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維
[摘 要]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也是人類社會最崇高的社會理想。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目的,科學共產主義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預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之服務的最終目的。共產主義理論的形成有一條明顯的線索,分別從經濟與哲學兩方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及其上層建筑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形成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無產階級解放自身與全人類提供了科學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武器,從而找到了解開人類歷史之謎的真正鎖匙。其中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關系的批判是馬克思哲學變革的關鍵,闡發了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關鍵詞]共產主義;唯物史觀;私有制;無產階級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即直觀唯物主義的批判與繼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關鍵,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不可或缺的前提與基礎。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哲學最大的缺憾就是其直觀性,即費爾巴哈把實踐僅僅看成是理論活動、生活活動和猶太人經商牟利的利己活動,而非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的活動、革命實踐活動,因而無法真正理解勞動的本質、人和社會的本質,從而陷入唯心主義。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的的批判從哲學層面科學的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
一、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歷史是在勞動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這一點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非常明確的闡述:“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310)費爾巴哈不了解實踐活動的偉大作用,因而不可能通過把握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推動實踐的發展。改造世界的歷史就是人類實踐不斷發展的歷史,從這個角度說,私有制的產生、發展與消解同樣要在實踐中才能得以完成,而馬克思說“自我揚棄同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294),即私有制的產生與私有制的消除是同一個歷史過程的不同階段,都需要在實踐基礎上才能完成,這是人類歷史基于實踐的連續性特征。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實踐觀,從哲學角度解釋了人類解放的科學途徑。
二、馬克思通過對費爾巴哈的批判,科學地闡述了物質與精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奠定了唯物史觀的前提,徹底劃清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界限
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實踐活動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的思想、觀念等都是與物質生產交織在一起的,必然要受到實踐活動的制約。因此,人的任何認識都來源于實踐,任何一種生產關系都是建立在與之相適應的生產力的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同樣也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的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巨大發展和進步。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277)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277)。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不再能容納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繼續發展時,就必須改革,甚至革命——這是歷史的必然。
三、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認識,認為人的本質的復歸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0)這是馬克思是對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的有力反駁。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這一切的社會關系都是在實踐中產生形成的,要探尋人的本質必須回歸實踐,馬克思認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67),這里的“人”是指現實的人、能勞動實踐的人、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的本質是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里,勞動者不能占有自己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產品反而成為了一種異己力量,勞動者的勞動反而成為了資產階級統治勞動的手段與工具。其根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只有消除私有制,勞動才能重新占有人的本質,而共產主義社會消除了異化的經濟根源,克服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只有充分認識了勞動實踐的革命性意義,才能真正理解把握人的本質,才能把握通過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這一思維線索。
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直觀唯物主義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59),認為人的思想和行動是教育和環境決定的,人在客觀環境面前是被動的,環境能作用于人,人則不能作用于環境。同時,教育和環境又是由少數精英人物改變的,而人民群眾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歷史的發展必須依靠少數的天才和英雄,陷入可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唯心主義英雄史觀。馬克思用實踐的觀點批判費爾巴哈的環境決定論和英雄史觀時指出:“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9)“環境的改變和人活動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59)指出只有從實踐出發才能同時看到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從而認識到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