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鈕福祥++岳瑞雪++張毅++徐飛++朱紅+王洪云


摘要:采用超高速離心技術,研究其對甘薯淀粉廢水的處理效果及理化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經超高速離心處理,甘薯淀粉廢水的pH值高于對照,而總固形物含量、化學需氧量(COD)低于對照;而隨著處理時間延長,甘薯淀粉廢水的pH值、總固形物含量和化學需氧量(COD)均呈現下降趨勢。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離心組的總固形物含量與COD、總磷(TP)含量、pH值與COD的相關性顯著;而對照的總固形物含量與pH值、COD、總氮(TN)含量、pH值與COD、TN含量的相關性顯著。因此,超高速離心能夠有效去除甘薯淀粉廢水中部分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固形物組分。
關鍵詞:甘薯;淀粉廢水;超高速離心;理化特性
中圖分類號: X70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455-02
收稿日期:2015-04-23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11-B-20)。
作者簡介:孫健(1979—),男,江蘇徐州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加工研究。E-mail:sjsg9902@126.com。
通信作者:鈕福祥,碩士,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E-mail:niufuxaing@sina.com。我國甘薯種植面積約為460萬hm2,鮮薯總產1.0億 t 左右[1]。淀粉加工是我國農戶從事甘薯產后加工的主要方式[2],據測算,1 t淀粉需用水20 t左右[3],由此產生大量的淀粉廢水,其主要成分為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果膠、脂類等物質[4-5],化學需氧量(CODCr)可達 8 000 ~10 000 mg/L,懸浮物為2 500 ~ 3 000 mg/L。在農戶規模的加工生產中,這些廢水大多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自然水體中,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已成為影響我國甘薯淀粉加工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目前,甘薯淀粉廢水常用的處理方法有絮凝沉淀法、生物處理法及土地處理法等[6],但這些處理方法存在二次污染、使用成本高、處理效率低等問題。超高速離心技術是一種物理分離方法,具有處理效率高、處理量大等特點,本試驗通過該技術對甘薯淀粉廢水理化性質變化的研究,探討農戶規模化處理甘薯淀粉廢水的可行性。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與試劑
甘薯淀粉廢水,自制,所用品種為徐薯22;重鉻酸鉀、硫酸銀、硫酸亞鐵銨、過硫酸鉀、鉬酸銨、硝酸鉀、氫氧化鈉等均為分析純試劑。
1.2儀器設備
GZX-1高速分離機中試成套設備,上海浦東天本離心機械有限公司;730 pH計,德國WTW公司;DHG-9246A電熱鼓風干燥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2450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LDZX-50KBS蒸汽滅菌鍋,北京陽光斯德生物技術發展公司;DK-S26電熱恒溫水浴鍋,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SB-3200D超聲波清洗機,浙江省寧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試驗方法
1.3.1甘薯淀粉廢水制備在模擬農戶甘薯淀粉加工水平上,以淀粉型甘薯品種徐薯22為原料,在料水比1 g ∶ 5 mL的條件下,利用多功能粉碎機破碎打漿,經雙層紗布過濾,淀粉乳濁液室溫靜置24 h,取上清液即為甘薯淀粉廢水。
1.3.2甘薯淀粉廢水超高速離心處理取25 L甘薯淀粉廢水經過轉速18 000 r/min的管式離心機處理后,置于室內,保持溫度在16~22 ℃,考察甘薯淀粉廢水在存放過程中理化指標的變化。同時,以未經超高速離心處理的甘薯淀粉廢水作為對照。
1.3.3甘薯淀粉廢水理化指標測定總固形物含量、COD、總氮(TN)含量分別采用GB 5009.3—2010《食品中水分的測定》、GB 11914—1989《化學需氧量的測定》、HJ 636—2012《水質 總氮的測定 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方法測定。
2結果與分析
2.1超高速離心對甘薯淀粉廢水pH值的影響
由圖1可知,經超高速離心處理后的甘薯淀粉廢水初始pH值高于對照,隨著時間的延長,對照組略高于離心組;試驗期間,離心組與對照組淀粉廢水pH值均呈下降趨勢,而且前期(0~3 d)快速下降,之后變化平緩,這可能與產酸微生物的發酵作用有關。
2.2超高速離心對甘薯淀粉廢水總固形物含量的影響
經超高速離心處理后,甘薯淀粉廢水的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組分部分被分離出去,其總固形物含量下降 17.26% 以上。與對照相比,離心組的甘薯淀粉廢水的總固形物含量較低(圖2)。隨著時間的延長,甘薯淀粉廢水的總固形物含量呈緩慢下降趨勢。
2.3超高速離心對甘薯淀粉廢水COD的影響
甘薯淀粉廢水含有蛋白、糖類等有機物,屬高污染廢水,其COD一般較高。由圖3可知,在試驗初期,對照組、離心組COD分別為10 047.0、9 805.6 mg/L,隨著時間的延長,COD均呈下降趨勢,而且對照組COD始終高于離心組,說明超高速離心處理能夠去除部分蛋白、多糖等有機物,從而降低甘薯淀粉廢水COD。
2.4超高速離心對甘薯淀粉廢水總氮含量的影響
氮富集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現之一,一般將TN含量作為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的指標之一[7]。由圖4可知,在試驗前期(0~6 d),對照組總氮含量高于離心組;而試驗后期(9~12 d),離心組總氮含量卻高于對照組。說明超高速離心能夠去除部分蛋白質,而后期變化可能與微生物大量繁殖有關。
2.5甘薯淀粉廢水理化特性相關性分析
對離心組和對照組的甘薯淀粉廢水理化特性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由表1可知,結果離心組的總固形物含量與COD呈顯著正相關(P<0.05);pH值與COD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對照組(表2)的總固形物含量與pH值、COD、TN含量分別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顯著正相關(P<0.05)、顯著負相關(P<0.05);pH值與COD、TN含量分別呈顯著正相關(P<0.05)、顯著負相關(P<0.05)。由此可見,超高速離心能夠有效去除甘薯淀粉廢水中部分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組分。同時發現,甘薯淀粉廢水COD與總固形物含量、pH值關系密切。
3結論
經超高速離心處理,甘薯淀粉廢水的pH值升高,而總固形物含量、COD下降;而隨著處理時間延長,甘薯淀粉廢水的pH值、總固形物含量和COD均呈下降趨勢。
甘薯淀粉廢水理化特性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離心組的總固形物含量與COD分別呈顯著正相關,pH值與COD呈顯著正相關;而對照組的總固形物含量與pH值、COD、TN含量分別呈極顯著正相關、顯著正相關、顯著負相關;pH值與COD、TN含量分別呈顯著正相關、顯著負相關。超高速離心能夠有效去除甘薯淀粉廢水中部分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組分,這為應用超高速離心技術規模化處理甘薯淀粉廢水提供了試驗依據。
參考文獻:
[1]馬代夫,李強,曹清河,等. 中國甘薯產業及產業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969-973.
[2]鈕福祥,馬代夫,戴起偉,等. 我國甘薯產業發展概況及政策建議——基于全國627戶農戶問卷調查[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1):438-441.
[3]王豐,靳艷玲,方揚,等. 清潔高效甘薯淀粉加工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3(11):38-40.
[4]王乾. 甘薯淀粉廢水處理工藝研究及設計[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5]木泰華,陳井旺. 甘薯淀粉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前景廣闊[J]. 農產品加工·綜合刊,2011(1):10-11.
[6]肖繼波,趙委托,褚淑祎,等. 薯類淀粉廢水處理技術及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30(2):292-298.
[7]梅長青,王心源,李文達. BP網絡模型在巢湖富營養化評價中的應用[J]. 能源與環境,2008(1):9-11
孫健 鈕福祥 岳瑞雪 張毅 徐飛 朱紅 王洪云


摘要:采用超高速離心技術,研究其對甘薯淀粉廢水的處理效果及理化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經超高速離心處理,甘薯淀粉廢水的pH值高于對照,而總固形物含量、化學需氧量(COD)低于對照;而隨著處理時間延長,甘薯淀粉廢水的pH值、總固形物含量和化學需氧量(COD)均呈現下降趨勢。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離心組的總固形物含量與COD、總磷(TP)含量、pH值與COD的相關性顯著;而對照的總固形物含量與pH值、COD、總氮(TN)含量、pH值與COD、TN含量的相關性顯著。因此,超高速離心能夠有效去除甘薯淀粉廢水中部分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固形物組分。
關鍵詞:甘薯;淀粉廢水;超高速離心;理化特性
中圖分類號: X70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455-02
收稿日期:2015-04-23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11-B-20)。
作者簡介:孫健(1979—),男,江蘇徐州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加工研究。E-mail:sjsg9902@126.com。
通信作者:鈕福祥,碩士,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E-mail:niufuxaing@sina.com。我國甘薯種植面積約為460萬hm2,鮮薯總產1.0億 t 左右[1]。淀粉加工是我國農戶從事甘薯產后加工的主要方式[2],據測算,1 t淀粉需用水20 t左右[3],由此產生大量的淀粉廢水,其主要成分為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果膠、脂類等物質[4-5],化學需氧量(CODCr)可達 8 000 ~10 000 mg/L,懸浮物為2 500 ~ 3 000 mg/L。在農戶規模的加工生產中,這些廢水大多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自然水體中,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已成為影響我國甘薯淀粉加工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目前,甘薯淀粉廢水常用的處理方法有絮凝沉淀法、生物處理法及土地處理法等[6],但這些處理方法存在二次污染、使用成本高、處理效率低等問題。超高速離心技術是一種物理分離方法,具有處理效率高、處理量大等特點,本試驗通過該技術對甘薯淀粉廢水理化性質變化的研究,探討農戶規模化處理甘薯淀粉廢水的可行性。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與試劑
甘薯淀粉廢水,自制,所用品種為徐薯22;重鉻酸鉀、硫酸銀、硫酸亞鐵銨、過硫酸鉀、鉬酸銨、硝酸鉀、氫氧化鈉等均為分析純試劑。
1.2儀器設備
GZX-1高速分離機中試成套設備,上海浦東天本離心機械有限公司;730 pH計,德國WTW公司;DHG-9246A電熱鼓風干燥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2450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LDZX-50KBS蒸汽滅菌鍋,北京陽光斯德生物技術發展公司;DK-S26電熱恒溫水浴鍋,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SB-3200D超聲波清洗機,浙江省寧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試驗方法
1.3.1甘薯淀粉廢水制備在模擬農戶甘薯淀粉加工水平上,以淀粉型甘薯品種徐薯22為原料,在料水比1 g ∶ 5 mL的條件下,利用多功能粉碎機破碎打漿,經雙層紗布過濾,淀粉乳濁液室溫靜置24 h,取上清液即為甘薯淀粉廢水。
1.3.2甘薯淀粉廢水超高速離心處理取25 L甘薯淀粉廢水經過轉速18 000 r/min的管式離心機處理后,置于室內,保持溫度在16~22 ℃,考察甘薯淀粉廢水在存放過程中理化指標的變化。同時,以未經超高速離心處理的甘薯淀粉廢水作為對照。
1.3.3甘薯淀粉廢水理化指標測定總固形物含量、COD、總氮(TN)含量分別采用GB 5009.3—2010《食品中水分的測定》、GB 11914—1989《化學需氧量的測定》、HJ 636—2012《水質 總氮的測定 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方法測定。
2結果與分析
2.1超高速離心對甘薯淀粉廢水pH值的影響
由圖1可知,經超高速離心處理后的甘薯淀粉廢水初始pH值高于對照,隨著時間的延長,對照組略高于離心組;試驗期間,離心組與對照組淀粉廢水pH值均呈下降趨勢,而且前期(0~3 d)快速下降,之后變化平緩,這可能與產酸微生物的發酵作用有關。
2.2超高速離心對甘薯淀粉廢水總固形物含量的影響
經超高速離心處理后,甘薯淀粉廢水的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組分部分被分離出去,其總固形物含量下降 17.26% 以上。與對照相比,離心組的甘薯淀粉廢水的總固形物含量較低(圖2)。隨著時間的延長,甘薯淀粉廢水的總固形物含量呈緩慢下降趨勢。
2.3超高速離心對甘薯淀粉廢水COD的影響
甘薯淀粉廢水含有蛋白、糖類等有機物,屬高污染廢水,其COD一般較高。由圖3可知,在試驗初期,對照組、離心組COD分別為10 047.0、9 805.6 mg/L,隨著時間的延長,COD均呈下降趨勢,而且對照組COD始終高于離心組,說明超高速離心處理能夠去除部分蛋白、多糖等有機物,從而降低甘薯淀粉廢水COD。
2.4超高速離心對甘薯淀粉廢水總氮含量的影響
氮富集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現之一,一般將TN含量作為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的指標之一[7]。由圖4可知,在試驗前期(0~6 d),對照組總氮含量高于離心組;而試驗后期(9~12 d),離心組總氮含量卻高于對照組。說明超高速離心能夠去除部分蛋白質,而后期變化可能與微生物大量繁殖有關。
2.5甘薯淀粉廢水理化特性相關性分析
對離心組和對照組的甘薯淀粉廢水理化特性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由表1可知,結果離心組的總固形物含量與COD呈顯著正相關(P<0.05);pH值與COD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對照組(表2)的總固形物含量與pH值、COD、TN含量分別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顯著正相關(P<0.05)、顯著負相關(P<0.05);pH值與COD、TN含量分別呈顯著正相關(P<0.05)、顯著負相關(P<0.05)。由此可見,超高速離心能夠有效去除甘薯淀粉廢水中部分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組分。同時發現,甘薯淀粉廢水COD與總固形物含量、pH值關系密切。
3結論
經超高速離心處理,甘薯淀粉廢水的pH值升高,而總固形物含量、COD下降;而隨著處理時間延長,甘薯淀粉廢水的pH值、總固形物含量和COD均呈下降趨勢。
甘薯淀粉廢水理化特性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離心組的總固形物含量與COD分別呈顯著正相關,pH值與COD呈顯著正相關;而對照組的總固形物含量與pH值、COD、TN含量分別呈極顯著正相關、顯著正相關、顯著負相關;pH值與COD、TN含量分別呈顯著正相關、顯著負相關。超高速離心能夠有效去除甘薯淀粉廢水中部分可溶性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組分,這為應用超高速離心技術規模化處理甘薯淀粉廢水提供了試驗依據。
參考文獻:
[1]馬代夫,李強,曹清河,等. 中國甘薯產業及產業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969-973.
[2]鈕福祥,馬代夫,戴起偉,等. 我國甘薯產業發展概況及政策建議——基于全國627戶農戶問卷調查[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1):438-441.
[3]王豐,靳艷玲,方揚,等. 清潔高效甘薯淀粉加工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3(11):38-40.
[4]王乾. 甘薯淀粉廢水處理工藝研究及設計[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5]木泰華,陳井旺. 甘薯淀粉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前景廣闊[J]. 農產品加工·綜合刊,2011(1):10-11.
[6]肖繼波,趙委托,褚淑祎,等. 薯類淀粉廢水處理技術及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30(2):292-298.
[7]梅長青,王心源,李文達. BP網絡模型在巢湖富營養化評價中的應用[J]. 能源與環境,2008(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