22]。萬賽羅等研究表明,番茄商品果率與果實硬度密切相關,硬度越高,商品率越高[23]。di Monaco等研究提出硬度和彈性可代表食品質地特性[24]。王燕霞等研究表明果肉硬度、彈性和破裂位移對果實質地的影響較大[25]。本研究調查篩選的部分果肉硬度較大的品種,分別是五九香、檸檬黃、恩梨。
此外,通過對成熟果實品質性狀的感官鑒定與描述篩選出了部分品質優良的品種,安農2號、甘梨早8果肉質地極細,安農2號、鄂梨2號、豐水、桂冠、秋月汁液極多。巴梨、早美酥、中梨1號等有香氣。根據綜合性狀的表現篩選出了19個品質優良的品種,這對于南京及周邊地區梨栽培品種的選擇及市場的推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為選擇適宜的雜交親本開展新品種選育也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
參考文獻:
[1]蒲富慎. 梨種質資源及其研究[J]. 中國果樹,1988(2):42-46.
[2]方成泉,林盛華,李連文,等. 我國梨生產現狀及主要對策[J]. 中國果樹,2003(1):47-50.
[3]王斐,姜淑苓,歐春青. 我國育成梨品種特點分析及展望[J]. 中國果樹,2014(4):66-71.
[4]李華,趙進紅,張繼亮,等. 不同品種沙果果實品質評價[J]. 林業科技開發,2012,26(6):36-39.
[5]黃曙光,楊谷良,方傳錦. 運用多維價值理論對40個梨品種果品品質的評價[J]. 湖南林業科技,2003,30(4):26-27.
[6]陳啟亮,楊曉平,田瑞,等. 梨品種果實品質的分析與評價[J]. 湖北農業科學,2012,51(22):5068-5071,5104.
[7]曹玉芬,劉鳳之,胡紅菊,等. 梨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7-27.
[8]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5-196.
[9]田瑞,胡紅菊,楊曉平,等. 梨果實品質評價因子的選擇[J].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農學卷,2009,6(3):8-11.
[10]董星光,田路明,曹玉芬,等. 我國南方優勢產區梨品種主要品質性狀評價[J]. 西南農業學報,2012,25(5):1811-1817.
[11]衡偉,陳捷,葉振風,等. 碭山酥梨幼果花萼發育及其調控技術研究[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0,37(2):238-243.
[12]姜彥辰,曹玉芬,張紹鈴,等. 人工剪萼對萊陽慈梨果實品質及石細胞形成相關酶活性的影響[J]. 果樹學報,2010,6(6):877-881.
[13]趙碧英,劉妮,田瑞,等. 梨品種資源果實萼片及萼洼性狀評價[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4,37(4):53-59.
[14]何子順,張虎平,阿衣木古麗·烏布力.梨果實的“公梨”與“母梨”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13,29(22):216-220.
[15]張秀梅,孫光明,杜麗清,等. 菠蘿果實生長發育過程中營養品質的變化[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7):457-461.
[16]聶繼云,李明強,張桂芬. 白梨品質評價指標的聚類分析[J]. 中國果樹,2000(2):16.
[17]韓明麗,劉永立,鄭小艷,等. 梨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及部分果實性狀QTL的定位[J]. 果樹學報,2010(4):496-503.
[18]賈曉輝,王文輝,李世強,等. 庫爾勒香梨萼端黑斑病發生的原因[J]. 果樹學報,2010(4):556-560,665.
[19]王文輝,賈曉輝,李靜,等. 我國梨主產區部分品種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分析[J]. 中國果樹,2012,04(4):28-31.
[20]蘭海鵬,劉揚,何詠梅,等. 基于有效積溫的庫爾勒香梨成熟模型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1):234-236.
[21]周翠英,湯瑾,周建儉,等. 氣調包裝保鮮翠冠梨的試驗[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8):281-283.
[22]王偉,楊紅英,黃新成,等. 紅棗果肉力學特性試驗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6):404-406.
[23]萬賽羅,高櫞,金青,等. 番茄果實成熟過程中硬度及相關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J]. 中國蔬菜,2008(4):20-23.
[24]di Monaco R,Cavella S,Masi P. Predicting sensory cohesiveness,hardness and springiness of solid foods from instrumental measurements[J]. Journal of Texture Studies,2008,39(2):129-149.
[25]王燕霞,王曉蔓,關軍鋒. 梨果肉質地性狀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2014,47(20):4056-4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