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佳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我國有14個省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身為中部省份的山西未被列入其中。但回望歷史,山西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源地;地理位置上,山西是“一帶一路”建設中貫通東西的樞紐和橋梁;另外,山西擁有豐富的能源、旅游資源,經濟產業發展優勢。雖然暫時未被列入“圈內”,但也應積極有所作為,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實現山西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一、山西與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一條貫通亞歐大陸,連接中外世界的重要國際通道。山西自古以來就是絲綢的重要產地,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山西紡織業有了大的發展,每年都有大量絲織品送往京師,銷往海外。生產自江南、山西的絲綢經由絲綢之路進入歐洲、中亞市場,西方的珠寶、玻璃制品經過新疆、甘肅,進入河南、山西,再流入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山西逐漸成為東西方文化、物資交流的重要通道,在絲綢之路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山西為中心輻射四周的絲路文化圈。從漢、唐到元朝,再到明清時期,山西繼續續寫絲綢之路的神話,明末清初,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山西商人繼續活躍于海上絲綢之路中,將山西的綢布、鐵器、土產運往東南沿海出口,同時將海上進入東南沿海口岸的香料、水果、水產、木材等販賣回內地。所以從歷史上看,山西與絲綢之路并不陌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并曾在絲綢之路中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山西地理區位與交通優勢
山西作為內陸省份,通秦聯豫、承東啟西,自古以來就是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互通互連的中間樞紐,是貫穿整個歐亞大陸的橋梁,“一帶一路”建設中,山西可以繼續傳承利用這一地理優勢,把山西建成真正承東啟西的陸路交通、物流樞紐。
山西近年來在鐵路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發展,構建了山西省內發達的鐵路交通網絡。2008年10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規劃中許多途經山西境內的新線路,即京包線、神黃線、青銀線、新菏兗日線和侯月線、中南部鐵路通道線,將使山西成為連接天津港、黃驊港、青島港、在建中的董家口港、日照港等五條鐵路南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通道。這五條海鐵聯運大通道將使山西成為聯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介橋梁,也為山西外貿物流提供暢通便利的出海口。此外,途徑山西腹地的“二隴海線”,即從日照,經兗州、晉城、侯馬、韓城,到西安的鐵路線,與隴海線呈平行走向,隴海線作為聯通亞歐大陸的一條重要的鐵路干線,近年來已處于飽和狀態,二隴海線將逐漸成為國內優勢運輸線路之一(李書吉,《關于山西加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構想體系的幾點建議》)。大秦鐵路、山西中南部鐵路大通道等重載鐵路的投入運營,已使山西成為中國重載鐵路最密集最發達的省域,山西應立足交通密集、物流節點眾多優勢,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通行地域和投資地域。
在高速鐵路方面,山西已進入高鐵時代,特別是大西高鐵通車打開了山西通往西部的南大門,運營1年來,其通道效益正在顯現,將不斷提高山西南部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通道能力。
在公路建設方面,山西目前已建成 “三縱十二橫” 的高速公路網絡。使從東三省、北京、河北、河南到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的線路更加便捷和多樣。四通八達,貫通東西的交通網絡將使山西在未來“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橋梁、 中轉、 物資服務集散地等多功能作用。
三、山西經濟產業發展的優勢
山西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要揚長避短,發揮經濟產業優勢,在“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占具一席之地。
(一)強勢產業優勢
山西的強勢產業——鐵路裝備制造業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毋庸置疑的比較優勢。山西的鐵路裝備制造業,從電力機車到牽引系統,再到輪、軸,已形成原材料、關鍵部件、整車組裝等比較完整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鏈,列車的核心部件機頭、牽引機、車軸、輪對乃至車廂的生產技術,完全可以通盤“拿下”。山西的鐵路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了整個產業鏈的基礎和比較優勢。在高鐵設備、高端裝備制造等方面,可以進行技術的輸出。另外,山西在鐵路裝備制造領域擁有眾多優秀的企業。在高等級鋼鐵制品制造領域,太鋼就已經具有很大的優勢。太鋼已成功開發了用于時速大于200公里車輛的EA1N高速軸坯。太原重工是國內唯一能自主配套生產高速列車輪軸和輪對集成產品的企業,形成了時速200公里以上動車車輪、車軸和輪對的完整產業鏈,其控股子公司智奇鐵路設備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高速動車組輪對生產和檢修基地,為高鐵列車、動車組列車、城軌車輛以及其他鐵路車輛生產輪對、輪軸零部件及其關聯件。中國北車集團永濟新時速機電電器有限責任公司的產品,占據了中國鐵路大功率機車70%的市場份額。中國北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電力機車,已具備國際一流水平。
(二)豐富能源優勢
山西作為中國的能源基地,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因此在發展煤炭產業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山西煤炭產業在經歷一段時間高速發展后,已陷入發展瓶頸。近年來,山西開展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型煤炭產業。
在煤炭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現代煤化工和煤層氣以及與之相關的裝備制造業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新型煤化工產業作為綠色環保產業,有著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目前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對原油及天然氣的需求逐年增加的形勢下,發展煤化工對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動石油替代戰略的實施,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實現能源多樣化,促進后石油時代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中國煤層氣資源居世界第三位,山西的煤層氣又占全國儲量的 1/3,居全國第一位。但多年來山西的煤層氣資源并沒有被有效開發利用,在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改造過程中,山西省越來越意識到煤層氣資源以及派生的煤層氣裝備制造業是一項新興清潔高效產業。2013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煤層氣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實現山西轉型,節能減排的目標,就要充分地利用煤層氣資源,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十三五”規劃中,山西繼續將煤礦瓦斯抽采利用作為重要內容,繼續發展煤層氣產業。
可以看到,山西在歷史淵源、地理區位、經濟產業發展方面都有著自身的優勢,正好可以利用這些優勢,更好地融入未來“一帶一路”的戰略發展中。
四、山西在“一帶一路”發展中的前景分析
“一帶一路”的戰略大幕已經拉開,山西應該抓住機遇,主動參與其中,取得山西經濟創新發展和轉型發展。
(一)抓住機遇,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作為資源型經濟地區,山西近年來致力于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2015年山西省GDP同比增長3.1%,在全國31個省的GDP排行榜中排名24位,經濟發展形勢嚴峻,“一煤獨大”的單一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后勁不足,成為制約山西經濟發展的“瓶頸”。實現經濟產業的轉型發展已迫在眉睫。
“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即將在全國展開,隨著戰略的不斷推進,國家將出臺一系列政策,加強對沿線省份的政策傾斜,大量的資本、技術、人才等優質資源將從東部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為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通過“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也將會進一步協調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關系。山西正好可以借此良機,實現經濟產業結構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山西經濟結構的華麗轉身。
(二)擴大開放,實現經濟交流合作優勢互補
山西與“一帶一路”沿線的西亞、中亞國家一樣,都是資源能源豐富的地區,在能源產業合作方面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形成新的合作共同體。因為雖然中亞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這些國家工業發展相對滯后,而山西作為中國的能源工業基地,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特別在煤炭開采、機器設備制造領域具備絕對的優勢。山西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合作,充分利用國外市場,為山西新興產業走出國門,占領世界市場提供機會。另外,山西在高鐵設備制造業方面目前也是全國領先。“一帶一路”就是要加強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聯通歐亞之間的高速經濟走廊,讓絲綢之路的陸上基礎設施進入高鐵時代。在未來沿線國家高速鐵路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山西可以充分發揮優勢,實現高鐵設備和技術輸出,重塑晉商雄風。
習近平同志在 2014 年9月11日出席中俄蒙三國元首會晤時提出,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在這個過程中,山西正好可以將山西的產品和服務帶入蒙古和俄羅斯,尋找投資機遇,共同發展。總之,通過不斷的對外開放,加強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可以提升山西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實現山西經濟轉型發展。
(三)文化先行,打造山西的文化旅游名片
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近年來,山西在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大力提倡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文化旅游產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山西旅游缺乏成熟的旅游產品,對外宣傳的力度不足,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形成品牌優勢。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正好可以促進山西文化走出去,通過沿線國家間文化交流,為山西的旅游資源尋找廣闊的海外市場。“一帶一路”戰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于與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認同感。歷史上,山西與中亞各民族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當今時代,更應推動山西文化走出去,借助山西文化與中亞文化之間天然的親切感,深化人文社會層面的認同,夯實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社會文化基礎。
“一帶一路”的戰略號角已經吹響,這一次山西不能再錯失良機,而是要主動融入,尋求新的發展。山西必須采取盯點融入、盯段融入的策略,把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引導本土企業走出去,加快對外開放、交流合作的步伐,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真正實現經濟的轉型跨越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