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彌?馮偉杰
舞蹈這門藝術從遠古發展至今,形式越來越豐富,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界對舞蹈的研究也是百花齊放。針對舞蹈的功能,舞蹈理論家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闡釋,總體而言,可分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這兩個角度,而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述多限于生物學和醫療保健方面,例如:徐爾充“六功能說”中的“增強體質,延長青春”;呂藝生“四功能說”中的“健身功能”;王昕“七功能說”中的“健身交際功能”等等。然而從現今舞蹈事業的發展程度來看,科學視野下的舞蹈功能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例如當今一些些學者開始研究 “中國本土化舞蹈治療”、“身體排列的研究”、“創造性舞蹈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舞蹈隊自閉癥兒童的治療”等問題。可見,科學和舞蹈功能的關系已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朝著更加縱深和更加交錯的方向發展。
一、科學范疇內的舞蹈功能
從科學的角度來談舞蹈的功能,最早還是在于醫療保健方面。對于這方面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陰康氏之樂”。據《呂氏春秋》和《路史》卷九記載,陰康氏領導部落之初,所居地水道雍塞,氣候陰濕,民氣郁悶,人們血脈不暢,筋骨不達,膚滯腳腫。陰康氏認為跳舞能達到活動關節、鍛煉體魄的目的,于是就教給部落成員跳一種他自己創造的舞蹈以強身健體,取名《大舞》。舞蹈發展到今天,人們對其醫療功能的認識已開始向著更加專業化、更加系統化的方向發展。19世紀,以治療為目的的舞蹈做法在英國出現。大約在1940-1960年代,美國人也開始在理論上與實踐上對舞蹈治療進行了探索。美國舞蹈醫療協會將“舞蹈治療”定義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通過運用舞蹈動作,以達到促被訪者情緒與身體整合的目的。”后來魯道夫·拉班則將科學理念和訓練手段引入舞蹈治療。另外,西方的研究者們還采用了一些科學的實驗方法進行研究,從而為舞蹈醫療提供了更具實證性的理論支撐。加州大學Cynthia F. Berrol 博士結合神經科學家近年來探討了鏡像神經元對舞蹈治療領域的影響。對舞蹈進行神經生物學的研究,很自然的會將我們導向其對于神經系統發育、國民素質,甚至是體質人類學方面影響的思考。
二、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舞蹈中很明顯的、可以認識的、預料的即顯性功能。潛在的、不可認識的、不能預料的即隱性功能。如默頓所言:“顯性功能是有助于體系之適應或順應的客觀后果,這種后果為體系之參與者所預期并認可。隱性功能與顯性功能相對應,這種后果既非預期的,亦未被認可。”科學視野下的舞蹈功能同樣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前面所說的“陰康氏之樂”、西方傳來的舞蹈治療等等,乃至今天的中國大媽跳廣場舞健身,都可歸為顯性功能。現在一些城鎮居民中流行參加業余拉丁舞、肚皮舞培訓班,大多都是抱著健身、減壓的目的去的,這同樣也是舞蹈的顯性功能的發揮。同社會科學研究的結果一樣,舞蹈在自然科學的視域下也存在著隱性的功能。尤其是近些年來,科學家們在舞蹈對大腦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格拉茨大學的Fink Andreas等人對國標舞者的腦電波進行了分析。這方面的研究雖然還不夠完善,但是隨著國家在“國民素質”等方面宏觀戰略的推進和現代社會人們對自我發展的日益重視,舞蹈對于大腦發育的積極作用想必會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進而從隱性功能轉變為顯性功能的導向。
三、功能的轉變
從藝術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舞蹈研究中系統地運用功能被選擇與替代的概念,可以更清楚地預測到舞蹈未來的發展。在此,我們僅從醫療保健功能的角度來談,將舞蹈醫療保健功能的轉變分為四類。首先是非醫療保健功能向醫療保健功能的轉變。例如土家族的“跳喪”,是鄂西地區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祭奠亡靈的舞蹈。上世紀70年代末,土家族藝人覃發池將跳喪進行了改編,成為一種新型的群眾性自娛健身舞蹈“巴山舞”,并被國家體育總局認可。其次是醫療保健功能向非醫療保健功能的轉變,例如蒙古族舞蹈“安代”。安代源于薩滿跳神,是由薩滿“唱白鷹”跳神治病發展而來的舞蹈形式。如今,安代已發展為自娛性的群眾舞蹈。再次,有的舞蹈的醫療保健功能會隨著舞蹈的失傳而消失,如前面所提到的“陰康氏之樂”。最后,還有一類出于醫療保健的目的,而新創造的舞蹈,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養身舞蹈等等。關于功能替代的問題,以薩滿教舞蹈為例,薩滿在擊鼓跳神時,所稟賦的祈禳、治病等功能,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醫療水平的提高,很多都逐漸被替代了。所以今天的舞蹈研究不能僅僅局限在現存的舞蹈功能研究上,還要積極探尋這些功能未來的替代物是什么,以便做出更合理、更有說服力的解釋。當我們以科學的角度來對待舞蹈的功能時,必須考慮其功能轉變的各種可能性,無論是對舞蹈中某些功能的發揮,或是對現有舞蹈中具有某些功能性元素的提煉改造,還是根據所需要的功能而進行舞蹈的創造等等。
呂藝生教授在《舞蹈學導論》中說道:科學和藝術“兩者從山麓分手,又在山頂會和。一系列科學實驗與成果表明,21世紀將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統一的世紀,科學與藝術將在21世紀的山頂會和。對于科學家們這一合理的推測,藝術家似應早從藝術本身發生的新的綜合中獲得啟靈”。科學和藝術發展到今天,以科學的視角來看藝術已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對舞蹈而言也是如此。從科學范疇內的功能來看,舞蹈從包含驅邪治病功能的原始巫舞發展到今天的養身舞蹈、舞蹈治療等等,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因此,當我們考慮舞蹈的功能時,必須以更廣闊的角度來考慮,如前文所提及的關于功能的顯性與隱性之分、功能的轉變等等。我們既要借助于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分析式的、闡釋性的思維方法,也要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式的邏輯習慣以及技術手段,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只有在更宏觀的視野下,我們才能對科學范疇內的舞蹈功能有一個更準確、更客觀地認識。