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肖民
[摘 要]朱自清的散文在“五四”時期擁有最高的成就與巨大的影響力。朱自清散文的文學魅力主要體現于他獨特的語言魅力上和結構魅力上。他的文章總能從平凡樸素的語言中體現出濃厚的感情,且結構嚴謹,形散而神不散。他的散文完美的體現了哲學上的辯證與統一原理。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語言魅力;結構魅力;情感魅力
歷史是部巨大的百科全書,一頁頁的篇章隨著時間的流逝從我們手上一一翻過。如今我們跨越時間的長河,重拾中國現代文學史,一篇篇清新雋永、溫潤典雅的文章放佛一只只靈動的精靈在我們眼前翩翩起舞;而其中最吸引人的散文應當是朱自清先生所著。
朱自清先生,號秋實,字佩弦,而他的散文也符合他的號和字,于春花秋實的自然中體現人世中的各種情感,使人體會到如環佩輕搖與琴弦彈奏時的美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于語言上的變化使他的文章更加深入人心,前期的華美精練、細膩柔麗,使讀者在閱讀文章時享受到一場豪華的視覺盛宴。而后期的散文于樸素語言敘述平凡的事就猶如一次普通的家庭聚餐,文章篇幅精簡,但每一道佳肴都能于細微處體現主人的溫情,充滿著濃郁的情致,使人品嘗時心里暖暖的,有種即將落淚的感受。在《背影》車站送別的場面中,朱自清先生對父親買橘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這再平凡不過的細節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述出來卻使讀者感同身受,進而想到自己的親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看似微小卻包含深情的事件,如此怎能不打動人心呢?正是這種獨特的語言魅力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被一代代人所追捧。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于結構上也有獨特的魅力,他的作品總是參雜著風景畫面或生活片段,而事件線索就隱藏于其中。散文是一種側重于抒發內心感情和表達內心體驗的文學樣式。散文在形式上比較松散,在內容上表現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現的主題不應該是散的,應該是“散”與“不散”的辯證統一。朱自清看重于散文的“自由”與“隨便”,因而在他的散文里,自由抒情,隨意點染,隨便勾勒,看似東一筆,西一筆毫無章法可言,可細看到尾,卻發現所有事件與線索都有理有據,毫不混亂,散文主題清晰明了。這種巧奪天工、渾然天成表達方式使他的散文結構有著一種獨特的美感。
文眼是所有文學作品中最關鍵的一項。“畫龍點睛”中畫家張僧繇正是因為將龍的眼睛點上才是畫龍成了真的龍,有了騰云駕霧的靈動。而文眼的作用就相當于“龍的眼睛”,有了文眼才能將文中所有零散的素材和感情糅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使散文能靈動起來,從而打動人心。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結構之所以巧奪天工,正是因為他能很好的運用文眼,即使再隨意抒情、隨便勾勒,他總能合理巧妙的選擇與安設文眼,使得他的文章主旨鮮明突出、意境優美。
在《冬天》中,朱自清先生將線索藏于三個不同的事件中,這三個事件只有季節相同,時間人物等都不相同,看似這三個事件毫無關聯,線索散亂,但這三個件事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人情的溫暖。無論是寫父子之情,朋友之誼,還是夫妻之情,都只是圍繞結尾“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這句話。文末的這句話正是全文的文眼,也正是這句話將零散的全文糅雜在一起,使文章形成一個整體。
朱自清獨特的情感魅力在于他能很好的在文章中體現出意境美和真情美。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這詩一般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心緒,點明了意旨,頭腦中有優美的畫面慢慢浮現出來,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便是意境美。
而真情美則是無論辭藻怎樣,事件怎樣,他的感情都很真切。朱自清的散文美在一個“真”,用發自內心的情感寫下親身的見聞。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從不憑空想象、夸夸其談,他一直都是用平凡的語言描繪生活中平凡的事件來表達出生活中那些不一般的感情,這即是真情美。趙景深曾說過:“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因而他的散文總能如此打動人心。
朱自清的散文猶如一盞清香的清茗,只有細細品味,才能于平淡中體會到那份真,那份情。江澤民同志在朱自清100周年誕辰時題詩道:“晨鳴共北門,談笑少年情。背影秦淮綠,荷塘月色明。高風凝鐵骨,正氣養德行。清淡詩香遠,文章百代金。”朱自清先生在文學史上的身影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朱自清將他獨特的語言魅力、結構魅力、情感魅力運用在他的作品中使他的散文具有了獨特的文學魅力。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學魅力使朱自清的散文在現今文化大繁榮的情況下依然毫不失色,給讀者的帶去非一般的體驗。
參考文獻:
[1]郭竟芳.淺析朱自清散文的美[J].新鄉師專學報.1996(11).
[2]向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作品賞析—美學特征[J].閱讀與寫作.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