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振江 洪大鵬
?
“互聯網+”,撬動了什么?
——國防大學運用互聯網創新教學模式新聞觀察
文/褚振江 洪大鵬

【編者按:在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的歷史背景下,隨著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軍隊院校是等著被改革或跟隨改革,還是搶占先機,主動改革自己,不同的態度決定軍事教學創新發展的不同前景,更是決定各院校各學科興衰存廢命運°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不等不靠,以時不我待的改革精神探索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為軍隊院校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鮮活案例。】
互聯網+,這個詞匯早已耳熟能詳。然而,當“互聯網+”與“軍事理論教學”相互碰撞,又將迸發出什么樣的火花?國防大學創造性地將“互聯網+”模式運用于戰略領域多學科聯合教學,重塑了戰略專業理論與實踐的教學形態,從而掀起了一場關于學習模式的新變革。
新年伊始,記者深入調研,抵近觀察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帶來的“頭腦風暴”。
當北京迎來第一場瑞雪,國防大學學員18隊“戰略理論與案例教學”準備會正在熱烈進行。與以往領導碰頭協調套路不同的是,教學組成員被要求全體參加,甚至還出現了研究生院機關和校信息管理中心的代表。正當大家愕然之時,教學組長林東教授拿出“互聯網+”模式教學提案,交教學組全體審議。
“一是信管中心在校園網上為每堂課開設在線教學互動窗口;二是教員為所擔負的大課提交5類電子材料:1.講課提綱,2.電子閱讀材料,3.參考書目,4.教員在本課程范圍積累的學術成果……”
片刻沉靜之后,質疑之聲率先打破沉默:“現在給講課提綱就挺好,有必要給學員提供那么多閱讀材料嗎?他們看得過來嗎?”
“我看非常必要。”侯小河教授接過話茬,“材料就是學習的彈藥,地方大學都要求教員布置大量精讀和泛讀材料,我們現在差距很大。”“教員的負擔太重,學員有問題課堂留出時間答疑不就行了,網上互動太費時。”劉萬俠副教授回應道:“應該說對教員要求更高,教員一個帖子是要留存歷史的,這是個挑戰。不僅要課堂講得好,還要在網上答疑和評析學員言論上成為高手。”梁芳教授補充道:“除網上答疑外,也可以電話討論。”李國亭副教授追加提議:“應多嘗試些新手段,適應網絡時代的溝通教學特點,比如微信方式討論……”
經過2個小時的諸葛亮會,“互聯網+”模式教學實施方案修改完善,最后11名教員7票通過創新決議。
為了備戰兩天后的“國家安全戰略實踐與理論”課,學員楊彬打開校園網上的同步教學平臺,開始針對性預習。在平臺中,擔任授課的綦大鵬教授早已上傳了豐富的教學資料:11部相關視頻、6部公開出版的世界大國國家安全戰略、學術界10余篇前沿著作,還布置了預習思考題。每堂課結束后,楊彬和同學們還會涌向網絡交流平臺,認真回答教員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以往學員的收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上的吸收消化,而今自主學習、拓展學習的空間被打開,對學員們來說,帶著思考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僅僅是第一步;每堂課結束后,信息管理中心會第一時間將課堂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中,幫助大家復習思考,而在線討論更使學員與教員拉近距離,這里既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有學員之間的觀點交鋒。
“戰略課的學習沒有標準答案,教員講解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不斷激發學員的戰略思維和創新思維,拓展教學更能幫助學員實現這一目標。”劉萬俠副教授向記者解釋。
喜歡在教學互動平臺中與大家交流的學員李慧杰感嘆道:“課后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自己梳理知識、搜集資料、訓練思維的過程,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復習和補充。”
當李顯榮副教授從 “科索沃戰爭期間我國戰略應對再思考”案例課上回到辦公室,按現行教學程序,到這里已經結束。然而,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中,李顯榮副教授的教學任務僅僅完成了一半。
當天中午,當他登錄教學交流平臺時,學員們提出的不少問題正等待著他回答。由于課前提供的豐富資料以及課堂中的思考啟發,不少問題頗具“戰略”高度。
“科索沃戰爭期間,我國是否有更好的應對政策,具體方式有哪些?”“對比1958年中東戰爭和1999年科索沃戰爭我國不同的應對政策,我們能得出什么啟示和借鑒?”……
記者看到,針對這些問題李顯榮副教授一一進行了解答,不少回答的內容都在上千字。
“國防大學歷來重視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倡導教員到學員隊現場答疑,與學員們面對面溝通,但時間短,真正實現起來比較困難。”18隊原永紅隊長坦言,傳統教學師生交流基本上在課上,課前課后交流較少,但“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打破了這一困境。
“從面對面向鍵對鍵延伸,這樣的教學模式解放了教學互動力。”信管中心席慧剛副主任表示:“像駐隊教學這樣的優良傳統也在與時俱進,大家曾擔心學員上課看不見跟課教員,課程評價會受影響。但實際是把優良傳統轉型了,從跟堂駐隊延伸到網上駐隊,把教員的時間花在教學的刀刃上,效益更高了。”
張嘯天講師打開網上交流平臺向記者介紹,教員根據學員討論情況把握關注點安排在線集中解答,更為重要的是,回答的內容學員之間都能共享,進一步激發學員思考,提高了交流的效益和教學效果。
從傳統的駐隊交流延伸到現在的駐網交流,不僅突破了學習時間、空間的限制,使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能更加靈活、更加有效。記者在交流互動平臺中看到,從10月20日系統開放以來,已經累計發布了902個帖子,既有教員向學員提的問題,也有學員向教員提的問題。
“無論是提問還是解答,從口頭表達到書面呈現,對語言的簡練和思想的深度都是很好的鍛煉。”學員蒲國清道出了學員們的心聲。
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在網上交流中,教員們更多的是鼓勵學員結合工作提出問題而不僅僅是解答問題。
“戰略絕不是僵死的教條、枯燥的概念原則,而是與現實緊密聯系的鮮活的思維運動過程。”在網絡互動平臺上,楊勝利副教授寫道,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大家思考什么是戰略、怎樣運用戰略。從這個角度上看,學員們從不同視角提出問題,才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成效。
教學模式的轉型不僅帶來教學理念的重塑,也帶來了學習思維的更新。從解答問題到提出問題,這是“互聯網+”教學模式帶給學員們的最深層蛻變。記者在網絡論壇上看到,學員們提出的問題直面部隊戰斗力生成的核心問題,有著濃重“硝煙味”——
“現代戰爭,戰場空間日益擴大,而陸軍的遠程火力、防空火力、戰略輸送能力遠遠達不到未來戰爭的要求,要在未來的聯合作戰中有一席之地,陸軍的力量建設要向何處聚焦?”學員楚科緯結合多次參加跨區演習提出的問題引發了廣泛思考。
“當前,國際上仍未制定網絡空間領域的交戰規則,中國在這方面一直處于輿論的被動地位,如何破解這一困局?”學員孔亦思同樣結合工作提出問題。
“發生在法國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對我國國家安全有什么啟示?”法國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的第二天,學員耿瑞陽在教員給出的討論題之外拋出了自己的問題,首開學員創帖的先河,很快引來十幾條跟帖。
從國家安全戰略到各軍兵種發展,從維護海洋權益的現實困境到國防動員的突出問題……11月17日,“戰略理論與案例教學”課程正式結束,但“互聯網+”教學模式帶來的學習成效還在發酵。
學員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如同軍隊改革的一聲聲號角,讓記者深有感觸:某種意義上說,明天的戰爭已經在今天的課堂上打響。
一個月的戰略課程臨近尾聲,教學組召開意見征集會,課代表黃睿鑫說:“同學們反映三個前所未有一個不適應,教學強度、信息量、互動激情前所未有,但無紙化不適應。”
“課堂不如網上討論激烈。”龐洪亮副教授表示贊同。“跟以往比課堂明顯活躍,甚至學員搶在教員前面提問,對教員來說是壓力、更是激勵。”梁策補充道。
楊凱在教學組征集的“三句話意見”中說:“預習效果好,一般性知識我們基本掌握,課堂講授應更深入”。段克兢副教授接過話茬:“學員們的興趣點不盡相同,每門課的預習程度參差不齊,課堂講授面臨需求不一的挑戰。”亢武超教授分析道:“學員和教員信息不對稱的傳統正在消失,這就要求教員站在比學員更高的視角。”
“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對我們教員來說,這既是適應新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新的挑戰。”楊育才教授告訴記者,因為在網上答疑不同于口頭表達,需要更強的邏輯性、更充足的資料支撐,因而花費的時間更多。“每一次答疑我都非常重視,力求給學員一個滿意的答疑。”
研究生院辦公室王宏德副主任陷入沉思:“‘互聯網+’教學模式正在改變已有的課堂教學規律,包括對優質大課的評價標準也要變得更綜合,更系統。”
“課前教員引導學員線上預習,課堂講授精華,課后師生線上互動,從而把單一的課堂講授轉變為教學小體系。”林東教授如是詮釋“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實質。
對此,戰略教研部任天佑主任認為,現行教學與“互聯網+”相結合,重塑教學形態,革命性提高教學質量效益,代表教學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
“軍官的培養,是最艱巨的戰爭準備。”這是劉伯承元帥的一句名言。從“互聯網+”教學模式創新探索中,記者感受到了他們讓思想越過時空的“籬笆”,一切為了“最艱巨的戰爭準備”的奮發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