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我是一名“奔六”的老教師了!雖然自己學歷不高、學識不廣,但自認為是一名善于思考的教師,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對歷史學科的教學有了自己獨特感受與思考,現從歷史學科、歷史老師、歷史三維目標、學生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歷史學科功能的思索
我經常參與學校的教研及教師間互相聽課活動,好多老師的課堂教學我個人并不認可。他們的教學說白了就是知識的傳授、知識的鞏固,是為教歷史知識而教,并沒有體現歷史學科的價值與意義。
歷史具有認識功能,即歷史知識在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學習歷史,可以洞悉系列事件的發展規律,從中我們可以大約知曉今天的一些事物的發展趨勢。
歷史具有借鑒功能,即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提供歷史經驗,取得借鑒,作為行動的參考?!耙糟~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知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學習歷史,可以借鑒其經驗,使我們多一些方案從容應對現在的問題;學習歷史,可以以史為鑒,避免我們犯類似的錯誤,避免走彎路;學習歷史,讓我們學會了推敲,真實的都是經得起時間推敲和考驗的,虛假的是經不住時間推敲和考驗的。
歷史具有教育功能,即運用真實具體的歷史形象和客觀而又科學的歷史評價,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發生積極的作用(包括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歷史眼光的教育)。“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歷史可以明志,更多知曉自己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學習一些歷史知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二、對歷史教師的綜合素質之我見
素質是人的思想、學識、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綜合。歷史教師應該具備三個方面的資質:一是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與道德修養水平;二是具備精深、廣博的知識;三是具備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質。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教、學互動。教師表現出的綜合素質,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學識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養成。如如何對待學生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個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如果教師寬容,理解和引導學生,就等于給了學生一定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足夠長的助跑距離,使他們能夠展翅高飛,有所作為。反之,則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到的只是專制與非理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時刻牢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三、對三維目標把握的思考
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在于它具備了其它學科難以媲美,貫通古今,橫亙中西,得天獨厚的材料優勢,在一堂堂歷史課中,有如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內容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就看教師如何把握教材,恰當運作、挖掘和取舍;如何誘導學生開啟新思維、拓展新思路。
(一)、要選擇恰當的契入點落實三維目標
研究分析教材時,教師要善于從知識點中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契入點。我講授《血肉筑長城》時,我精心研讀、深思熟慮,從教材中挖掘出三個教育點——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優良道德品質和弘揚人文主義精神的教育,以這三點為靈魂,組織教學、取舍材料,安排整個課程教學活動。
在教學中我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問:《義勇軍進行曲》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義勇軍進行曲》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什么會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就是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的集中體現!從而在《義勇軍進行曲》的激昂的旋律中學生自然受到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又如我在講述魏源、嚴復、梁啟超、康有為等思想家的思想時,補充上這些思想家的個人事跡,從他們身上體現的優良道德品質成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學的又一個素材。
(二)要善于運用典型案例落實三維目標
對歷史上一些正面典型人物,諸如:屈原、李白、岳飛、戚繼光、林則徐……學生對他們的事跡是比較熟悉的。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避免老調重彈,以免學生提不起興趣,甚至過多的灌輸反而導致學生反感。典型案例教學方法就是要改變過去常規的角度,從側面襯托典型的教學方法,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鴉片戰爭》一課中,講述林則徐這個人物形象時,傳統方法是:介紹林則徐的成長經歷,主要事跡虎門硝煙經過和意義,問:從林則徐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哪些精神?進而突出林則徐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氣節。
四、對給學生一個被認可的平臺的探索
歷史是一門科學性、綜合性、人文性很高的學科!一個善于思索的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時常會迸發出一個問題、一個想法、一個疑問,有的是我可以預料到的,有的卻是超出我所能回答的范圍。對于歷史,應當是尊重史實的前提下,讓學生有多角度的思考,允許學生有獨特的見解和看法。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認可平臺的構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辦法,具體做法是:小組記分制。當學生能夠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或者是解決了一個問題,或者是回答了一些問題,我就給他所在的小組記上10分,以示認可;當遇到我也無法解答的問題時,我不僅給這個學生加上10分,而且還要追加10分!以示贊賞并且一方面承認自己不足,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建議。更重要的是認可學生的質疑的學習品質。實踐表明:這種記分制的認可平臺的建立滿足了學生的成功行為需要時時得到認可的心理需求。促進了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和固化,給學生帶來愉快的學習心情。在教學調查中,絕大多數的學生說:“我們喜歡這種記分制的學習方式”。
五、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嘗試
研究性學習已被國家列為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之一。研究性學習是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在教學領域的體現。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如我設計“絲綢之路”研究性學習,“絲綢之路”是給初次涉足研究性學習領域的初一學生,所以我給出了“初識絲路”、“絲路初創”、“絲路古道”、“絲路史話”、“絲路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絲路貢獻”等七個方面的子課題并附上了活動提示。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查找資料,自己篩選并寫出小論文。
教師在正常教學中適當設計研究性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調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比較辨析、歸納概括、綜合評價等學科能力。
以上是我對歷史教學中眾多問題的幾點思考,如有不妥,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