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得到越來越多老師的肯定,學生在愉快的小組合作氛圍中,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交流。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小學科學課堂,開展探究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通過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掌握合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關鍵詞]小學科學;小組合作 ;有效性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科學課中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創(chuàng)建合作學習小組,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親歷了科學學習、探究的全過程,讓學生通過“用眼看、用耳聽,用鼻聞、動手做、用腦思,用嘴說”等多種感官進行自主合作、主動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正確運用,合理調控好這個“合作的小組”,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有利于課堂活力不斷呈現。但現在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多留于形式,學生不能實現真正意識上的合作,造成學生“假合作學習”的低效率狀態(tài)。如:小組成員隨意組合,隨意合作,隨意交流,參與度不高,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調控不當,評價不當等,多數學生成為了“看客”。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構建合作學習模式,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一、構建結構、分工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
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的推進,我校基本上都是大班額,在大班額環(huán)境下,構建合作小組時,首先,要注意結構的合理化。遵循“優(yōu)勢互補”原則。我主要采取好中差、動靜、男女、動手強和思維強的組合方法。這樣組合有利于學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其次,要注意分工的合理化,只有小組內分工明確,才會使探究過程“活而有序”反之容易出現“爭搶”和“坐等”等不良現象,不利于小組團體意識的增強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一般在小組內設置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匯報員、材料員等角色。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例如小組長也可以是匯報員,記錄員也可以是材料員等。這些角色也不是終身的,我們會定期輪換。再次,通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質疑、表達、守紀、有序活動等合作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合作意識,并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二、創(chuàng)建環(huán)境,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機會
1.創(chuàng)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教師要放下架子,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
在執(zhí)教《力在哪里》一課,我給每組準備一個彈簧秤,一個蘋果、一個文具盒、一本書。要求提起這些物體需要多少牛頓的力,并在記錄本上進行準確的記錄。在討論過程中我播放一段輕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主動的探究,同時,我走入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合作學習。沒過一會,有好多組都完成任務。但是,我發(fā)現其中有一組還是一直在努力,看他們的神情好象有點著急了,我及時過去安撫他們:“不要急,慢慢來,需要老師的幫助嗎?”我給他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通過老師的指導,果然一下子明白起來了,很順利的完成了老師交給的任務,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
2.提供充裕的合作時間與空間。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減少不必要的講解時間,把課堂時間的支配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有機會發(fā)言和相互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使學生的智慧得到發(fā)揮。在合作前給足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只有當學生對探究的問題無法解釋時進行合作才是最有效的。
在執(zhí)教《摩擦力的秘密》一課中,我主要是讓學生來發(fā)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能夠做研究減小摩擦力大小的實驗。首先,給每一小組提供材料:測力計、木塊、小車、砝碼、鑷子、砂紙等試驗材料。其次,給學生十分寬松的時間進行討論。即認識實驗的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實驗的注意事項等問題并擬好書面的實驗方案。然后,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學生進行討論并提出建議,相互補充,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修改各組的實驗方案。這里我給了學生足足20分鐘的時間,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和相互補充、更正、辯論的機會,使不同的學生的智慧得到盡情地發(fā)揮,體會合作探究的樂趣。同時為下面的實驗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大限度取得實驗的成功。最后,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探究空間,不局限于教室走廊,在不影響學校教學次序和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選擇校園的任何角落來作為你的探究場所進行實驗。最終,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3.開展組間競爭,增強學生合作意識。采取小組競爭機制,對優(yōu)勝學習小組進行獎勵加分的方法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我在執(zhí)教《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時,首先,我為每組準備相同的水槽、一塊泡沫塑料、一塊土豆、一個裝有水的小玻璃瓶、一塊橡皮泥、一個小燒杯,一包食鹽,一支筷子、活動記錄表。其次,教師演示,把泡沫塑料塊、土豆塊、裝有水的小玻璃瓶和橡皮泥全部放進裝有水的水槽里,讓學生觀察哪些物體會沉,哪些物體會浮?學生匯報后,馬上提出問題:如何讓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呢?接著,以小組比賽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讓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比賽前提出要求:實驗規(guī)范又快速,探究出的方法多,結論又正確的小組為優(yōu)勝組。學生通過分工后就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通過實驗,各組基本上探究出了借助漂浮物、改變物體的形狀、減輕物體的重量、在水里加鹽四種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但教師也要積極投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及時發(fā)現問題,給予提示和幫助,當發(fā)現各組很難想到在水里加鹽的辦法時,我就播放《死海不死》視屏,學生看后得到啟示,馬上想到此方法又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比賽結束后,及時評比并給優(yōu)勝組進行加分獎勵。通過組間競賽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和競爭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他們取得的成功是大家合作的結果,每個人的努力都將關系到合作小組的榮譽,體會到自己是小組中的一員,要為小組出力,才能使小組探究取得成功。
三、有效組織,促使合作學習的成功
1.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三會”。“一會”就是讓學生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努力聽出同學發(fā)言的要點,對同學的發(fā)言能做出自己的評價;“二會” 就是讓學生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同學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會”就是讓學生學會根據他人的觀點,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產生新的想法,做出總結性發(fā)言。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三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這種習慣,促成合作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
2.善于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合作。如:在當有較多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相近疑難個人無法解決時;當學生對某一問題出現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討時;當學生學習任務較多,需要分工協作時;當學生思路不開闊,需要相互啟發(fā)時,都是進行合作學習的較好時機。記得在執(zhí)教《生物的遺傳現象》一課中,我要求各組用圖文的形式直觀表達生物都有哪些遺傳現象。我深知完成這個關系圖的繪制是有難度的,所以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充分的發(fā)揮小組合作優(yōu)勢,先給小組學生充分的思考與修改的時間,然后通過討論讓學生相互啟發(fā),開闊思路,找到彼此之間更廣泛的聯系,最后再完成一幅完整的圖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理論與策略.學范出版社[J]教學與管理,2012(08).
[2]張紅霞.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陳喜燕.淺談對學生科學探究習慣的培養(yǎng).小學教學參考,2012(12).
[4]劉輝.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理念及實施策略.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