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镕
在“十三五”發展開局之年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作出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加快實現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決策部署,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發展的政策舉措文件。特別是以印發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發〔2016〕7號),以下簡稱《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振興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若干意見》是新形勢下指引東北地區新一輪全面振興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目標要求明確、任務舉措具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2007年,呼倫貝爾市作為內蒙古東五盟市納入國家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在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全力推動下,享受到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東北振興的相關政策支持,為呼倫貝爾市發展提供難得的政策機遇與發展契機。《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在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抓好新一輪(全面)振興舉措。這為我市等眾多東北老工業基地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的各項舉措,堅持“美麗發展”總體要求,全力推進呼倫貝爾市經濟和社會民生和諧發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與“十一五”期末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從932億元增長到1596億元,年均增長10.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大關,這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661.4億元,年均增長19.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56億元增到103.3億元,年均增長13.04%; 經濟結構調整邁上新臺階,三次產業比重從19.6:42.1:38.3調整為16.5:44.6:38.9,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達到 124.2億斤,實現“十二連增”。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玉米加工、生物制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有色金屬等新的優勢產業發展實現突破,非資源型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7.5%,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生態環境保護邁上新臺階,生態建設累計投入63.4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3.6倍。森林覆蓋率達到51.4%,新增活立木蓄積量1.2億立方米,全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和“低碳試點城市”稱號。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新增公路里程3784公里,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3483公里,鐵路運營里程達到2236公里。民生投入累計達到987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支出的65%,,“十個全覆蓋”工程累計投入110.8億元,1207個行政村85%實現全覆蓋,279個自然村屯實現全覆蓋,解決了住房出行、就醫就學、用水用電、生態環境等一大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農村牧區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實現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8337”發展戰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切實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新形勢、新起點下,加快呼倫貝爾改革發展進程,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勝利。
——堅持“美麗發展”,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的目標。正確處理美麗與發展的關系,統籌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一方面要牢守生態紅線、資源環境底線,在涉及底線的問題上,堅決做到“一米不讓”,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審計手段和占補平衡手段,切實做好退耕、禁牧、水域清理工作,堅定不移的推進99%國土空間的生態保護;另一方面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目前我市重點開發區、點狀開發鎮和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僅占全市國土面積的0.73%,符合國家和自治區確定的我市0.77%的開發強度。利用1%的國土空間抓好集中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有力地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使呼倫貝爾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與現代化發展關系處理得更加和諧融洽。
——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打破制約發展瓶頸。充分釋放金融潛能,加大開發性金融投放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理好爭取政策性銀行支持和貫徹落實政策的關系,用足用好抵押補充貸款等政策性金融款,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小微企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的資金短缺問題,解決全市發展中的資金短期瓶頸。找建好金融平臺,建立運作機制,規范打造抵押品,利用金融杠桿,撬動經濟發展。
——堅持推進“三個一批”工程,實現改革創新發展。每年積極研究謀劃一批促進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推出一批改革創新的重大舉措,解決一批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抓住東北振興的重大政策機遇,創新對外合作方式,創新組織推動機制和開發開放合作機制,優化國有企業改革環境,加快事關產業發展與合作的重點領域改革,建立新型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創新工作思想,認真做好產業規劃,補齊發展短板,每年認真謀劃一批大項目,為加快地區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提高謀全局、抓大事、議大事能力,在改革創新的深度和精度上深入研究思考,每年在改革創新上有所突破,不斷推動全市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形成推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活力。沖破思想桎梏,找準制約自身經濟發展的問題和短板,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行政管理,國有企業、林區墾區、資源財稅等領域改革,每年推動解決一批歷史遺留問題,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全力以赴調結構、轉方式,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實現協調發展。按照“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要求協調三次產業發展。農牧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工業轉型升級實現突破,旅游、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明顯提升,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多極發展、多元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確立。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促進區域分工協作,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統籌推動嶺東、嶺上、嶺西地區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打造生宜居居美麗宜游的草原名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力建設通國際、通重點領域的公路,打通高鐵,科學布局鐵路。到2020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8000公里以上,鐵路網總長度達到2900公里以上,市域內一小時航空圈全面建成。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電網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
——堅持一以貫之推進生態建設,實現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全市發展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務,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守生態紅線,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生態文明制度基本健全。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有效控制,完成節能減排等各項約束性指標。森林草原、河湖、濕地等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與修復,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現開放發展。以深化擴大對俄羅斯、蒙古國和東北亞國家合作力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的發展格局,努力將呼倫貝爾市建設成為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沿邊開放合作發展重點區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先行區、睦鄰友好和邊疆穩定的示范區。全面參與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建成中俄蒙合作先導區,滿洲里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功能全面發揮,與俄蒙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跨境經濟合作區等產業合作平臺基本建成,經貿、投資、人文等多元合作機制全面建立,逐步實現由口岸門戶通道向進出口加工基地和多元合作平臺的轉變,歐亞大陸橋樞紐地位更加鞏固,對外開放的活力和動力充分釋放。對東北、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產業吸引能力不斷提升,開放對全市經濟發展的牽動力顯著增強。
——堅持民生為本,著力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共享發展。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原則,共享發展成果,人均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全市國家和自治區重點貧困縣全部摘帽,全市6.27萬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全面推進“十個全覆蓋”、城鎮棚戶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全力承辦好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和內蒙古自治區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推進和諧呼倫貝爾和法治呼倫貝建設,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少數民族集聚區、邊境地區和諧發展,成為睦鄰友好、民族和諧的示范區。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平安幸福和諧呼倫貝爾。
為搶抓新一輪東北振興政策機遇,推動全市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我市深入貫徹落實《若干意見》,切實做好《若干意見》中涉及我市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項目推進落實與爭跑落地。各地區、各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研究部署,加強宏觀指導與統籌協調,形成振興發展的新合力,各項任務推進落實工作做細、做實、做精,確保任務和目標順利完成,實現呼倫貝爾美麗發展。
(作者系呼倫貝爾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