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王關區

草原碳匯是指通過草原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并與碳匯交易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通常對森林碳匯重視程度較高,而像草原等其他植物資源的碳匯作用時常被忽略。森林對降水量和土壤條件要求非常高,只能生長再濕潤、半濕潤地區。草原植被對土壤條件的適應性更強,還能幫助固定森林依附的土壤。在我國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受氣候、土壤條件、降水量等條件約束,森林面積小,草原和荒漠草原面積巨大,在這種自然環境下,草原碳匯在該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調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草原碳匯與草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草原碳匯可為草原生態建設拓寬融資渠道
面對近年來的草原生態環境危機,2000年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草原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組織實施了草原植被恢復、草原圍欄建設等工程,取得了較顯著的生態效益。但草原生態建設具有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依靠財政支持,各級政府必然成為投入主體。由于投資渠道過于單一,產生了巨大的生態建設資金缺口。以內蒙古為例,近年每年投入草原生態建設的總額為 7-8億,但實際每年至少需要 50 億元左右,建設資金缺口之大顯而易見。由此可見,僅靠國家財政支持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草原地區需要開辟更多的融資渠道,實現草原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碳匯逐步成為新形式的金融工具,我國同為碳排放和碳匯大國,存在巨大的碳交易市場。依據美國環保協會在新疆的碳減排交易項目的價格——每噸二氧化碳5美元來計算的話,我國60億畝草原固碳能力為6 億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6億噸,價值就高達138億美元。我國應借此機遇大力發展,把草原碳匯項目推向國際碳匯市場,將草原潛在資源轉化為可交易的經濟商品,為草原生態建設恢復和改善提供了新的、持之有效的融資渠道,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二)發展草原碳匯將會提高牧民生活品質
草原不僅是我國的北方生態屏障,還是廣大農牧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生產資料。從整體來看,牧區產業結構單一、靠天養畜、粗放經營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轉變,距離現代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目標還很遠。牧民非牧收入所占比例非常小,主要還是依靠增加牲畜頭數來實現增收,容易導致超載過牧,愈發加重加大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的壓力。牧民是草原生態效益的創造者,如果在草原生態建設進程中,牧民不能自發地積極參與,很難取得預期效果,不能保障已獲取的生態效益可持續性。
當草原碳匯機制形成后,就能夠充分利用草原的生態價值,牧民可以看到,不僅自己生產的肉、草、奶等實物商品形態能夠換取財富,創造的無形的商品形態,“碳匯”也能以貨幣的形式獲得回報。草原碳匯項目的運作,在發揮固碳等生態功能、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能為農牧民創造數千億元的經濟效益,解決部分農牧民的就業難題。發展草原碳匯事業是草原生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切入點。
(三)發展草原碳匯可促進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拓展
草原地區大多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因此,往往會選擇以能源、原材料等為主的資源導向型的經濟戰略。草原地區雖然是碳匯大區,但在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下,使草原地區同時變成碳排放大區。草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國家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嚴格控制碳排放,并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間也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在此契機上,低碳經濟以三低經濟模式(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快速起步發展。低碳經濟的本質要求是提高每排放單位二氧化碳所產生GDP的能力,是一次經濟發展模式的大變革。隨著低碳經濟的飛速發展,低成本運作的碳匯經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草原碳匯經濟作為低碳經濟的一種發展方式倍受重視。
二、發展草原碳匯的思路與對策
(一)早日實施強制排放,促進碳匯發展
在國際碳匯市場中,以交易模式的不同,區分為強制交易和自愿交易兩大市場。強制交易市場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法律或政策明確規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情況下,就排放額度進行交易的市場。強制交易市場較自愿交易市場而言,制度和規則的制定更加完善,市場化實現程度較高。自愿交易市場一般是基于社會責任、品牌宣傳建設等需求,主要就減排項目進行交易的市場。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交易被限制在自愿交易市場進行。在自愿交易市場中,很難形成有效的激勵。我國現在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國,必須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來應對全球變暖問題。面臨嚴峻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如果僅依靠自愿減排或行政命令來控制排污減排,力度不足,效果不明顯。交易排放權、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應積極了解、實施,把握機會,使企業在減排的同時贏得新的市場機會。如果我國能早日進入強制交易市場,碳交易市場將會快速發展,草原碳匯市場也會隨之建立發展,從而促進草原碳匯經濟發展。
(二)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搭建草原碳匯貿易平臺
當前主要需要針對兩個層面加強宣傳力度:一個是面向基層廣大牧民。向牧民宣傳、普及草原碳匯和低碳經濟的相關知識,讓人們充分認識草原碳匯價值以及草原碳匯經濟的發展會給牧民帶來的正效應。牧民是生態效益的創造者,如果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草原碳庫建設中,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個是對外宣傳。讓更多的國家和企業了解草原碳匯,關注草原碳匯的潛力和貿易優勢。吸引更多的國外企業到我國開展碳匯貿易,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再投入到草原開發利用和保護中,改善草原環境,提高牧民收入,促進碳匯經濟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
(三)加快草原碳交易、碳匯評估法制化步伐
草原碳交易法制化。草原碳匯交易不僅需要資金和技術,更需要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大多發達國家為了加強管理碳排放的力度,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有效地將排污權交易和強制性管理結合起來。我國至今還沒有頒布關于碳交易管理的法規,只是于2005年10月12日出臺了一部關于碳排放的法規——《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沒有法律法規的約束,直接制約了碳交易機制的健康發展。要想加快碳交易的發展,使其具有合法性和權威性,相應的立法工作也應跟上步伐,使碳匯交易步入法制化軌道,達到經濟發展(碳交易)和生態環境治理二者利益最大化。
草原碳匯評估法制化。碳匯評估應主要由官方機構來實施,制定一種有法律效力的生態水平鑒定制度。生態水平鑒定制度是對申請計劃利用自然資源或保護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由特定的部門或組織對項目進行審查和評價,判斷該項目是否符合生態水平鑒定標準,繼而決定是否批準該項目的實施。對于草原碳匯部分目前是由內蒙古碳匯評估研究院來進行,但內蒙古碳匯評估研究院是一個公益性民間團體,其行為只是一種非法定的、民間的社會行為,評估結果只能作為一種參考,缺乏權威性。如果我國能夠建立官方權威的評估制度,對于草原碳匯經濟的發展將起到促進作用。
(四)把握機遇,大力發展草原碳匯事業
盡管我國草原碳匯市場潛力巨大,但要真正把它轉化成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草原碳匯也一直是“有行無市”的尷尬階段。碳匯項目實施需要很長時間,最長的要五六十年,歷時相當漫長。現在面臨最直接的問題就是: 草原碳匯的買家在哪里? 如果沒有買家,如何形成碳匯市場?沒有碳匯交易,如何促進碳匯經濟發展?正當草原碳匯發展遇到瓶頸時,2015年9月中美雙方關于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與12月《巴黎協定》的簽訂,使草原碳匯發展出現了轉機。
2015年9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白宮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中美雙方關于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這份聲明承諾意味著中國未來5年將跑步進入低碳新紀元,預計國內碳交易市場萬億空間將被打開,推動清潔能源和節能減排的發展。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啟動準備工作有望加快落實,關于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核心及配套制度也有望加速落地,低碳經濟主題有望持續迎來政策催化劑。2015年12月12日達成的《巴黎協定》標志著2020年后的全球氣候治理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具有里程碑式的非凡意義。《巴黎協定》的通過顯示出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的角色正從積極的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也折射出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思考與決心。《巴黎協定》向世界發出了清晰而強烈的信號:走低碳綠色發展之路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不二選擇,綠色低碳成為未來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理念。
中美雙方關于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與12月的《巴黎協定》的簽訂為草原碳匯發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平臺,草原碳匯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期。草原碳匯在目前大好形勢下,必須加快觀念的更新和轉變,把建設草原碳匯貿易大國作為一項重大戰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2015年11月底頒布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已經將草原碳匯問題納入其中。要求加快落實自治區《產業結構調整規劃(2013-2020年)》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和承接產業實施意見》,推進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大力發展綠色新興產業,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推進低碳試點示范。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綜合調整產業和能源結構、提高能效以及增加森林、草原、濕地等碳匯手段,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進草原碳匯融入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現在應緊密結合我國草原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草原碳匯項目,使其在我國發展綠色經濟過程中作出貢獻,獲得可觀的綜合效益。我國草原面積巨大,碳匯資源豐富,草原碳匯作為中國碳匯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巨大的碳交易市場空間,未來勢必發展成為草原碳匯貿易大國。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牧區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