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劉亞娟 峻鋒
2014年初,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特別針對改善農村牧區環境,加強地區基礎建設,逐步在各地區推進農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從政策層面給予農牧區支持,為改善民生問題做先行準備。因此,提高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收入,在自治區范圍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成為內蒙古“十三五”規劃中的重點問題及首要任務。
一、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現狀
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其中,城鎮化發展水平尚不足,貧困問題尚未解決,生態環境被逐漸侵害,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尚需完善,地緣政治影響及社會的不穩定等因素,使農牧民生活相對艱難。如何實現穩步提高農牧民收入,是政府及有關部門面臨的極大挑戰,也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問題。
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人均收入水平來說,在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在31個省份及直轄市處于中游,與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還有一定差距;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人均收入差距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逐漸拉大;就內蒙古自治區人均收入水平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明顯高于農牧民收入,社會不公平環境中民生問題日漸凸顯;就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內部來說,各個地區因地理位置有差異,經濟發展水平還存在較大差異。
二、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收入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一)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保持在全國中游水平
2000-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基本保持在全國中等水平,近十幾年來,排名情況變化不大。種植或畜牧成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即經營性收入占純收入很大部分,而收入一直以來處于全國中游水平,增收存在一定壁壘,這與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收入的構成方式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二)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且差距呈波動式的變化趨勢
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總量來說,與全國的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我區政府部門以及農牧民自身在減少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從結果來看,近十幾年來我區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的差距呈波動性的變化趨勢,引起這樣的變化,與多種因素相關。
(三)各盟市之間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的增速存在一定差距
發達地區,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區的農牧民收入與欠發達地區興安盟地區農牧民收入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并且,收入增長速度之間的差距會使各盟市之間的農牧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四) 各盟市內部農牧民收入存在區域性差異
經實地調研結果發現,不僅內蒙古各盟市之間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各盟市內部也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例如,錫林郭勒盟是內蒙古牛羊肉輸出基地,具有相當的品牌效應。而就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來說,差距比較明顯。調研團隊從呼和浩特出發,采用田野調查法走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各主要旗縣,主要發現如下:
1.盟市內部農牧民收入差距主要受到地區條件影響
地區條件差異性成為影響不同地區農牧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如錫林郭勒盟北部地區,東烏珠穆沁、西烏珠穆沁、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收入水平普遍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地水源充足,水質優良,草場豐富茂盛,收入來源不僅可依靠銷售牛羊肉,也可以依靠賣草,年收入可觀,家庭財產性收入平均可達百萬。因此,相對于錫林郭勒盟的西南部地區,東北部地區收入水平更高,差距明顯。
2.基礎設施不完備,現代化技術支持不足
地區發展的滯后性與基礎設施的完備性具有密切聯系。經走訪發現,錫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區交通、通信、信息接收甚至生活必須的安全保障仍存在一定問題。與當地農牧民增收密切聯系的現代化技術主要是物流層面的相關技術,牛羊肉銷往外地首先要求冷鏈技術的完備,而大部分地區冷鏈管理仍存在問題,大量牛羊肉無法外銷,影響農牧民進一步增收。
3.文化差異導致收入水平差異化
農牧民因民族的差異性導致文化理念也有不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收入水平。經走訪發現,大部分蒙古族的農牧民懷有游牧情結,很少儲蓄,生活比較隨性。銷售產品時容易被騙,導致收入微薄。
4.中間商壓榨利潤,生產者收入微薄
由于缺乏信息化的銷售渠道,部分農牧民仍然依靠中間商收貨的方式銷售牛羊,這種方式不僅被動,而且要價困難,中間商賺取過多利潤,農牧民入不敷出。
三、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增收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市場方面
1. 向信息化生產方式轉變
收入水平的落后與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有著密切聯系。與圈養的牛羊不同,牧區放牧所產的牛羊肉更加綠色、健康并且風味獨特。但是,大部分牧民會通過上一年的售賣價格與數量確定今年的飼養數量,中間商對牛羊價格的強力打壓,對市場情況不甚了解會造成牧民的被動,收入難以提高,牛羊數量過多不僅會增加牧民成本,還會造成生態環境進一步破壞。因此,生產方式的轉變是農牧民增收的最大壁壘,生產方式實現信息化,降低中間商在農牧民與消費者中間的作用,可以實現農牧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
2. 向精細化養殖及加工方式轉變
目前牧區售賣的牛羊肉基本不涉及精細加工,通常是粗加工后銷往外地。因規定活羊不能進行跨區售賣,因此目標客戶是全國范圍的話,精細加工對牛羊肉的售賣起到重要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成熟,物流業也隨之興起,發展迅猛。近幾年開展了針對生鮮產品的運輸服務,牛羊肉的跨區售賣也可以逐步實現。精細化加工是指將整頭牛羊進一步分解,不同部分差別化定價,同時也可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
3. 向可視化銷售模式轉變
針對產業鏈逐個環節的優化提升,方可實現農牧民增收的愿望。生產與加工環節之后,銷售模式也不容忽視。在北京的家樂福等一些大型超市,許多消費者喜歡拿著挑選好的生肉去溯源機器上刷一下,看看這塊肉的屠宰、出廠時間等信息。讓消費者了解食品生產的全過程,還廣大消費者對食品生產過程的“知情權”,這就是產品追溯系統。產品追溯系統實現并不困難,已有的成型技術將實體產品轉變為數據保存在計算機以及服務器中,消費者需要調用時即可看到,對肉的品質更加放心,銷售模式也會得到認可。
(二)政策方面
1. 平衡教育資源分配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平衡教育投入分配是從根本上解決農牧民增收問題的主要途徑。吳愈曉(2013)通過計量戶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兄弟姐妹數量等因素對子女獲取升學機會之間的關聯性分析,得出教育不平等趨勢逐漸擴大的結論。改革后中國教育不平等的結構演變,不僅要討論階層不平等,還需關注影響居民教育決策的微觀機制。因此,平衡教育資源投入,重點在于重新整合優勢資源,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待遇,定期交換學習等。
2. 完善農牧區通訊平臺
傳統行業的結構調整,一定要以符合時代要求為前提。自 2007 年以來,隨著內蒙古自治區牧區 “金農工程”等信息化重點工程的實施,國家和自治區用于內蒙古農牧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累計投資達4500多萬元。已經建成了自治區級農牧業數據中心、各盟市農牧信息網站、各盟市和絕大多數旗縣農牧業局域網系統、71個旗縣信息網絡平臺、282個鄉鎮蘇木農牧業綜合信息服務站。特別是 2012 年以來,獲取了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并通過農畜產品監測預警平臺建設、“12316”農牧信息服務熱線改進和完備、農牧業信息網升級改造、數據庫建設、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建設、信息安全建設、農業資源遙感監測系統建設、農牧業生產指揮調度系統建設等工作,極大地促進我區農牧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信息化體系建立逐漸完備,定期對農牧民進行必要培訓,利用便捷通訊平臺,促進傳統行業結構轉型升級,進而提高服務質量。
3. 鼓勵小型農村信用合作社建立
在資源相對稀缺的時代,重新整合資源、分配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03年以來,按照理性化、規范化和市場化的原則,農村信用合作社交給地方政府管理,以優化農村信用合作社運作的初始狀態,改善農村信用合作社內外部環境。這一輪改革政策落實到位,初具成效。然而農村信用合作社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目標不明確,產權結構復雜化、法人治理結構形式化、管理系統無序化、改革模式簡單化等問題凸顯,亟待完善。鼓勵小型農村信用合作社建立,重新整合有效資源,采用股份制,明晰產權,加強政府監督,真正做到緩解農牧民燃眉之急。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