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靖華
堅持把振興工業放在首位
我區改革開放前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7.08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億元,30年僅增長了50億元,改革開放后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到2008年達到7761.8億元,到2015年突破1.8萬億元,初步測算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70%以上。相對于我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工業綜合實力較弱、基礎較差,因此在我區東部五盟市和一批資源枯竭城市、獨立工礦區全面振興偉大事業中,工業的振興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導地位,必須把振興工業放在首位,不斷推動工業總量做大、轉型升級、持續發展。現在“去工業化”的聲音似乎越來越多,認為在三次產業結構中一產穩定、二產下降、三產提高,經濟結構就調優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就提高了,這對于我們整個國家或者是某些地區是合乎發展規律的,但是對于工業化中期的我區而言有些片面。實際上我區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必須依托工業的發展,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消費能力的提高進而促使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也主要依靠工業利潤水平的提高來保障,沒有工業服務業也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堅持把發揮比較優勢作為突破口
發揮工業后發優勢和能源資源優勢,大力推動能源資源就地多重轉化增值,持續推動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原材料供應市場朝著以終端消費品生產加工為主的細分消費品市場方向發展。瞄準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培育和壯大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建設清潔能源輸出基地。抓住國家電源布局向煤炭基地調整轉移有利時機,堅持輸出與本地消納利用并重,重點打造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煤電基地,加快錫盟—山東、錫盟—泰州電力外送通道及配套電力裝機建設,促進煤炭就地加工轉化,實現“由輸煤向輸電轉變”,把東部地區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的核心區。
二是建設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依托赤峰、通遼煤制氣等現代煤化工項目,積極吸納國內外先進技術,優化提升已經建成示范項目工藝技術和提升裝備水平,穩步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工程化示范,加快推進產業化,探索發展“甲醇經濟”。
三是建設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實施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整裝勘查,鼓勵進口境外資源,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引導資源向冶煉加工企業集中,提高有色金屬延伸加工能力。推動“煤電冶加”、“探采選冶加”和“煤電鋁加”一體化發展。
四是建設生物技術產業基地。加快實施重大新藥創制行動,培育和壯大以蒙藥中藥、基因工程藥物、化學醫藥、新型疫苗、診斷試劑等為重點的生物醫藥產業。以赤峰為重點構建“玉米-淀粉-原料藥-中間體-成品藥-制劑”現代生物制藥產業鏈。注重培育醫藥銷售平臺,暢通銷售渠道。支持生物技術企業創新平臺建設,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市場競爭力。
堅持把技術創新貫穿始終
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重點,突破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完善創新體系,加快企業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建設,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創新對工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推動工業制造逐步向工業創造發展。
一是推進企業技術改造。以能源、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傳統產業為重點,緊緊圍繞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兩化融合、安全生產、提升產品質量和開發新產品,支持企業使用和推廣國際、國內領先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全面提升設計、制造、管理水平。
二是提升先進技術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圍繞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有色金屬、綠色農畜產品、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技術、蒙醫藥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和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引進一批先進生產技術。瞄準國際國內同行業標桿,組織實施一批重點科技計劃、應用示范工程和重大產業化項目,消化吸收一批先進工藝技術,進而改造、創新和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提高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研發能力。
三是完善創新體系。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為主要內容,著力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科技中介機構等創新載體建設,構筑多層次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組織實施一批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示范項目,積極推進技術交易市場建設。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強化對知識產權保護,落實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等收益分配政策。
堅持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
生態環境也是民生。落實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加快工業綠色改造,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開展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構建以低碳、綠色、循環為主要特征的工業新體系。
一是加快工業生產綠色改造。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加快電力、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實現綠色生產。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以實施礦上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為重點,建設綠色礦山;以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建設綠色企業;以產業鏈耦合、資源循環利用、實現近零排放為重點,建設綠色園區;以建立綠色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為重點,打造綠色供應鏈;以加強節能監察、環保執法為重點,加強綠色監管。依據國家綠色標準體系,適時開展綠色評價。
二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集約管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礦產采選率和冶煉回收率。強化節能降耗,控制和削減化石能源消費。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再生水循環使用率。妥善處置“僵尸企業”,騰出土地、環境、水等資源指標。
三是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推動關聯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循環產業鏈,培育一批循環產業集群。突出抓好煤炭、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粉煤灰、煤矸石、煤泥、高嶺土、冶金和化工廢渣及尾礦等工業廢物利用。加強產業橫向耦合、縱向延伸,構建煤電用、煤電化、煤電冶、煤電云計算等一批循環產業鏈。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壯大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經信委投資規劃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