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偉
[摘 要]公民素質教育不僅影響與決定著個體生命的質量,而且左右著一個社會的正常秩序、潛能和效率,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與未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教育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都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從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到現在提出要重視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綜合型優秀人才。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公民素質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公民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實踐活動;政府主導公民素質教育是指人的綜合素質,是指和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相匹配的知識、情感、品德以及機能等,公民素質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等。對青少年進行公民素質教育,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基礎上,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騰飛以及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水平。
一、構建利于開展公民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
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公民素質教育的有利場所,構建利于開展公民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是進行公民素質教育的關鍵,更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以及教學水平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首先,學校要在遵循青少年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以及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將培養四有新人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與目標,考慮從公訴素質教育專題課程安排、校園文化墻的構建等方面入手,讓青少年學生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并認同公民意識等理念,推動公民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其次,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中,要將公民素質教育看做核心,課程的設置中要包括一些基礎性的內容,比如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常識教育以及傳統美德教育等;與此同時,課程的內容還要體現出時代性,比如權利義務理念、競爭創新精神、環境保護意識和誠實守信原則等,其中要特別突出權力與義務的理念,促使青少年在享受權利的同時知道主動承擔應有的義務。再者,在設置公民素質教育的課程類型上,要注重對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體系進行完善。在顯性課程上,要借助于開設思想品德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公民道德素質教育課等對學生進行公民素質教育;在隱性課程上,要注重通過相關的科技活動、文體活動與團隊活動等活動課程,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陶冶情操、學習知識,推動其公民素質的全方位提升,也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打好重要基礎。
二、開展豐富的公民實踐活動
豐富多彩的公民實踐活動能夠使得青少年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逐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推動公民素質教育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其一,學校領導要制定必要的教學計劃和實踐活動實施細則,促使公民實踐活動充分開展起來,通過開展“我是優秀小公民”評比活動、創建文學社、構建模擬聯合國和法庭、舉辦大型歌唱比賽等形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公民意識。在此進程中,教師和相關學校領導要主動融入到活動中去,在拉近與學生之間距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到公民實踐活動中的熱情和積極性,不斷地增強活動效果;其二,要注重開展社會性的公民實踐活動,學校要結合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與成長發展要求,讓學生真正地到社會中鞏固與夯實所學知識,并提升實踐能力。學校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一起,開展科技三下鄉活動、共青團志愿者活動、進社區宣傳法律常識活動、照顧孤寡老人以及募捐救災等活動,讓學生更接近社會、認識社會、理解社會;與此同時,學校還要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博物館以及社會福利院等,在更大的程度上促使青少年學生明確自己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進一步加深對文化、政治和社會等方面的認識,逐步增強青少年學生的公民意識,幫助其在將來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其三,學校要鼓勵青少年學生積極地融入到班級管理中,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班級的主人,通過班干部輪換制、值日班長輪流制等形式,讓學生在具體的班級管理中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與集體意識,引導他們注重將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統一起來,為公民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在對青少年進行公民素質教育方面有著主導作用的意義,有助于引導我國的公民素質教育朝著更加正確、光明的方向邁進。第一,政府要對青青少年的公民素質教育工作有統一的規劃和協調,要提出發展公民素質教育的規模、結構、層次等方面的相關要求,并且在課時的安排、教材的編寫、師資力量的配備等方面要給予學校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并且積極倡導社會各界中的優秀人士積極的融入到公民素質教育中去;政府還應注重協調好政府、社會和學校之間的關系,創造出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指導學校正確辦學;第二,政府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的投入機制與督導制度。在投入機制方面,政府要注重對公民素質教育工作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資金投入,并注重引進國外資金與民間資本,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積極發展民辦教育、投資辦學,不斷地擴大資金來源的渠道,為青少年公民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扎實的資金支持;同時,政府要完善教育督導制度,要構建與強化督導制度組織的相關建設,讓督導機構認識自身的工作對象和任務,注重采取合理措施加強督導人員的專業素養,并讓社會群眾也對政府的工作進行監督,從而推動公民素質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第三,政府要根據地方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出符合地方發展和教育工作所需的法律法規政策,促使地方教育工作可以從法律上充分得到相應的保障。此外,政府還要成立專業的公民素質教育機構,并且制定出適宜開展公民素質教育,特別是青少年公民素質教育的綱領性文化與政策,不斷地普及公民法律常識,在保持良好發展秩序的情況下保證青少年公民素質教育工作的正常運行。
四、結語
在我國改革事業逐步深化的今天,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繼續平穩的向前推進,教育體制也日益得以改革與轉型,提高公民素質逐漸成為有識之士共同關注的焦點。對青少年進行公民素質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必然舉措,同時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任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和努力,需要探索更多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真正地使公民素質內化為一種行動力,幫助與引導青少年成為一名真正負責任的、對社會發展有所貢獻的優秀公民。
參考文獻:
[1]丁莉、曾令輝、呂丹.《略論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與培養》.高教論壇.2008(08).
[2]李躍.《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公民教育問題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