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青
口算教學,貫穿在小學一至六年級教學之中,在小學數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也是運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常進行口算練習,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深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何加強口算教學呢?以一年級口算教學為例,具體談談口算教學的策略。
一、加強直觀操作,幫助學生建立表象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是一個從直接感知實物過渡到表象的思維過程。因此,從教學10以內的數開始,我就十分注重直觀教學:課前準備好學生平時喜愛的實物、圖片,課堂上多讓學生數一數小棒、數一數圖片,數一數手指,念一念兒歌,幫助學生強化數感。然后進行分一分,合一合的訓練,為口算10以內數的組成與分解打好扎實的基礎,再通過分一分、合一合的直觀操作活動建立表象,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熟練地口算10以內加減法,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算理教學,重視思維過程
口算教學,應當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的法則、方法。其中,弄清算理是關鍵。
如:在小學低年級,特別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加減法口算重點,也是100以內口算的基礎。只要將20以內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練,那么更難一些的口算就沒有多大的問題了。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時,我將9加幾的思考過程歸納為散步:
1.找朋友:9的朋友是誰?“1”。
2.分成:另一個加數就分成1和幾。
3.合成:10和幾合成十幾。其中第一步“找朋友其實就是將9湊滿十,需要幾。我避開教材中抽象的部分,改編成適合兒童思維的語言,突破了理解上的難點,待到學生熟練后,我又將計算過程簡化成為“看到9,想到1,分成1和幾就是十幾”。簡化過程后,學生的口算速度明顯加快,且正確率也提高了。四、耐心引導,培養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如果第一個新習慣的要求是注重了“寫”的話,那么第二個新習慣要求就是緊隨其后,特別是注重“說”,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自覺地說出來。我們常常會發現班級里有一些數學“小啞巴”,這些學生會做題,但對于“你是怎么想的”這一要求就是說不上話,缺乏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作為一個小學生的基本能力的培養,“說”的要求是不容忽視的,是需要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培養的。例如,在教學“8+幾”
8+5=13 8+2=10
2 3 10+3=13
誰能來說說,是怎樣想的呢?學生一開始的回答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教師可以引導孩子結合擺小棒,想一想:把5分成2和3,先算8+2=10,再算10+3=13,然后,讓同桌的兩個學生互相說一說,再請說得好的小朋友再來說一說。又比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52+16=?出現了以下兩種想法:
(1)52+16=68 52+10=62 (2)52 + 16=68 50+10=60
10 6 62+6=68 50 2 10 6 2+6=8
60+8=68
同桌討論:仔細觀察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交流,學生對這兩種方法隱藏的相同點有了認識:都是用來拆散的方法,把一個新的問題轉化成了以前學過的問題,通過畫龍點睛式的提問,通過一次次的點撥交流,學生對“轉化”的數學思想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體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記錄完自己的思考過程之后,要輕輕地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最后,概括出“湊十法”的方法與規律:“看大數,拆小數,先湊十,再加幾”。
這樣經過感知觀察—形成表象—抽象概括三個學習階段及相應練習,學生實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這一認識過程,既弄清算理,又掌握了法則,保證了初期口算的正確性。
三、口算訓練形式要靈活多樣
首先,分散練和集中練相結合。在平時要堅持分散訓練,如每天做5分鐘的“天天練”。經過一定時間后,可進行集中訓練,幫助學生歸納方法,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實現由量變向質變的飛躍。
其次,口算形式靈活多樣。
1.聽算。每天利用課前三至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聽算10道口算題。
2.試算。將算式寫在卡片上或課件上,打亂順序,讓學生看算式寫得數,時間由教師掌握,逐漸縮短出題間隙,可訓練學生的口算速度和靈活性。
3.口算能力比賽。每學完一個知識點,就進行一次口算比賽,時間10分鐘,完成45道題目作業。口算比賽題目形式多樣,有直接寫出得數,有大小比較,有()填空形式。提高學生的口算反應能力及口算速度。
還可以可采用指名口答、集體搶答、開火車、對口令、連線找朋友等形式。
總之,加強口算教學,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學中,要扎實有效地開展口算教學,采用合理有效的訓練方式,教會學生靈活實用的口算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的學好數學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