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生 荀梅
“十三五”時期,新疆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經濟政治形勢錯綜復雜,風險和機遇并存,我國進入以經濟增速換擋、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等三期疊加的“新常態”,經濟社會新舊矛盾交織,風險挑戰增多,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準確研判“十三五”期間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有助于實施更加精準的政策調控措施,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和區域發展戰略,確?!笆濉蹦┤缙谌娼ǔ尚】瞪鐣暮陚ツ繕?。
一、國際國內形勢
(一)國際形勢
世界經濟仍然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中,經濟復蘇緩慢,形勢更加錯綜復雜。發達國家經濟復蘇艱難曲折、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全球產業格局將延續國際金融危機后的調整態勢,并將在更廣的范圍、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上展開。
(二)國內形勢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面臨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等多重挑戰。同時也面臨發展機遇,改革紅利將加速釋放,著眼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釋放發展潛能;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將增強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支撐力;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將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從新疆看,“十三五”時期,發展面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新機遇,國家將著力打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重點加強新疆與周邊國家的戰略互信和互聯互通,必將進一步加快新疆對外開放步伐;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新機遇,中央將新疆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新高度,作出了進一步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實現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機遇,加大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強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
二、“十三五”時期新疆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對“新常態問題”認識不足
當前我們的思維慣性依然很強,“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新疆經濟發展均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制定的指標相對較高,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差距較大。在制定“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過程中,有些人依然認為“當前經濟發展對資源需求的減少和資源價格下降是短期的”,寄希望于“十三五”后期資源價格能大幅度回升,這實際還是對新常態認識不到位?!笆濉睍r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大規?;窘ㄔO基本完成,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生產將會持續萎縮,資源市場需求縮小,高速度、粗放資源消耗式模式已經結束,這個歷史性的轉折需要我們深刻認識?!靶鲁B”是長期狀態,而不是階段性的。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挑戰
新疆以能源、資源型重型化的產業結構為主,這種產業結構是改革開放以來圍繞我國高速增長、粗放式發展模式,對能源資源大規模需求,以及產業分工體系中突出新疆資源優勢而形成的。如“十二五”時期固定資產2011-2013年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2012年6000億,2013年8000億,這些投資大部分集中在資源開發領域,多年積累形成重型化的產業結構,因此,“十三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面臨挑戰。
(三)發展階段差異面臨轉型的挑戰
新疆工業發展總體還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一些縣市基本沒有什么工業企業,有一些資源企業或簡單農副產品加工業及相關配套企業,產業體系薄弱。因此,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新疆發展經濟的中心環節和首要任務,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化短期還不能改變新疆工業化的特征,尤其是重化工業的發展階段,況且就新疆目前的基礎和條件,短期內高新技術產業還難以替代傳統的重化工成為新的增長動力。由于新疆工業化進程還未完成,與全國相比處于不同階段,與全國同步進入新常態,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的挑戰。
(四)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挑戰
新疆不同區域總體發展差異較大,特別是南北疆經濟發展差距大,南疆四地州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人均生產總值僅占全疆的43%,貧困面大、程度深,占全疆扶貧人口的85%,加快南疆四地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面臨嚴峻挑戰。
三、“十三五”時期新疆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1. 建設交通樞紐中心,實現互聯互通
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交通樞紐戰略通道,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戰略通道,著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段)重大骨干交通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完善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2.建設商貿物流中心,提高經貿合作水平
依托綜合交通運輸優勢,聯合內地省市,建設聯通國際國內的現代商貿物流網絡體系,積極發展多式聯運和國際物流,著力打造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開創對外經貿合作新局面。加快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商貿物流體系,全面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外貿易水平。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1.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失衡問題
一是大力發展農副特色產品加工業,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二是積極培育發展農業經營新業態,繼續支持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大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加快推進新疆大型電商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合作。三是突出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把南疆四地州作為農民轉移就業工作的主戰場,引導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四是抓好畜牧業生產,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區。五是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
2.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是新時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是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二是加快工業領域的技術改造和創新,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力度,以創新驅動提高工業效益和運行質量。三是突出發展新業態。適應互聯網經濟發展潮流,促進網絡經濟與工業經濟緊密結合,大力推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四是繼續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云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經濟發展蓄積能量和動力。五是加快推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六是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七是大力發展小企業創業基地和 “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激發市場主體新活力。
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一是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和服務貿易等新型貿易方式,抓好對已有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的指導。爭取把烏魯木齊市建設成為國家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海關多式聯運集拼試點城市。二是加快開通新疆4G網絡,加快建設覆蓋全疆的寬帶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進一步完善養老和健康服務體系。四是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商貿物流中心為重點,充分發揮我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區位優勢,打造向西開放的國際物流中心。五是加快旅游產業發展,加快旅游資源整合、宣傳推介、商品開發和品牌建設,盡快把旅游產業培育成新疆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六是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有序發展。穩定市場預期和住房價格,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七是繼續完善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確保貸款增速與我區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
(三)堅持創新驅動,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益
1.培育創新發展新動力
大力開發和培育信息消費等新的消費熱點,積極發展醫療、交通、電力、金融等智能終端產品,加快推動新疆鋼鐵、化工等傳統制造業和出口貿易等行業的智能化改造,加強智能電網建設,不斷提高信息消費規模。
2.拓展創新發展空間
拓展區域發展空間,重點以烏昌石城市群為突破,推進城市群發展。加快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積極培育50-10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引導人口和產業向庫爾勒、伊寧、喀什、石河子、克拉瑪依、阿克蘇、昌吉等中等城市集聚,充分發揮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以此帶動引領新疆新型城鎮化發展。
3.構建產業創新發展新體系
加快推進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創新突破。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堅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面提升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以產業鏈條為紐帶,以產業園區為載體,支持企業空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積極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切實發揮政府創新資源投入的作用,加大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優化各類創新基地和研究力量布局,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組織實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技術集成化、工程化、產業化的科技重大工程,培育重大科技成果。
(四)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1.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目前企業面臨市場需求減少和“高成本”的兩面夾擊,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通過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審批制度改革等,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堅持打擊向企業吃拿卡要的違規腐敗行為,推進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流通等各項改革,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財務成本和物流成本等,增加企業發展空間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2.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加速發展
民營經濟是破解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活力不強的關鍵所在。一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二是鼓勵非公有制與混合所有制發展。三是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五)加快南疆四地州發展
1.加快構建南疆四地州發展特色產業體系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加快調整農業結構,打好綠色、生態、有機牌。適應市場供求形勢變化,堅定不移“穩糧、調棉、優果、興畜”。強化農林牧統籌協調發展,支持退減棉田改種優質牧草。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充分利用南疆四地州光照時間長等優勢,積極發展設施農業。
2.大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
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把南疆四地州、邊境地區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重點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大力推進扶貧工程。加大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作,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大科技教育扶貧力度,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在貧困地區的轉化利用,大力實施人才支持計劃。
(作者單位: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經濟研究院;2.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